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953|回复: 1

[歌词创作] 歌词创作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复制链接]

86

积分

4

听众

25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86
JefferyMeni 发表于 2015-3-4 13: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歌词创作过程中,除了传统的赋、比、兴方法之外,由于多年的创作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创作上的表现手段。这些手段经过不断总结和提炼,形成了新的经验,构成了新的表现方法。下面就常用的几种分别加以介绍。
* A2 Z7 ]! |6 Z- u" D* x, \    (一)夸张的手法8 \( u! M# b. F" X
    夸张的手法,在诗歌创作中也是一种传统的表现方法。所谓夸张,就是用一种被表现事物的形象去表现它,也就是用超过限度的形象来比喻被表现的事物,借助夸张,突出被表现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如“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光未然:《黄河颂》),把黄河的波涛说成是“万丈狂澜”,就是使用夸张的手法。被夸张的黄河波涛,形象显得更加高大,气势显得更加雄伟。再如“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掐千万丈”(桂涛声:《在太行山上》),也有同样的艺术效果。这种夸张的手法,不仅不会使被夸张的艺术形象受到损害,而且会使人感到更真实、更可信。正如刘勰所讲到的:“壮辞可得喻其真”。
1 {* _0 q9 Y$ h7 s. `    再请看吴宗海的《热血歌》:
# o3 Q9 T5 y5 v6 L1 h        热血滔滔,热血滔滔,
$ J' F( j; Q3 u7 ^+ S        象江里的浪,
& V0 e  r+ h) w) Z" X9 r        象海里的涛,
" c- {* P0 E; A3 [; r5 M2 `- Z        常在我心里翻搅。
& R# F; M& Y2 t8 l; A
6 [, V* e5 \" b! o1 H( V; {5 b    这段歌词,为了表现中华民族抗击侵略,抵御强暴,用“滔滔”来形容热血的沸腾,已经具有夸张的意义。但词作家觉得还不够,又用“象江里的浪,象海里的涛”进一步夸张,这样就更增强了热血滔滔的形象性。* @. G  d) V+ _, b
    夸张的手法,往往是和“比”的手法结合使用的。如上面那首《热血歌》,就是把热血滔滔比作“江里的浪”,“海里的涛”,使用的既是夸张的手法,又是比喻的手法,是在比喻中夸张。同时,夸张不是无限度的虚夸,一定要有坚实的生活基础,要从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出发。鲁迅先生曾经讲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这一段话,讲出了夸张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要“含有一点诚实在里面”。. x  e1 F' w4 @! X. ~
    (二)烘托的手法
9 m/ o6 ]4 }6 m1 h6 U    烘托的手法,是为了加强作品的形象性,突出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利用与作品艺术形象相关的事物,来渲染、映衬、突出作品的形象性,感染性。如前面讲到的《英雄的赞歌》这首歌词,就是用“青山侧耳听”、“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等形象,来烘托人民战士“舍生忘死保和平”的伟大精神。被烘托的事物的形象更高大、更完美,更具有感染力。这种烘托手法,在古代乐府诗中就有所运用,如《陌生桑》中的一段描写:: y' n8 J# O+ M# B& |
        行者见罗敷,
# }( {' j( Q% A8 C1 u8 H        下担捋髭须。3 `- T' `: ]9 z4 i( E
        少年见罗敷,+ ?) Y+ \$ l, R. T
        脱帽著帩头。
' S3 [6 u5 ^7 z        耕者忘其犁,
- I: Z! N- p4 @* V* U        锄者忘其锄。0 P* a0 N+ p- _( ]$ a
9 M% h# \$ M7 C. X; G
    这一段描写,就是为了渲染罗敷的美貌,从侧面进行烘托。通过路上行人的“下担捋髭须”,“脱帽著帩头”和“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几个描写,衬托出罗敷的美丽。这就比正面去讲罗敷如何美貌更有感染力,更有艺术效果。烘托的手法,还可以正面去描述,如孙师毅的《聂耳挽歌》:6 W# \1 Q$ J7 \
        风在呼,海在啸,浪在相招,( a' w# d% g7 K. t0 q6 p+ ?/ S, s
        当夜在深宵,月在长空照,4 m( j- ~7 r+ q1 q
        少年的朋友,
  f! }3 t7 n6 W8 D, x/ U/ s  K+ w        他,投入了海洋的怀抱;
6 X8 b: u4 y5 {3 G3 L        被吞没在水的狂涛,浪在高潮。
