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桑三旦197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理论作曲班,曾创作器乐、舞蹈音乐、声乐等各种音乐作品达600多件,是藏族资深的著名作曲家。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西藏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曲家。
+ X9 X8 d# |% v4 G" Y2 ]) e/ _1 F0 O) O* E! n v: z
洛桑三旦创作的歌曲《藏族人家》生动表现了藏家儿女迎接青藏铁路经过家门前的喜悦心情,雪域高原洒满党的温暖阳光,西藏人民歌唱美好生活,旋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加之充满民族特色的演唱风格更彰显出青藏高原的雄浑之美,从而获得第十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 `8 z5 j2 h9 }+ B( W4 R" B7 j
! z! `: r X$ j* w( O 3月的拉萨春色渐浓。漫步街头,经过春意润染的城市色彩多姿,无不呈现出纯净明朗之美。此时的阳光失去了烈性,温柔地、暖暖地洒满了雪域古城每一个角落。就在这样美好的时刻,记者来到从事音乐创作40余年的洛桑三旦家中。7 Q( u, G& r* x# E. P) e
p4 z9 d9 e( ?+ ]5 Y: }
车子刚开进小区,就远远看见老人已早早在家门口等候。谦和的微笑、热情的语言一下子打消了沟通上的顾虑。
) n+ I' D4 `' h: R7 Y3 n0 f/ y# k& b
走进洛桑三旦家中,客厅整洁而干净,桌子上整齐摆放着桑嘎帕里(藏式炸果)、风干牛肉、水果、糖果等,家的温馨袭人而来。/ E! N4 z8 \6 g8 ?; y
, I+ X/ L$ J( t/ @ _4 e& r
落座后,老人一直面带微笑不停劝喝茶、吃点心,让记者感觉这次前来只是看望一位相识许久的老者,采访也就变成了关于往事的开心闲聊。; U4 O) B! d g
: d d# Y! H/ B" v 学习音乐知识! ~3 l$ d) @2 n! l4 m* x
5 S. Z" e3 @, B w) N% } 1947年出生的洛桑三旦,14岁时已经参加工作,那时他在拉萨市歌舞团是一名舞蹈演员。参加工作后,他在歌舞团里经常会看见许多乐器。
) ], ^( `5 O4 e2 @3 i$ D' o
" o8 j( M0 ~4 `) }1 m: v “我从上学的时候就非常喜欢音乐、喜欢乐器,不过以前没条件,到团里后,心里又萌发了这方面的爱好,所以自学了2年的手风琴。”洛老微笑着说。就在自学手风琴的2年时间里,洛桑三旦在音乐的牵引中,开始写起了曲谱。
% Z0 |8 H0 h( c# ?! O0 ~! P
. L2 P, ~6 m) _# R& Q 1971年,洛桑三旦有幸被拉萨市歌舞团保送到中央民族学院学习理论作曲。在学校几年的刻苦钻研下,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大专毕业证书。这对以后和声复调曲式及配器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毕业作品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大型管弦乐作品《高原伐木工》更是得到学校的好评,并作为学校上演节目在北京演出。% I9 m, O; H$ ]- e' o3 U2 P0 A; p
" T* s3 H( M/ e* f
