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20世纪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合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 L5 F- [$ a- |$ e E4 a5 o
5 w3 s$ x1 h0 `3 b! j$ V 上世纪80年代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一场新的改革在祖国大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由晓光作词,施光南作曲的合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这首歌的曲风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欢畅,容易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浓情。因此,这首合唱曲深深地扎根在了全国人民家家户户、老老少少的心坎上。
, h N: U- L" l, W. z 歌曲描绘出了一幅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秀丽画卷。音乐上采用了领唱与合唱的形式。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以领唱为主,明亮而抒情,唱出了家乡田野美丽的景象;第二层次领唱与合唱相映交错,作者巧妙地吸取了我国南北不同的民歌的风格特色,创造出了一个极为生动朴实而富于时代感的音乐主题,表现出一个欢乐的劳动场面;第三层次以合唱为主,独唱女高音以花腔点缀,(转第97页)(接第87页)热情而富于光彩,表现了80年代中国农村由于实行新的农村经济政策,兴旺繁荣的景象和广大农民喜气洋洋对农业现代化前景充满希望的心情。 $ v- M( S4 O0 y7 ^0 n
这首合唱歌曲正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给人以极强烈的画面感,歌颂了广大劳动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个伟大时代的真实写照。真诚质朴的歌词,配以节奏明快的旋律,把人们带到那希望的田野上,带到那清新自由的大自然,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 E0 P l4 J- K- {
* N; y/ L; ^0 E& G% ` 五、20世纪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合唱歌曲《春天的故事》 0 Z) @; T3 F4 I/ a6 m) v6 G& R
; h) i5 K, b# b5 T5 G+ V 优美的旋律,动听、悦耳、扣人心弦,改革开放的成果历历在目,使人们难以忘怀那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春天,那个熟悉的身影。这就是在中国大地传颂的由叶旭全、蒋开儒作词,印青作曲的中型抒情合唱曲《春天的故事》。它描述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所焕发出的勃勃生机,热情讴歌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敬爱的邓小平同志的伟大气魄。音乐由引子、主体、尾声三个部分构成。引子和尾声由模仿式二声部写成,旨在渲染《春天的故事》里所包含的深刻意义。中间由女高音独唱的部分是歌曲的主体,音乐环环紧扣,一气呵成,描绘出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正如春风般唤醒了壮丽祖国的山山水水,加之合唱的衬托,气势恢宏动情,作者以委婉抒情的旋律、富于变化的节奏创造出一个生动朴实的音乐主题,抒发了全国人民对小平同志的爱戴之情,也歌颂了人们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怀。 7 R- r: u( }, M E ]' f: z' j/ a
聆听《春天的故事》,会令人敬重一个老人宽广的胸怀,会听到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会感受到一个国家开拓前进的信心。 3 {, |% s5 h5 o) h8 C
9 |% e5 W: O. y/ F$ O
六、奔向21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合唱歌曲《走进新时代》 ; [) ^/ r) s* M1 C% x( G5 B. V9 O; U7 b4 l
3 Z& N3 I7 t5 g3 I! F
这首歌曲由蒋开儒作词,印青作曲。《走进新时代》抒发了世纪之交中国人民的昂扬的情怀。这首歌曲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旋律充满正气,歌词健康向上。它以领唱和合唱的形式歌颂了我们伟大的党和人民,抒发了世纪之交,中国人民在继往开来的领导人的带领下,满怀豪情地走进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情怀。
1 H4 p3 S! f! ]3 U8 a8 W1 l0 M# F: ] 歌曲为二段体结构,每个乐段由四个乐句组成,结构完整,歌曲曲调采用民族五声宫调式,歌词以第一人称我(我们)展开,倍感亲切。 : `1 e, a6 L( _2 c: a e/ t7 m/ B
第一段为前8小节,曲调婉转抒情,音调上有江南一带民歌的特点,是以叙述性的直白“——总想对你表白——让我告诉世界”的表述来展示人民豪迈的心情及对生活的热爱。
' c- Z9 ?# f/ w$ i R3 p! A 第二乐段旋律基本上在高音区流动,情绪更为激动,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歌词中先后以《东方红》《春天的故事》唱出了20年改革开放为中国人民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人民在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意气风发、自强自信地奔向21世纪的喜悦心情与昂扬斗志。
! b/ ]# H! I% N0 L& D/ y3 H2 ^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代表性歌曲,它们深刻体现了那一时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时代的呼唤,人民的需要,让心灵与心灵合唱,愿音乐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更亲切感人、发自肺腑的、深刻反映人民生活变化的时代强音。
$ D& d5 j$ q5 G9 E) i: E; | & F+ h4 R+ z( ]+ A+ C- r7 |3 ?
参考文献:
* h4 U2 K& |& S4 m1 n) P8 j [1]音乐.全一册(艺术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
5 m4 v/ x) _; I$ D+ |1 F+ ` [2]合唱与指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 , E4 L5 w8 W: I4 K
[3]音乐.第一册(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5 X$ |" K! k+ G& J9 }7 C [4]钦丽丽,李波编著.中外音乐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