; I" L$ a) E' U* T% O歌词一开头,就用烘托的手法,描绘出“风在呼,海在啸,浪在相招”这样一个大海的气势,让人们看到波涛汹涌,狂风怒吼的情景。这样,就为聂耳的不幸遇难描绘出一个险恶的意境。夜深更阑,长空明月,又烘托出这种意境的凄惨,从而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烘托的手法和比喻手法有些相近,但它不是通过比喻的角度来达到加强作品的形象性,而是从烘托的角度突出作品的形象性。这有些象“众星捧月”的方法,用次要的事物来陪衬、衬托所要表现的主要事物。
# D& ^& Y1 P3 u4 m. K3 C. D    (三)重复的手法
2 p8 G- k, }9 R! f7 ^8 t    重复的手法,是通过重复某一段落、某一句式或某一词语的方法,突出歌词作品的形象性。
$ |& I/ J* W% z5 e  k. ^9 @    1、段式的重复  _0 r5 ^2 C$ e( B& V
    在歌词作品中,段式的重复在音乐上具有副歌性质。如王莘的《歌唱祖国》一词的A段:“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一段歌词,是作品的核心段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为了突出这一核心段落,词作家用整段重复的写法,给听者或唱者以深刻的印象。段式重复,也可以作为副歌的形式多次反复,如《国际歌》中的副歌。
  v; V& R1 u% \, r+ l, Z    2、句式的重复& j; ^. ^: l% @! ]
    在歌词作品中,句式的重复能够造成回环往复,余韵深远的艺术效果。有的每段首句是重复句,如《挑担茶叶上北京》中的“桑木扁担轻又轻”;《延水谣》中的“延水浊,延水清”;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中的“八月桂花遍地开”等。有前一段尾句和后一段的首句是重复句,如《不见英雄花不开》一词,第一段的尾句“金花银花遍地开”,在第二段首句作了重复,第二段尾句“金线花布运山来”,在第三段首句做了重复。有的为加强句式的力度连续重复,如“咱们工人有力量,嗨,咱们工人有力量”和“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等。有的为了取得余韵深远的艺术效果,把结束句作多次重复,造成一种留连往返,缠绵不断的艺术意境,如日本一首流行歌曲《世界多美丽》的结束句,就将“我俩在一起,世界多美丽”这句歌词重复了四次。- C7 @# S0 N* f
    3、词语的重复9 @2 w! Q9 K% A3 C5 P5 @
    词语的重复,可以达到语言简练的艺术效果。请看《南泥湾》一词中词语的重复:2 I: h5 N7 Y+ E4 C5 X6 d% z* `$ [/ C
        花篮的花儿香,
! k1 a9 i; B6 h1 C! [! F7 x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所谓对偶,是针对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内容相关的两个句子而言的。两句互相衬托,互相补充,互相对照,组成整齐对称的句式形式。对偶手法又分为正对、反对、扇对、流水对、单句相对等种类。  A. A" A) z/ g4 `, o2 g0 ~. S7 w
    1、正对
! [2 K: y, r! g* P    正对,是内容相同,意义相近的对偶句。如《漓江春雨》一词(盾生词)中的对偶句:
2 Y9 T0 q- Z1 x( X        青山着手迎远客,
: d5 W& b9 f! c! W1 `( _0 }        碧水含情送佳宾。: U4 [  u& E2 Y- w
- f+ a$ B0 j' F, F2 C
    这样对偶属于正对,“青山”对“碧水”,“着手”对“含情”,“迎远客”对“送佳宾”,两句描写的都是漓江风光。
% C: S1 X! ?% h: v4 P# [! V    2、反对
+ l4 z0 O0 B9 [    反对,是指两句意义相反的对句。比较突出的例子是鲁迅先生的诗《自嘲》中的名句:" V. j3 Z9 X5 ?
        横眉冷对千夫指,
9 H! {3 z2 I: c7 E/ p: H0 ]        俯首甘为孺子牛。
, I2 p2 x! L5 c$ L$ D" o/ c. Z& i- R" T7 h8 P) l  B
    这是一对意义完全相反的对偶句,表现出鲁迅先生对待敌人和人民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种看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尽然。在古代和现代的诗歌作品中,正对的例子是很多的,其中也不乏优秀的对偶句。) p2 v- w% R# D* A1 y0 ~9 ]% A( J+ c
    3、扇对
/ U( x/ f$ ~$ f! U! H    在对偶的手法中,还有一种叫扇对。所谓扇对,就是隔句相对,是第一句与第三句相对,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这种手法,在《诗经》时代就已经使用,如《小雅·昔我往矣》:
3 ~5 d! c' Z- W' L: U. r        昔我往矣,
4 d+ h, j0 `2 n        杨柳依依。  N4 h6 g/ t+ @; t1 b
        今我来思,
* v7 `3 I# ^% L5 n, c" v3 |        雨雪霏霏。
: T+ k' A! Z3 @* j; @
/ P- B; r' H. m$ @0 |! d2 i    这首作品,就是第一句“昔我往矣”与第三句“今我来思”相对;第二句“杨柳依依”与第四句“雨雪霏霏”相对。在现代歌词作品中,使用这种手法的例子也有,如肖华同志的《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中的《到吴起镇》:
# M# G5 q4 G0 w/ `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2 ]2 b1 L  a6 [, @; M7 P

