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两句歌词,除了上下两句有对偶的性质,本句中也都成对。上句的“响雷”对“金鼓”,下句的“扬波”对“和声”。' [ r3 b \0 o
对偶的手法,在歌词创作中是常常碰到的。上述几种方法,只提供给初学者参考,使用起来一定要注意用得恰到好处,否则,过分雕琢,就会流于形式主义的泥沼。9 U% A7 C0 }( |4 t3 {
(六)设问的手法. y- r/ o4 }4 k7 m
设问的手法,在《诗经》时代就开始使用了,如《邶风·式微》:
3 Y! K/ U! Z% I# J0 b 式微式微,胡不归?6 X/ k1 d% J! r1 b( Z% U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 d0 q3 Z' u, V3 e/ _
- e/ p6 S" i( C8 U2 E2 f3 M6 u, { 式微式微,胡不归?
; m8 X4 i! }- h. {" q" W* k% d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 {1 V9 K7 l) Y1 ?
6 j6 o' h: i" S( M) b9 W q4 { 这首《式微》,就是采用设问的手法。作品一开始,首先提出“天晚了,天晚了,我们为什么还不能回家呀?”接下去回答:“要不是贵族老爷差事多,为什么总在露水中劳动!”“要不是养话贵族老爷的贵体,为什么总在泥泞里干活!”借以表现人民对贵族老爷的奴役和压榨不满。在民间歌谣中,设问的手法是经常使用的,那些“对歌”、“赛歌”、“盘歌”往往是通过问答形式表现的。设问有自问自答和互问互答等形式。
/ }9 _. j% s U0 o5 E1 Y 1、自问自答3 s9 y5 o$ S& \, a, I, A) a
自问自答,一般表现在独唱、齐唱作品中。《国际歌》中的“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是典型的自问自答形式。有些歌词本身是问句,同时也是答句,如“谁愿意做奴隶?!谁愿意做马牛?!”这样的问句,实际上本身就做出了回答,从其语气上就已经表明,是不愿做奴隶,不愿意做马牛。有的前边先作出问答,最后才设问,如《开路先锋》:
2 p; V# e( s2 i* H0 q 不怕你关山千万重,
9 N, T; x) F& T- @ 几千年的化石,
/ }/ [* R! L6 \% J& r% _ 积成了地面的山烽!7 E9 J. P+ U) K: L
——前进没有路,
6 ~) M. }5 b2 z' L 人类不相通。
' l) p$ _6 ]3 B! y7 P8 s 是谁,障碍了我们的道路,
+ U+ G, H2 H. i4 K+ K1 e' ~ P ——障碍重重?$ p6 ?/ p$ k8 A8 V9 N u
: ]8 ^/ D3 B9 R5 y0 J9 i, C: y 有的作品通篇都是采用设问的手法,如贺敬之的《七枝花》。有的歌词作品标题就是《问》(易韦斋词),然后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 b2 ?" v/ C* K/ k9 l' w' t- }( n3 | 你知道你是谁?
b+ X# J. x S 你知道华年如水?
: o* R/ k0 ~# H3 S 你知道秋声,0 L( P8 f" x% A% e
添得几分憔悴?2 J1 p# z# e5 y7 t) P+ Z+ `
回答只是“垂!垂!垂!垂!”接着词作家又问:
5 t3 n- H7 R) t0 W( _; ~ 你知道今日的江山,
1 Y% I0 h4 e1 K& ~* M: i 有多少凄惶的泪?3 d$ `* V+ q/ P# y9 }" a
你想想呵:对、对、对。
~) I; M0 ]2 b! ?全词几乎是用“?”——问号组成的,只用“垂”、“对”做回答,具有很好的含蓄效果,给人留下了充分回味的余地。3 c0 J5 W) a1 i0 Y* O
2、互问互答- }/ `" V3 U% C9 n
互问互答,就是你问我答,我问你答,如《黄河大合唱》中的《河边对口曲》:
: d0 {* ` n$ R; ]+ N) G% W 张老三,我问你,
1 Z: s2 k4 e& T% H 你在家乡在哪里?2 [1 ?( p: H4 q' ~ V4 P
我有家,在山西,
6 G. @6 K" t+ |9 e) S 过河还有三百里。
% u4 w! O! S* [, D) ^7 P. j: M: O 0 ?, |% q4 L% {( G( I# |2 \% F