从学校毕业回到拉萨市歌舞团后,洛桑三旦在团里是唯一的专业人员。十几年里,他完成了团里的大部分声乐、器乐及舞蹈音乐的创作任务。其中舞蹈《边疆把根扎》、《欢乐的羌塘》在全国调演中获奖;舞曲《年轻的珞巴人》、《物交会路上》、《牧羊人》、《富鼓》在全区调演中也都分别获奖;十几首声乐作品发表在全国省级刊物上;其中独唱《亲人来我家》等在全区专业调演中获一等奖;《情思》获三等奖。0 d: Q7 [) y- m. i# T$ |: W5 C/ i
$ H" O0 z/ P( A
聊起创作中的趣事,洛桑三旦老师幽默地说:“那时的创作没什么特别有趣的,因为我担任拉萨市歌舞团副团长,许多业务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在白天完成,创作只有在晚上进行,一般谱曲到凌晨两三点,次日8点起床继续第二天的工作,所以我早早得了老花眼。这算趣事吗?”! I7 Z5 h8 U1 z" o9 v4 H& [- r. j. _6 u
1 Y. l' \% c2 c$ P' L, l& ~
“不过要提趣事,我们可以说说1988年发生的一些事。”洛桑三旦回忆着说。/ R/ l, q( Y2 o; X. R) D, J4 p
% F% Z- |- o7 e/ f7 h1 O% P
在1988年,洛桑三旦为拉萨市电视台文艺晚会创作的独唱《工布是个宝地》、《银色的月夜》、《温馨的祝福》、《为拉萨干杯》、《世界吉祥日》、《思念故乡的父母》和《洁白的月亮》等作品在电视台展播中荣获第一名,并制作成盒式磁带在全区内外发行。
h) N6 k8 N+ o% C' k# x& g
8 b* P; \3 r3 [+ z9 X$ e “我还记得磁带录出来发行时临近过年,我和一个搭档每天都拉一箱到八廓街去兜售,那一箱里可以装80盒磁带。不管太阳多大、风多大,我们每天都会坚持站在那卖3到4个小时。人群中有些认出我们的,我们也不害羞,大方地介绍歌曲,每天都是在欢声笑语中结束我们的售卖。那段时间,我们卖出了20多箱呢。”洛桑三旦笑着说。7 @# e) B c0 Z1 f& _
; q+ S. K1 n1 S; n/ e7 O) y' H
4 y) j$ i6 N. O1 M& _洛桑三旦1999年在当雄收集牧民儿歌现场。图片由鹿丽娟提供/ Q5 m+ ^' o( k2 w7 z7 P
" ?3 w8 m# D) Z e. T3 ?( [
寻找古老乐器
! }+ d: ?9 H8 V$ I# a! b0 L+ m; a- z w5 t+ D8 G
在得到诸多奖项、荣誉、肯定的同时,洛桑三旦并没有骄傲和满足,而是更加勤奋地忙碌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路上。: s) f% ]4 F, L, C9 J3 A! E; H
9 A& O6 A$ `" q6 v- p0 D& R
1985年的一天,洛桑三旦在西藏自治区社科院了解音乐知识时更深一层地体会到,音乐是艺术、是灵魂、是精神食粮,乐器则是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伴侣。
3 F0 f- g) Q& v" _) O- Q5 T- e: k0 d
) u* d% I! V" s/ c5 O% Z “那时虽然喜欢乐器,但只懂皮毛,社科院的老师建议我们去挖掘西藏的古老乐器,只有在古老的乐器里我们才能真正学习到本土音乐的千年文化。”洛桑三旦认真地说。
6 V1 }& f K. ^, _( m$ Q# \
, w* E/ K2 @. |* |; | 社科院之行后,洛桑三旦就踏上了寻觅西藏乐器之行,这一行就是7年,在这7年中,他寻找到了西藏28种乐器。洛桑三旦的辛苦没有白费。1994年,他被文化部授予“为西藏的文化建设作出贡献”的殊荣。
. a' a& P' O6 Q( E/ Z. n0 _1 c: q! s" v1 J7 I8 }* x% a
“说到西藏的音乐就不得不提起宗教。在佛教进入西藏高原之前,本土宗教苯教傩仪音乐已十分发达,如鼓、胫骨号、鹰笛、石琴、法螺等乐器已经普遍使用。佛教之所以能在高原立足,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借用了苯教文化,佛仪和傩仪互相交融,其音乐艺术也走向融和。”洛桑三旦介绍说。/ g8 [% }6 `8 X' a