9 @7 d. s, v1 k8 [2 ~$ e; y# X/ F0 [3 _7 ~1 e# K7 V. q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积分

4

听众

25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86
 楼主| JefferyMeni 发表于 2015-3-4 13: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两句歌词,除了上下两句有对偶的性质,本句中也都成对。上句的“响雷”对“金鼓”,下句的“扬波”对“和声”。' [  r3 b  \0 o
    对偶的手法,在歌词创作中是常常碰到的。上述几种方法,只提供给初学者参考,使用起来一定要注意用得恰到好处,否则,过分雕琢,就会流于形式主义的泥沼。9 U% A7 C0 }( |4 t3 {
    (六)设问的手法. y- r/ o4 }4 k7 m
    设问的手法,在《诗经》时代就开始使用了,如《邶风·式微》:
3 Y! K/ U! Z% I# J0 b        式微式微,胡不归?6 X/ k1 d% J! r1 b( Z% U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 d0 q3 Z' u, V3 e/ _
- e/ p6 S" i( C8 U2 E2 f3 M6 u, {        式微式微,胡不归?
; m8 X4 i! }- h. {" q" W* k% d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 {1 V9 K7 l) Y1 ?

6 j6 o' h: i" S( M) b9 W  q4 {    这首《式微》,就是采用设问的手法。作品一开始,首先提出“天晚了,天晚了,我们为什么还不能回家呀?”接下去回答:“要不是贵族老爷差事多,为什么总在露水中劳动!”“要不是养话贵族老爷的贵体,为什么总在泥泞里干活!”借以表现人民对贵族老爷的奴役和压榨不满。在民间歌谣中,设问的手法是经常使用的,那些“对歌”、“赛歌”、“盘歌”往往是通过问答形式表现的。设问有自问自答和互问互答等形式。
/ }9 _. j% s  U0 o5 E1 Y    1、自问自答3 s9 y5 o$ S& \, a, I, A) a
    自问自答,一般表现在独唱、齐唱作品中。《国际歌》中的“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是典型的自问自答形式。有些歌词本身是问句,同时也是答句,如“谁愿意做奴隶?!谁愿意做马牛?!”这样的问句,实际上本身就做出了回答,从其语气上就已经表明,是不愿做奴隶,不愿意做马牛。有的前边先作出问答,最后才设问,如《开路先锋》:
2 p; V# e( s2 i* H0 q        不怕你关山千万重,
9 N, T; x) F& T- @        几千年的化石,
/ }/ [* R! L6 \% J& r% _        积成了地面的山烽!7 E9 J. P+ U) K: L
        ——前进没有路,
6 ~) M. }5 b2 z' L            人类不相通。
' l) p$ _6 ]3 B! y7 P8 s        是谁,障碍了我们的道路,
+ U+ G, H2 H. i4 K+ K1 e' ~  P        ——障碍重重?$ p6 ?/ p$ k8 A8 V9 N  u

