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句歌词,除了上下两句有对偶的性质,本句中也都成对。上句的“响雷”对“金鼓”,下句的“扬波”对“和声”。1 V! Z; q6 j/ U% `! I1 {
对偶的手法,在歌词创作中是常常碰到的。上述几种方法,只提供给初学者参考,使用起来一定要注意用得恰到好处,否则,过分雕琢,就会流于形式主义的泥沼。7 V+ {1 C C( {% o
(六)设问的手法0 u' L. D, g+ \4 _# V% l1 S
设问的手法,在《诗经》时代就开始使用了,如《邶风·式微》:( }) p! x8 v! E' @
式微式微,胡不归?
7 m# j$ q: c9 [1 Y- |- ]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 u& ]8 U( }! ` \) f# N6 X! t
* i2 q4 g* Y/ S5 t# V) S 式微式微,胡不归?# B' v+ ?4 M, q, |- Y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3 X, b; L" `3 d2 Z! N
4 m3 z7 l$ u7 X4 b- _* u
这首《式微》,就是采用设问的手法。作品一开始,首先提出“天晚了,天晚了,我们为什么还不能回家呀?”接下去回答:“要不是贵族老爷差事多,为什么总在露水中劳动!”“要不是养话贵族老爷的贵体,为什么总在泥泞里干活!”借以表现人民对贵族老爷的奴役和压榨不满。在民间歌谣中,设问的手法是经常使用的,那些“对歌”、“赛歌”、“盘歌”往往是通过问答形式表现的。设问有自问自答和互问互答等形式。
% \- ]7 {6 m$ k- r ? 1、自问自答
% i/ Y( O7 e1 k 自问自答,一般表现在独唱、齐唱作品中。《国际歌》中的“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是典型的自问自答形式。有些歌词本身是问句,同时也是答句,如“谁愿意做奴隶?!谁愿意做马牛?!”这样的问句,实际上本身就做出了回答,从其语气上就已经表明,是不愿做奴隶,不愿意做马牛。有的前边先作出问答,最后才设问,如《开路先锋》:. Y+ d; O: m: I e; I
不怕你关山千万重,* k r( \& H; r% u% F
几千年的化石,
. ^. k- h. r' Y+ V$ Q5 G 积成了地面的山烽!8 `4 A4 \) v+ H, N! X1 m
——前进没有路,: h% m; m$ n1 M$ p2 m! `& B* P
人类不相通。
/ N+ ]- t/ O3 b/ c2 _. p- }3 l! v 是谁,障碍了我们的道路,
6 i$ x/ n( }/ C: N ——障碍重重?
; \2 j: I# k5 C2 u 1 j! q% d& ^6 l, h! {6 @( M8 M
有的作品通篇都是采用设问的手法,如贺敬之的《七枝花》。有的歌词作品标题就是《问》(易韦斋词),然后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 l# ^/ L2 v$ o+ b: a+ i 你知道你是谁?
8 M# }1 S A+ H& G, L1 n 你知道华年如水?
" T& q ^1 j/ r9 S 你知道秋声,
! l6 T7 x6 H! o" X$ U( m 添得几分憔悴?
% ~$ E9 |; b2 v) p回答只是“垂!垂!垂!垂!”接着词作家又问:
! v$ o8 g9 ]* X 你知道今日的江山,
; J& n7 @5 ]; Z) p/ K( t0 d) k 有多少凄惶的泪?
7 ]- Y, P; G9 n 你想想呵:对、对、对。
4 t8 @) ~ Q% b. J6 s) p8 _全词几乎是用“?”——问号组成的,只用“垂”、“对”做回答,具有很好的含蓄效果,给人留下了充分回味的余地。" e3 w3 s& u3 c! |. m( B* [
2、互问互答
( Y: h1 O. m$ }; U 互问互答,就是你问我答,我问你答,如《黄河大合唱》中的《河边对口曲》:
3 E/ {) D/ G- q/ O3 u+ c8 x 张老三,我问你,
5 _4 r0 U( _+ d, e 你在家乡在哪里?
