|
得意求象与窥象寻意
0 y6 m- Q1 ~+ U5 A. ~$ I
; |/ B9 L( N7 q3 K 咏物歌词的构思,大致有两种途径。& I* F+ Q) H' ?
其一,主题先行,得意求象。先有了某种情思、情怀、意趣,去寻求一个妥帖传神的物象作为载体。就是为“葡萄美酒”寻求一只可作载体的“夜光杯”,为芳魂寻求一枝可供栖息的花朵。
3 L( A; h+ u W, V, J 譬如,北宋词人秦观初到京城,有达官贵人赏识,请到家中,设宴款待,还唤出一位名叫碧桃的侍女敬酒。不料二人一见倾心,举杯豪饮,碧桃醉眼含情,秦观也心猿意马。此种缠绵之情如何表达才得体,才别出心裁?只见秦观灵机一动,从碧桃的名字生发开去,种种难以言传的情思,如倾慕、爱怜、赞赏、答谢……都由对“碧桃”这一物象的咏叹,一语双关地表达出来:
* j1 M0 B; \) g! u7 q8 t, [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d& A/ T9 t7 P; m
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S% l9 X. P1 j. [5 _, k, v8 `3 T- x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7 m0 j/ N6 M+ H8 z; }. a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①" z5 Y$ n" Y1 I
其二,物象在先,窥象寻意。就是目遇(偶然遇见或有意寻访)某一物象,发觉其中隐约有诗意浮动,于是窥之、探之,得其精神内涵,或者赋予它某种情思、意趣。这就像是唤醒栖息于花瓣之中的芳魂,或者是往“夜光杯”里斟入某种自酿的“葡萄美酒”。- V. |/ {! M' r
譬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贾政点了学差到外省公干,宝玉得了解放,探春忽发雅兴,提议结社作诗,恰好有人送来两盆白海棠,他们便成立了海棠诗社,并以白海棠为题,做起诗来。这显然是物象在先,要求大家观摩既定的物象,各写心中的意趣。这一组咏白海棠诗共六首,分别出自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湘云之手,表现了每个人的思想、情趣和品格。如探春的一首就由花见人,表现了她品貌绝尘、才志不俗的自许,同时也以“莫谓缟仙能羽化”一语透露出对于命运的某种隐忧:% }# y, I# i: W$ t!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