: ]8 ^/ D3 B9 R5 y0 J9 i, C: y    有的作品通篇都是采用设问的手法,如贺敬之的《七枝花》。有的歌词作品标题就是《问》(易韦斋词),然后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 b2 ?" v/ C* K/ k9 l' w' t- }( n3 |        你知道你是谁?
  b+ X# J. x  S        你知道华年如水?
: o* R/ k0 ~# H3 S        你知道秋声,0 L( P8 f" x% A% e
        添得几分憔悴?2 J1 p# z# e5 y7 t) P+ Z+ `
回答只是“垂!垂!垂!垂!”接着词作家又问:
5 t3 n- H7 R) t0 W( _; ~        你知道今日的江山,
1 Y% I0 h4 e1 K& ~* M: i        有多少凄惶的泪?3 d$ `* V+ q/ P# y9 }" a
        你想想呵:对、对、对。
  ~) I; M0 ]2 b! ?全词几乎是用“?”——问号组成的,只用“垂”、“对”做回答,具有很好的含蓄效果,给人留下了充分回味的余地。3 c0 J5 W) a1 i0 Y* O
    2、互问互答- }/ `" V3 U% C9 n
    互问互答,就是你问我答,我问你答,如《黄河大合唱》中的《河边对口曲》:
: d0 {* `  n$ R; ]+ N) G% W        张老三,我问你,
1 Z: s2 k4 e& T% H        你在家乡在哪里?2 [1 ?( p: H4 q' ~  V4 P
        我有家,在山西,
6 G. @6 K" t+ |9 e) S        过河还有三百里。
% u4 w! O! S* [, D) ^7 P. j: M: O 0 ?, |% q4 L% {( G( I# |2 \% F
    这首歌词,全词都是采取互问互答的手法,表现中国人民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痛苦心情,以及坚决打回老家去的决心。互问互答的手法,在民间歌谣中用得很广泛,象山东民歌“对花”、云南民歌“猜调”等。特别是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如壮族的“歌圩”,西北的“花儿会”,几乎都是以山歌问答的形式出现的。这种手法,在广西壮族歌舞剧《刘三姐》中的《对歌》一场运用得极为成功。
+ I* Z- @: J5 F& \6 A    (七)序列的手法
8 y2 P% N3 I. O$ T+ _    序列手法,有以时间为顺序排列的手法,如《五更调》、《四季歌》等;有以数字为顺序排列的手法,如《十唱红军》、《十绣》等。这种序列手法,在《诗经》中就有所使用,如《豳风·七》就是用时序的手法完成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八月萑苇”,“四月秀  ,五月鸣蜩”等,都是按着当时人们生活和生产上的感受写成的。有的作品把时序和数序结合运用,如陕北民歌《三秀金匾》:6 d1 Q/ v" b  R( y9 x- X
        正月里闹无宵,
' i8 s+ q: @- h8 P$ a% T# P        金匾绣开了,
8 z+ e0 a% Q* ]$ q/ L' ^        金匾绣咱毛主席,
( f  w1 @* R% ]1 P. W% Q4 p        领导主意高。
! o  E# m: w  A  \' h5 X- b
# v7 u: F. |) U& y, x        二月里刮春风,+ C. ~3 o4 }% f% b
        金匾绣的红,. _& H2 n+ s& l( c( Y6 s4 a& c
        金匾上绣的是,0 R4 ?, p5 Q; ^# l
        救星毛泽东。& {& A: t' Y' N9 ~