; F1 x+ [/ i8 w: m' U+ B- u 我有家,在山西,
7 s5 i6 Q1 D t. h5 ?8 k% }/ w 过河还有三百里。
3 G, z6 t! k, }7 @/ E6 g/ C 0 W- G% A3 \4 X. {2 `2 m6 w
这首歌词,全词都是采取互问互答的手法,表现中国人民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痛苦心情,以及坚决打回老家去的决心。互问互答的手法,在民间歌谣中用得很广泛,象山东民歌“对花”、云南民歌“猜调”等。特别是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如壮族的“歌圩”,西北的“花儿会”,几乎都是以山歌问答的形式出现的。这种手法,在广西壮族歌舞剧《刘三姐》中的《对歌》一场运用得极为成功。
& q4 r* ?! S% L; ^5 q2 p3 ~) y (七)序列的手法
% k' W# R( _; B) c- i 序列手法,有以时间为顺序排列的手法,如《五更调》、《四季歌》等;有以数字为顺序排列的手法,如《十唱红军》、《十绣》等。这种序列手法,在《诗经》中就有所使用,如《豳风·七》就是用时序的手法完成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八月萑苇”,“四月秀 ,五月鸣蜩”等,都是按着当时人们生活和生产上的感受写成的。有的作品把时序和数序结合运用,如陕北民歌《三秀金匾》:
4 [ R0 Y0 V' m: ` 正月里闹无宵,
' D/ ^6 M* T3 n8 b4 U 金匾绣开了,
* d% H! j7 ?( a+ g* \ 金匾绣咱毛主席,' o) d% y6 f0 @* S/ B
领导主意高。. H. P5 W1 K/ x# y7 U& h# k
( C1 i! X$ ^1 k# H6 F4 h/ a# T
二月里刮春风,
0 y- F: q/ M% X 金匾绣的红,
- x& y( X; f( n" z- W 金匾上绣的是,
# W2 A+ ?5 ?5 {4 C T' x 救星毛泽东。5 P5 a9 I2 B% M8 y
7 q0 v/ N5 K* w7 e2 Y 一绣毛主席,
4 X0 z! Z% W8 U3 h3 {! Y1 | 人民好福气,
" F( ~' U6 b2 i3 Y0 W) F X 你一心为我们,
( ~' Q1 k$ f/ i8 x8 C4 m 我们拥护你。4 H: C& s6 d, v9 F9 Q/ ?, y
0 x6 @/ C9 y* G Q8 O2 h
二绣总司令,
r$ L! s( P! [6 K+ D$ Z# c8 l 革命的老英雄,
3 C1 b. v6 N- O 为人民谋生存, q+ }5 H% J1 N8 k! L( r Y
能过好光景。- w' D2 q2 b# Y) o( _- _- K
9 x0 [- `& _% d 三绣周总理,' J0 y) C7 }) ^5 Y" k
人民的好总理,
5 S% C6 [0 h7 T8 r2 |1 _' O1 S 鞠躬尽瘁为革命,8 o5 a& S! z7 ]! _8 Y0 E
我们热爱你。; E2 `" u( X, C5 |# Y. t
# b+ \5 v9 L: S+ @3 j; B
这首歌词,开头用正月、二月,接着是一绣、二绣、三绣等序列手法,歌颂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1 {5 N- f1 b! v u5 F3 X (八)衬词的运用
5 E1 ^7 ~6 W/ v5 Y4 ]6 T% X 所谓衬词,就是对歌词中主要语言的陪衬和衬托。衬词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运用得恰到好处,会增加作品的形象性和色彩性。衬词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总括起来有下列几种用法。
3 f8 u% C7 Q# N% l ①形象作用,用于增强作品的形象性,如孙师毅的《牧羊女》;) X" b" l" P. K' Y- c( S6 ]
咪咪咪,小羊!3 h1 A- o! R9 n
咪咪咪,小绵羊!
5 c( s' `' R& _ 快出来,别往草里藏!
- @( q, q; ?8 Y. a通过衬词“咪咪咪”的形声作用,模仿小羊叫声,增强作品的形象性。与此相似的还有沈心工的《月下蛙声》:
. U: |( f4 n4 b; O @ T* _- f 谷谷谷谷谷谷,谷谷,5 |) p8 @( M, ]5 m
月下蛙声仿佛穷人哭。
9 p$ T4 Q+ I- d: n, ]也是通过衬词“谷谷”的形声作用,模仿青蛙的叫声,加强作品的形象性。* m$ C2 P3 ^0 P( j' P; s8 y, j
②反复运用,目的是加深作品的感染性,如安娥的《卖报歌》:3 H3 b U, g) L
啦啦啦,啦啦啦,
2 k V/ N& r5 g* c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 T5 \; K- n. e每段歌词都用“啦啦啦”的衬词做开头,反复运用,加深作品的感染性。再如孙师毅的《开路先锋》:6 R5 U _5 K1 r: }) y8 |
轰!轰!轰!7 }; M; u) h4 _" m7 i4 R
哈哈哈哈!轰!