这首歌词,全词都是采取互问互答的手法,表现中国人民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痛苦心情,以及坚决打回老家去的决心。互问互答的手法,在民间歌谣中用得很广泛,象山东民歌“对花”、云南民歌“猜调”等。特别是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如壮族的“歌圩”,西北的“花儿会”,几乎都是以山歌问答的形式出现的。这种手法,在广西壮族歌舞剧《刘三姐》中的《对歌》一场运用得极为成功。
+ I* Z- @: J5 F& \6 A (七)序列的手法
8 y2 P% N3 I. O$ T+ _ 序列手法,有以时间为顺序排列的手法,如《五更调》、《四季歌》等;有以数字为顺序排列的手法,如《十唱红军》、《十绣》等。这种序列手法,在《诗经》中就有所使用,如《豳风·七》就是用时序的手法完成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八月萑苇”,“四月秀 ,五月鸣蜩”等,都是按着当时人们生活和生产上的感受写成的。有的作品把时序和数序结合运用,如陕北民歌《三秀金匾》:6 d1 Q/ v" b R( y9 x- X
正月里闹无宵,
' i8 s+ q: @- h8 P$ a% T# P 金匾绣开了,
8 z+ e0 a% Q* ]$ q/ L' ^ 金匾绣咱毛主席,
( f w1 @* R% ]1 P. W% Q4 p 领导主意高。
! o E# m: w A \' h5 X- b
# v7 u: F. |) U& y, x 二月里刮春风,+ C. ~3 o4 }% f% b
金匾绣的红,. _& H2 n+ s& l( c( Y6 s4 a& c
金匾上绣的是,0 R4 ?, p5 Q; ^# l
救星毛泽东。& {& A: t' Y' N9 ~
% n5 {4 M& I3 X 一绣毛主席,
& m1 Q8 R6 a) i 人民好福气,, G6 }- d* S2 _3 d% ?
你一心为我们,
, A3 x& v% h5 C: j. | 我们拥护你。
, y4 s L2 W" f: D3 s ! s: D8 S: D/ k, w
二绣总司令,( ]. \9 ~, {% y' s! [5 P( ^( p% d
革命的老英雄,4 n3 d$ x# J6 h7 b8 e. K7 X L6 {) w
为人民谋生存,) a W3 X6 W, I8 f6 ?
能过好光景。
0 |% x- H; d& Q D; j
o+ Q* F/ v. `' x2 ]+ h- i 三绣周总理,! h- ?8 G- s. a( X, O. L
人民的好总理,
. z9 |/ z } g, C& D9 E 鞠躬尽瘁为革命," W B' p& A+ v* g% H# |
我们热爱你。
# f0 y% M6 l3 J% o- X* s ; o* R( ~" t s* H( \1 z9 T
这首歌词,开头用正月、二月,接着是一绣、二绣、三绣等序列手法,歌颂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 L1 r0 R" {( w) F$ A* o" h (八)衬词的运用
/ B4 W% j6 S5 q+ j$ `; A+ C 所谓衬词,就是对歌词中主要语言的陪衬和衬托。衬词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运用得恰到好处,会增加作品的形象性和色彩性。衬词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总括起来有下列几种用法。7 ]2 x% y: t" U; s" P7 z/ C6 m
①形象作用,用于增强作品的形象性,如孙师毅的《牧羊女》;
6 V! E& Z: _( `* u* a9 T 咪咪咪,小羊!" N5 t5 |1 [8 C. W1 e
咪咪咪,小绵羊!
' Z4 B; g* g, h9 w7 N: o 快出来,别往草里藏!$ S u. C7 I4 Y2 d( e; |" \; I$ A+ W
通过衬词“咪咪咪”的形声作用,模仿小羊叫声,增强作品的形象性。与此相似的还有沈心工的《月下蛙声》:
- o, ^5 l/ F2 i8 M 谷谷谷谷谷谷,谷谷,
0 { Y) o) v# E. R5 w) Y; V) U, ] 月下蛙声仿佛穷人哭。
0 `3 r9 u! H' [4 n4 K9 ~& h# W也是通过衬词“谷谷”的形声作用,模仿青蛙的叫声,加强作品的形象性。3 G0 z* {+ n2 A; _8 w/ n5 N
②反复运用,目的是加深作品的感染性,如安娥的《卖报歌》:" m$ M8 f3 m: N" x4 e* _
啦啦啦,啦啦啦,
2 r1 Q5 S* `) {- m9 Z2 Y- |! U' G, c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8 ~; J3 r: J. x$ S4 u每段歌词都用“啦啦啦”的衬词做开头,反复运用,加深作品的感染性。再如孙师毅的《开路先锋》:5 L |7 \/ Q/ \5 X/ T! H
轰!轰!轰!