% n5 {4 M& I3 X        一绣毛主席,
& m1 Q8 R6 a) i        人民好福气,, G6 }- d* S2 _3 d% ?
        你一心为我们,
, A3 x& v% h5 C: j. |        我们拥护你。
, y4 s  L2 W" f: D3 s ! s: D8 S: D/ k, w
        二绣总司令,( ]. \9 ~, {% y' s! [5 P( ^( p% d
        革命的老英雄,4 n3 d$ x# J6 h7 b8 e. K7 X  L6 {) w
        为人民谋生存,) a  W3 X6 W, I8 f6 ?
        能过好光景。
0 |% x- H; d& Q  D; j
  o+ Q* F/ v. `' x2 ]+ h- i        三绣周总理,! h- ?8 G- s. a( X, O. L
        人民的好总理,
. z9 |/ z  }  g, C& D9 E        鞠躬尽瘁为革命," W  B' p& A+ v* g% H# |
        我们热爱你。
# f0 y% M6 l3 J% o- X* s ; o* R( ~" t  s* H( \1 z9 T
    这首歌词,开头用正月、二月,接着是一绣、二绣、三绣等序列手法,歌颂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 L1 r0 R" {( w) F$ A* o" h    (八)衬词的运用
/ B4 W% j6 S5 q+ j$ `; A+ C    所谓衬词,就是对歌词中主要语言的陪衬和衬托。衬词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运用得恰到好处,会增加作品的形象性和色彩性。衬词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总括起来有下列几种用法。7 ]2 x% y: t" U; s" P7 z/ C6 m
    ①形象作用,用于增强作品的形象性,如孙师毅的《牧羊女》;
6 V! E& Z: _( `* u* a9 T        咪咪咪,小羊!" N5 t5 |1 [8 C. W1 e
        咪咪咪,小绵羊!
' Z4 B; g* g, h9 w7 N: o        快出来,别往草里藏!$ S  u. C7 I4 Y2 d( e; |" \; I$ A+ W
通过衬词“咪咪咪”的形声作用,模仿小羊叫声,增强作品的形象性。与此相似的还有沈心工的《月下蛙声》:
- o, ^5 l/ F2 i8 M        谷谷谷谷谷谷,谷谷,
0 {  Y) o) v# E. R5 w) Y; V) U, ]        月下蛙声仿佛穷人哭。
0 `3 r9 u! H' [4 n4 K9 ~& h# W也是通过衬词“谷谷”的形声作用,模仿青蛙的叫声,加强作品的形象性。3 G0 z* {+ n2 A; _8 w/ n5 N
    ②反复运用,目的是加深作品的感染性,如安娥的《卖报歌》:" m$ M8 f3 m: N" x4 e* _
        啦啦啦,啦啦啦,
2 r1 Q5 S* `) {- m9 Z2 Y- |! U' G, c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8 ~; J3 r: J. x$ S4 u每段歌词都用“啦啦啦”的衬词做开头,反复运用,加深作品的感染性。再如孙师毅的《开路先锋》:5 L  |7 \/ Q/ \5 X/ T! H
        轰!轰!轰!
9 [& }; V) @( F8 m# U  }        哈哈哈哈!轰!
. X0 U  @. U, M        我们是开路先锋!+ K1 k6 A- {; P8 V( S
        轰!轰!轰!
5 V) J1 q, k- _8 e0 Z4 e3 J/ T        哈哈哈哈!轰!
- U9 w+ ^5 A/ ~: ~  S) f( A        我们是开路先锋!
3 C$ o- z8 g8 s6 ]  c6 J( m. l' Q1 B也是通过“轰、轰、轰”衬词的反复运用,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W+ F% O# p; g; @8 @9 a7 d& G
    ③加重语气,增加作品的鲜明性,如光未然的《黄河船夫曲》:
6 j- V5 C5 e" w+ O% l/ R1 f        咳哟!8 _( i6 [4 C5 @: m4 B( A& V' u+ d  e
        划哟!划哟!划哟!
) p" d5 v9 [' \& K5 Y        划哟!冲上前!
1 t: L1 y0 j2 Q& E% c" c& |        划哟!冲上前!" g* D. B  \0 b0 H9 r  E$ ~+ ^$ S/ r
通过衬词“咳哟”加强力度,鲜明地表现出黄河船夫和惊涛骇浪搏战的紧张战斗情景。
& \2 ]* i, H7 h: G6 p    ④突出风格,加强作品的色彩性,如云南民歌《放马山歌》:0 t; q* y; }% F
        正月放马呜噜噜的正月哟正,
4 J& Y7 t4 P9 a/ a2 G0 ^        赶起马来登路尼程咦哦登路尼程。" `* \( F; _* @; ]% r$ r