; K- A, ^& k. s* m 我们是开路先锋!
7 P4 \- c- S& |+ [) ?7 H% u( m 轰!轰!轰!
6 e3 L" i/ b" L2 I4 j8 B 哈哈哈哈!轰!4 m5 @) _* l9 Y0 H! X, J* j4 S( w
我们是开路先锋!5 @6 ]; W3 X/ _4 c# V
也是通过“轰、轰、轰”衬词的反复运用,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1 h) H7 Z7 s: w: A% ~$ o# f
③加重语气,增加作品的鲜明性,如光未然的《黄河船夫曲》:. z( G$ o* g# R6 f' l W
咳哟!" ?3 u+ p/ r+ K F
划哟!划哟!划哟!6 K0 r W9 M4 P. M! x
划哟!冲上前!0 R9 Y! e- W- j0 L
划哟!冲上前!$ i: t L8 d4 R' h
通过衬词“咳哟”加强力度,鲜明地表现出黄河船夫和惊涛骇浪搏战的紧张战斗情景。
' Q6 m2 z2 G; f. O3 C; @- d ④突出风格,加强作品的色彩性,如云南民歌《放马山歌》:
* r+ }" ^( y" F$ Z; t 正月放马呜噜噜的正月哟正, C9 H. F/ o( {/ n; e
赶起马来登路尼程咦哦登路尼程。
6 D, }/ H, _; B2 O1 O: ?
* h1 i6 @2 `- d/ F9 H8 { 这首民歌,就是用“呜噜噜的”、“咦哦”等衬词,突出地方风格,增加作品的色彩性。此外,象维吾尔族常用“来来来”(“来”左边有个“口”旁),蒙古族常用“啊哈嗬依”等衬词,来加强民族风格的色彩性。
( Y$ [ V- Z7 w 另外,有的衬词用在作品的开头,如《卖报歌》、《月下蛙声》;有的用在作品的中间,如陶行知的《锄头舞歌》:9 T; j8 F2 K( i$ [3 \/ C/ u8 A$ P
手把着锄头锄野草呀,
2 }, q% N7 f) }6 ]& L0 Z1 c 锄去野草好长苗呀!. z& j' B, q* }: }3 O
咦呀嗨,呀呼嗨。, j: l3 u4 }. \3 `# y
锄去野草好长苗呀!# O) C/ A5 w: V& r9 ?
2 F3 n3 B2 f9 s# w2 v/ y3 f+ X; a5 o 有的用在作品的结尾,如蒲风的《码头工人歌》:
+ q) j# a% b% q1 ` 搬哪!搬哪!
/ v: N8 j% ^/ g3 q 唉咿哟嗬,唉咿哟嗬!
* y, V+ \: c' U' {3 v) o 唉咿哟嗬,唉咿哟嗬!; z6 H: R6 }, B- {% {
9 j9 S7 T: R9 O+ c; z
有的作品开头和结尾都用衬词,如《黄河船夫曲》和《开路先锋》等。
c: l: V x2 e; X0 a( O" C 上述一些表现方法可以互相结合使用,这样会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如《日落西山》一词,就是比喻与设问结合运用的手法,用“哪一个山上没有树?哪一个田里没有瓜?”的设问,来比喻“哪一个男子心里没有情?”《锄头舞歌》使用的是衬词与重复结合的手法,用“咦呀嗨,呀呼嗨”的衬词,过渡到“锄去野草好长苗呀”的重复句。
- f% ^6 w/ m# Q 总之,歌词创作的表现方法是十分丰富的,各种方法之间又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也就是说,这一种手法中又可能包含着另一种手法。如夸张的手法,往往要通过想象丰富的比喻表现出来,而神话化的手法又需要通过夸张来完成。但是,不论表现方法如何丰富,如何复杂,对其手法的运用必须服从于艺术内容的表达和艺术形象的描绘。当然,表现方法决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前进,人类的社会生活在发展,作为表现时代和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的表现方法,也一定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实际上,这些艺术的表现方法都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需要我们去发现它、概括它、提炼它,使之为歌词创作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