8 p1 L7 G9 W2 t 为了寻找即将失传或已破损的乐器,洛桑三旦经常会徒步到海拔5000米乃至6000多米的山间寺庙。“那时交通不发达,经常听当地老百姓说哪个寺庙可能会有乐器,我们就花几个小时爬上去。等到好不容易爬上去后,发现没有我们要找的乐器,我们又花几个小时下山。不过那时候心里有团火,没有放弃那些执着的想法。那时认为寻找乐器是特别有意义的事,就是这种信念让我在一次次寻找中充满力量。”洛桑三旦老师微笑着说。
$ N7 k6 Q0 u9 G, b, R3 \4 P- O/ B* {9 Q; O
: J/ D& ?% u0 S6 d7 O
洛桑三旦在第15届《上海之春》获挖掘民族民间音乐成果奖。 图片由鹿丽娟提供2 f W$ C0 U+ J n% \
0 z. n# ^3 W' a1 k: `: T 谱曲唱响世界# }3 G4 Q m$ A& m; T* A4 V
$ ?0 J! b4 C% g; r. A4 n' L1 a6 _2 B 洛桑三旦在探索音乐知识的生涯中,一直认为西藏宗教音乐历史悠久,是整个西藏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民族在长期历史中为人类文明所贡献的宗教音乐艺术遗产。所以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吉祥九重天》是他尤为喜爱的作品之一。3 T- j: a2 R0 Z/ C, C2 j
2 C2 K6 g. z( m" N/ ^
谈及西藏传统音乐时,洛桑三旦收起微笑,非常认真地介绍起来,1000多年来,宗教乐器单一服务于寺庙中的各种宗教仪式,与人们生活艺术之间形成了一道坚固屏障。为了使广大劳动人民创作的器乐能直接服务于人民,使人民享受其艺术精神食粮,洛桑三旦创作了《吉祥九重天》器乐曲。' ^+ V& a- m8 _7 A; z
( k ?2 t* r T' ~- U$ h 西藏宗教音乐使用的乐器之多,其气势之高昂,又别开生面。洛桑三旦在长期的调查、寻访中发现许多古老的乐器既有别致的旋律调性,又有多层次的复调织体。于是他在创作时既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又讲究曲目、曲式的结构与布局,运用其古老的形式加上当代手法,并赋予古典、历史、赞歌等融合于一身创作出精品《吉祥九重天》。
7 p/ D9 D4 a' E) }0 _% _# w' C; y6 T" a0 n2 L2 Y Z
多年来,国内不少专家认为,除了西洋乐器,无法变现交响性乐曲,但洛桑三旦却将西藏宗教乐器:大型民族古器乐五乐章组曲《吉祥九重天》以新的面貌搬到了当今时代的舞台上。! T9 r9 E G, K7 F
% h. _8 \% q1 ?. e 1993年,在得到国际专家和海内外观众高度评价和强烈反响的同时,《吉祥九重天》在全国首届音像制品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艺术片发行世界80多个国家,作品CD发行世界50余个国家,作品产生的巨大国际影响,有力地驳斥了有关“西藏文化覆灭”谬论,大力宣传了党中央对西藏文艺事业的支持和关怀,起到了很好的外宣作用。; x+ j& q9 m I0 s' }
0 g8 A0 _0 Y8 m2 _+ ~1 Z9 B
1996年,《吉祥九重天》作为我国唯一入选作品,参加了在英国举行的首届国际短片电影节获得大奖,并由英国BBC(英国广播公司)对该作品进行长达15分钟的专题报道。迄今为止能被该媒体做这么长的报道的音乐作品为数不多。同年,作为上海电影界赴俄罗斯的四大优秀影片之一,被海内外专家一致公认为这是把藏传佛教音乐搬上舞台的首部音乐组曲;该作品同年在上海参加了第十五届《上海之春》单乐章管弦乐大赛,并荣获优秀创作表演奖和挖掘民族民间音乐成果奖。. C3 t. i, q" \" _" S4 k) t
: o( Q7 q7 J. r1 @/ s2 i1 u( g