( o0 D( ~* O. M( s( n7 q( F! Q    这首民歌,就是用“呜噜噜的”、“咦哦”等衬词,突出地方风格,增加作品的色彩性。此外,象维吾尔族常用“来来来”(“来”左边有个“口”旁),蒙古族常用“啊哈嗬依”等衬词,来加强民族风格的色彩性。. j& a1 r7 p2 _  G9 j: ?; _) ^2 `, U" Z
    另外,有的衬词用在作品的开头,如《卖报歌》、《月下蛙声》;有的用在作品的中间,如陶行知的《锄头舞歌》:! u" E1 e. _, d( i
        手把着锄头锄野草呀,
9 G* `* {! v, i        锄去野草好长苗呀!5 r6 j& [) |& E
        咦呀嗨,呀呼嗨。
2 a  L# I8 Q  ?) }) V        锄去野草好长苗呀!
& k- J- {- B- F9 p- D ; [+ n7 ^; `) l0 p
    有的用在作品的结尾,如蒲风的《码头工人歌》:6 ~1 l" u+ d* `& Q! ?- K1 n2 w5 H
        搬哪!搬哪!: ?4 z9 F2 h" e; d. J4 B- E" X) {
        唉咿哟嗬,唉咿哟嗬!- S& r* \+ n" u7 A1 g
        唉咿哟嗬,唉咿哟嗬!' |# ]' _5 T0 r" |& C& ~

$ Z4 h# D, U+ V) h1 d" g    有的作品开头和结尾都用衬词,如《黄河船夫曲》和《开路先锋》等。, a/ G! t/ |5 B" e% U/ U1 `
    上述一些表现方法可以互相结合使用,这样会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如《日落西山》一词,就是比喻与设问结合运用的手法,用“哪一个山上没有树?哪一个田里没有瓜?”的设问,来比喻“哪一个男子心里没有情?”《锄头舞歌》使用的是衬词与重复结合的手法,用“咦呀嗨,呀呼嗨”的衬词,过渡到“锄去野草好长苗呀”的重复句。& B; f" c- d  t+ z3 A
    总之,歌词创作的表现方法是十分丰富的,各种方法之间又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也就是说,这一种手法中又可能包含着另一种手法。如夸张的手法,往往要通过想象丰富的比喻表现出来,而神话化的手法又需要通过夸张来完成。但是,不论表现方法如何丰富,如何复杂,对其手法的运用必须服从于艺术内容的表达和艺术形象的描绘。当然,表现方法决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前进,人类的社会生活在发展,作为表现时代和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的表现方法,也一定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实际上,这些艺术的表现方法都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需要我们去发现它、概括它、提炼它,使之为歌词创作服务。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1-16 18:23 , Processed in 0.107713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