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00|回复: 2

[娱乐界] 作家:《小芳》浪漫歌词并不能掩盖知青婚恋悲情实质

[复制链接]

8175

积分

39

听众

1662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175
原创歌词 发表于 2015-3-16 08: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70年冬,我到集宁办事。在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位身穿光板皮袄、怀抱婴儿的女孩引起我注意,她用地道的北京话问车站工作人员,列车为什么还没到站。那女孩是北京知青,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不停地抱怨说快冻死了。她满脸稚气,偶尔哄哄怀里哭闹的婴儿。与我同行的知青伙伴说看她多年轻啊……那时我们18岁,感觉这位年轻母亲与我们年龄差不多,不知道她嫁的那个人是知青还是农民。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知青也要恋爱、结婚,这是绕不过去的坎儿。后来有一首流行歌曲《小芳》,从某个角度描摹了一代人特定时段的婚恋状态:即将回城那个晚上,村边,小河,树影婆娑,知青与大辫子村姑。这些浪漫的意象,并不能掩盖悲情的实质,告一段落的叙事,隐含着始乱终弃的意味。

如果说,歌曲《小芳》以略显惆怅的调子,对“伴我度过那个年代”的恋情还有些暧昧的话,那么,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刘醒龙的小说《大树还小》,则以农民的视角,揭示出农村女性与知青的恩怨,刘醒龙版的“小芳”沦落为知青暴发户的“小蜜”,当时还引发一番争议。但不可否认,这两个文艺作品中的事例,不约而同地聚焦于一个点:痴心女子负心汉,男知青都是负心汉。

现实生活中,知青版的陈世美或落难公子邂逅村姑的故事并不鲜见。用巧合解释此类现象,显然缺乏说服力,因为其根源来自巨大的城乡差别。或者可以从另一角度关照这个问题,1970年,下放到农村的大学生白启娴嫁给了农民,当时的媒体将她誉为“敢于同旧传统决裂的反潮流人物”,这种把婚恋观跟政治绑在一起的做法,其目的性显而易见,具有推波助澜的导向作用。对白启娴的过度宣传,似乎为解决日益紧迫的知青婚恋问题,找到了一条便捷的出路。


谁都明白,一旦嫁(娶)了农民,那就意味着在农村过一辈子。扎根农村,说说容易做到难。何况造化弄人,计划赶不上变化,因为政策松动了,很快有人回城,病退选调顶替当兵上工农兵大学……条条大路通城市,离开农村堪比胜利大逃亡。但仍有个禁区难以破解:已婚、尤其与农民结婚者被拒之门外。现实很严峻,城市门槛是衡量农民身份与知青身份的标尺,如此,前者显然低于后者。城市户口对农民而言,是遥不可及的珠穆朗玛。变化的政策令白启娴们始料未及,其中很多人缺乏思想准备,处境尴尬:想走,走不了;不走,心不甘。于是,在知青与农民这一组家庭模式中,打架离婚拖后腿妻离子散的现象屡见不鲜。当然也有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办回城的夫妇,只是事情远没有结束,即便进了城,嫁(娶)了知青的那位农民,须使尽浑身解数,打破种种人为的障碍,才能融入这个城市和家庭。最终的结果自然是五花八门:同床异梦者有之,黯然分手者有之,天各一方者有之,喜极而泣者有之。

从扎根到回城,颠覆的命运对知青的婚恋与家庭产生极大影响。在这个大背景下,知青之间结合的家庭,其稳定性是否高于知青与农民的结合,因未掌握权威数据,不敢妄言。但无论如何,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人生也是自己走过来的,酸甜苦辣况味自知。而今,步入老年的知青家庭,或在城市或在乡间,都已成为弥足珍贵的人生经历,不可复制,不可修改,亦不可重来。

25372e9b098f2bb.jpg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82

听众

4678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人生职称改变了

积分
13790
李鱼 发表于 2015-3-16 09:30:20 来自中国原创歌词网基地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悲的人性,可恨的门户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22

积分

12

听众

1682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4722
3151843042 发表于 2015-3-17 09: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步入老年的知青家庭,或在城市或在乡间,都已成为弥足珍贵的人生经历,不可复制,不可修改,亦不可重来。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11-15 19:32 , Processed in 0.143656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