洛桑三旦在许多曲谱里很容易地找出了《吉祥九重天》。他介绍说,这部宗教音乐组曲形式由《吉祥九重天》、《神湖畔的订格玛鸟》、《蜜蜂回巢》、《雅鲁藏布江的波涛》、《雪域庆典》5个部分构成。乐器则选用常见的铜钦(法号)、格铃、法螺、甲铃、布且(钹)、丝念、香(单钹)、丁夏(碰铃)、大玛鼓、大锣、铃杆、长柄鼓、神鼓、吊鼓、根迪、达玛如、朵吉尺布等近20种乐器,还选用了罕见并未曾使用或极少使用的薄哈(铜管)、杜叮、右琴、叮叮卓瓦玛、嘎里、吊钟等10种乐器。
# H# X- M. O! z
; R& L- m3 ^5 w/ M- R' ? 西藏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中糅合了藏民族数千年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凝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然而,遗憾的是,在资讯日趋丰富和多元化的今天,众多外来的、色彩斑斓的现代音乐给我们的视觉、听觉很强的冲击力,使得质朴的本土音乐受到冷落,甚至渐渐被人遗忘。' Z* V) A7 W9 H. A8 w% T/ J
5 h( b3 s3 S, H; c 采访洛桑三旦的过程中,记者总是被他对西藏传统音乐的热爱所感动,为他的寻觅和传承而感动。传承是西藏本土音乐得以长期延续的根本保证,也是西藏本土音乐保护的一种积极应对方式。正因如此,在藏族传统音乐与外来音乐的碰撞交流中,如果能与时俱进,找到与今天的广大受众的沟通表达方式,它就会焕发出巨大的能量。这也是洛桑三旦《吉祥九重天》器乐曲深受欢迎和好评的原因。
" }/ [* W9 s6 i! \( x0 O, Y# z6 m- D) K% S& m
采访的时候,虽然并没有器乐在演奏,但记者的心中却似乎能听到难以形容其美妙的天籁之音。这种音乐,是西藏传统文化积淀与延伸、融合带来的感动,更是洛桑三旦一颗热爱艺术、热爱音乐的心在歌唱。
4 v: h% |9 v2 B# y- T) a4 E# v
- y+ `+ g% n$ {" \ 传统音乐的“知音人”
4 Q" l* e5 ^1 z" ^# O' {1 G& t: ]8 p9 _4 \+ S; }/ D1 l' _- D
离开洛桑三旦的家,立刻迫不及待地在手机上搜寻了《吉祥九重天》,长长的法螺声、铜铃声、铃杆声……让居于闹市的我静下心来,这首无旋律音乐瞬间能让人置身其中,每一乐章就像壁画,一幅幅看过去,再一回首就已织成一副蓝天、绿草、牛羊、暖阳组成的宁静而又祥和的画面。3 h- s% u8 J" Q3 n% _
4 I* I h9 ?' d3 ]4 P/ {& j 在采访中,洛桑三旦很少说自己对音乐事业的贡献,谦和的老人说得最多的是离不开党和人民对他的培养,同时他会永远激励自己为西藏的文化艺术事业奋斗终生。+ B8 p9 I# g0 t
( [3 h4 K' D+ Q0 r6 } E/ |
访问中,话题最多的是在讲每个作品的形成、内容、特点。虽然资料里有一摞是许多曲子的奖状,但他并没有主动拿出来,主动拿出来的是非常专业的曲谱,知道记者看不懂,洛老会耐心地讲解。
/ e: ?* k8 ~. p# w5 K0 G" e0 D
1 `8 @2 z6 r$ f1 F, e3 T 虽然洛老现在已经退休在家,但他笑着说自己是个闲不住的人,在退休的这几年,他又出了6部曲子。最近还出了第二张专辑《幸福拉萨我的家》。8 Z# j' O+ L# E: n3 E# p9 B3 ?
1 N$ z) c" r+ } 眼前穿着朴实,言谈如温水的老人,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为西藏文化艺术事业奋斗终生的诺言。而年轻的我们又怎好意思不努力奋斗在自己的岗位呢?
! ~8 T& l7 w+ E5 u
' @ I: F$ n7 C; b 原标题:洛桑三旦:谱就雪域天籁之音
1 k0 p8 O3 a& U. r$ Y/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