9 [& }; V) @( F8 m# U } 哈哈哈哈!轰!
. X0 U @. U, M 我们是开路先锋!+ K1 k6 A- {; P8 V( S
轰!轰!轰!
5 V) J1 q, k- _8 e0 Z4 e3 J/ T 哈哈哈哈!轰!
- U9 w+ ^5 A/ ~: ~ S) f( A 我们是开路先锋!
3 C$ o- z8 g8 s6 ] c6 J( m. l' Q1 B也是通过“轰、轰、轰”衬词的反复运用,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W+ F% O# p; g; @8 @9 a7 d& G
③加重语气,增加作品的鲜明性,如光未然的《黄河船夫曲》:
6 j- V5 C5 e" w+ O% l/ R1 f 咳哟!8 _( i6 [4 C5 @: m4 B( A& V' u+ d e
划哟!划哟!划哟!
) p" d5 v9 [' \& K5 Y 划哟!冲上前!
1 t: L1 y0 j2 Q& E% c" c& | 划哟!冲上前!" g* D. B \0 b0 H9 r E$ ~+ ^$ S/ r
通过衬词“咳哟”加强力度,鲜明地表现出黄河船夫和惊涛骇浪搏战的紧张战斗情景。
& \2 ]* i, H7 h: G6 p ④突出风格,加强作品的色彩性,如云南民歌《放马山歌》:0 t; q* y; }% F
正月放马呜噜噜的正月哟正,
4 J& Y7 t4 P9 a/ a2 G0 ^ 赶起马来登路尼程咦哦登路尼程。" `* \( F; _* @; ]% r$ r
( o0 D( ~* O. M( s( n7 q( F! Q 这首民歌,就是用“呜噜噜的”、“咦哦”等衬词,突出地方风格,增加作品的色彩性。此外,象维吾尔族常用“来来来”(“来”左边有个“口”旁),蒙古族常用“啊哈嗬依”等衬词,来加强民族风格的色彩性。. j& a1 r7 p2 _ G9 j: ?; _) ^2 `, U" Z
另外,有的衬词用在作品的开头,如《卖报歌》、《月下蛙声》;有的用在作品的中间,如陶行知的《锄头舞歌》:! u" E1 e. _, d( i
手把着锄头锄野草呀,
9 G* `* {! v, i 锄去野草好长苗呀!5 r6 j& [) |& E
咦呀嗨,呀呼嗨。
2 a L# I8 Q ?) }) V 锄去野草好长苗呀!
& k- J- {- B- F9 p- D ; [+ n7 ^; `) l0 p
有的用在作品的结尾,如蒲风的《码头工人歌》:6 ~1 l" u+ d* `& Q! ?- K1 n2 w5 H
搬哪!搬哪!: ?4 z9 F2 h" e; d. J4 B- E" X) {
唉咿哟嗬,唉咿哟嗬!- S& r* \+ n" u7 A1 g
唉咿哟嗬,唉咿哟嗬!' |# ]' _5 T0 r" |& C& ~
$ Z4 h# D, U+ V) h1 d" g 有的作品开头和结尾都用衬词,如《黄河船夫曲》和《开路先锋》等。, a/ G! t/ |5 B" e% U/ U1 `
上述一些表现方法可以互相结合使用,这样会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如《日落西山》一词,就是比喻与设问结合运用的手法,用“哪一个山上没有树?哪一个田里没有瓜?”的设问,来比喻“哪一个男子心里没有情?”《锄头舞歌》使用的是衬词与重复结合的手法,用“咦呀嗨,呀呼嗨”的衬词,过渡到“锄去野草好长苗呀”的重复句。& B; f" c- d t+ z3 A
总之,歌词创作的表现方法是十分丰富的,各种方法之间又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也就是说,这一种手法中又可能包含着另一种手法。如夸张的手法,往往要通过想象丰富的比喻表现出来,而神话化的手法又需要通过夸张来完成。但是,不论表现方法如何丰富,如何复杂,对其手法的运用必须服从于艺术内容的表达和艺术形象的描绘。当然,表现方法决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前进,人类的社会生活在发展,作为表现时代和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的表现方法,也一定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实际上,这些艺术的表现方法都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需要我们去发现它、概括它、提炼它,使之为歌词创作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