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070|回复: 0

[缩混]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

[复制链接]

1205

积分

4

听众

603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205
Samanthanut 发表于 2015-2-12 14: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
/ D% j. W* j9 m$ T4 f- {: T* i: p德彪西
$ `/ _9 j# U; E: B: Z2 }
) A3 y9 \" M, e8 d* l5 m0 B8 V+ N9 e  T+ Y* w
[作者简介]# f) z$ A& L  L) Q2 q$ K3 [

8 ^* c. |6 T; r# }) p, e1 Q# i: t2 z5 Y
  德彪西(Debussy,ClaudeAchille1862—1918)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 附近的圣日尔曼昂莱。其父当过店员,参加过巴黎公社武装起义。他幼年免 费跟钢琴家莫台夫人学钢琴,1873 年十一岁时他已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 马蒙泰尔(钢琴)、杜朗(和声)、吉洛(作曲)。他早年任俄国富孀梅克 夫人的家庭乐师,曾随访瑞(士)、意、奥,并于 1880 年夏和 1881 年夏两 度去俄国,接触了俄国作曲家的作品。1884 年,他以大合唱《浪子》荣获罗 马大奖,被送往罗马学习。早期作品受浪漫派影响。他曾认真学习瓦格纳与 穆索尔斯基的作品,在 1889 年常和杜卡等去万国博览会,听到了中国、西班 牙、匈牙利、阿尔及利亚和爪哇的音乐。特别是爪哇等东方音乐,使他印象 深刻,很受启发,遂力图突破陈规,另辟蹊径。以后,他在印象画派和象征 派诗歌的影响下,成为音乐上印象派的创始人。他于 1918 年逝世。作品多以 诗、画、自然景物为题材,着意表现感觉世界中的主观印象。他擅于发挥声 音“色彩”的表现力,常用五声音阶、全音音阶、色彩性和声与配器手法, 如平行和弦、泛音效果等,以造成朦胧、飘忽、空幻、幽静的意境。代表作 除《牧神午后》外,还有歌剧《佩亚利斯与梅丽桑德》,钢琴曲《欢乐岛》、
( V8 w1 V, A# ^( a《儿童乐园》、《版画集》,管弦乐曲《夜曲》、《大海》,论文集《克罗
1 _' E  d% }# {+ v# o0 o士先生》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写过一些同 情遭受苦难的人民的作品。
& S( C- o# @( J5 q# e; y7 N2 U( h2 Q# e+ b+ @
[作品简介]! c. w- G  ~" f  d% @; n

  f  \& M# t( p* b0 p
3 n/ X# ]/ m; P1 K$ N  《牧神午后》是印象派音乐的奠基之作,完成于 1894 年。原准备写成《一 个牧神午后的前奏、间奏和终场改编曲》,后修改、压缩为前奏曲形式。他 在首演的节目单上写道:“这首前奏曲的音乐是对斯蒂法努·马拉美美妙的 诗篇的非常自由的图解。”马拉美的原诗晦涩难懂,任凭人们去自由想象: “牧神——一个憨直、好色、多情的神——拂晓时在森林里醒来,尽力回想 他在昨天午后的经历。他分辨不清:究竟他真是幸运地接受了那洁白和金黄 色的仙女——她们是那么温柔和放纵——的访问呢?还是他那想保留的记忆 只是一个幻影?幻影是不会比他从自己的笛子里吹出来的一连串干燥的音符 更真实的。但是肯定地,在那闪光的湖里的棕色苇丛中,当时和现在,都有 着洁白的动物。她们是天鹅吗?不是!是潜在水里的仙女吗?或许是!这种 美好的经历的印象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为了保留它,他情愿辞退他在森林里 的神位??美好的时刻逐渐淡漠了;他永远不会知道,这究竟是亲身经历还 是做梦。太阳是温暖的,草地是柔软的;他重又把身子卷成一团睡起觉来?? 以便他可以进入更有希望的睡梦之林,去寻求那可疑的、心醉神迷的情境。” 马拉美听了前奏曲后,给予很高的评价,在给德彪西的信中写道:“你的《牧 神午后》不仅与我的诗没有造成什么不和谐,相反,它以微妙、敏感、迷离 的衬托提高了它。”$ _3 o: q' i0 J$ Z4 W
  
! t( w+ P% a$ W2 q9 w[欣赏提示]
5 w$ x' r  a2 N& r2 D* W2 y
6 ^( c% H! x: v5 X' ~& n/ V& u& v
; D6 a' a+ y9 T- |  乐曲结构较自由,但大体保持了传统的三部曲式结构。乐队的主要乐器 是木管、弦乐和竖琴。木管多用低音区,圆号与弦乐常加弱音器,音响奇异、 柔和,整个画面如蒙上一层薄纱。4 k/ f# g0 O$ O5 R( ?
第一部分 由长笛在中音区独奏乐曲的主要主题(1 = E、 9 拍子):! S. M& B/ {& _  d& I
8
+ \# _  F5 V$ N7 `: b  ■ 这个半音阶经过音的旋律、特别是上例■与■处两端构成的三全音(过去被 说成是“音乐的魔鬼”的增四度音程),使主题调性模糊、很不稳定。而结 尾时上例■处,则较为明确地点出 E 大调的分解主三和弦,却又被木管与弦* M/ x$ y" C% v2 L3 n+ E
乐先后演奏的“E”上三全音的#A 和 bB 的两个七和弦扰乱了。这个无伴奏的 模拟牧神芦笛的主题,形象地描绘了这个古罗马神话中半人半羊的牧神懒洋 洋的神态。
! l1 \& I+ D$ C( x5 K中部 梦幻般的热情(1 = E、 3 拍子):2 t. @& m0 J1 R# s8 \3 ~* a
44 d, k' E% y% n
  ■ 这个由双簧管演奏的主题,经过多次动机的交织展开,派生出更热情的曲调
8 A  ?( \( C1 ?! X2 e8 H& T(试比较下例■■与上例■)(1=bD、
) S3 j: q# Z/ o3 m$ V0 b3 拍子):+ L# s1 [" o5 Z! {* U5 K( F
4
; j7 i+ W0 U/ r  y/ Y5 D1 g. H  ■ 它先由木管演奏(弦乐用很弱的的力度作切分伴奏),再由弦乐齐奏,在木 管三连音和两架竖琴琶音的伴奏下,你会感到牧神在梦幻中,甚至洋洋自得 起来了。尤其在圆号引导下出现的小提琴独奏(由单簧管与双簧管先后伴以 副旋律),更为动人。但是,当乐曲的主要主题在竖琴琶音与弦乐弱奏长音 和弦背景上两次出现,并间隔以圆号、木管的颤音和下行顿音演奏时,却又 是牧神怀疑、焦躁不安的神情了。
1 o- T; b) i- `  ^再现部 在更轻微的弦乐颤音伴奏下,长笛再现第一段的主要主题,此时
# E9 D4 z) C' q* J7 X! n加进了小提琴与大提琴独奏的上下游动的半音旋律,弦乐配器已细分为十个 声部。牧神重又返回懒洋洋的境地。特别是最后,竖琴的下行音调,圆号的 平行大三度的半音起伏的进行,鲜明地表现了懒散、寂寞的牧神,是在做了 一场虚幻的白日的梦。( \4 A0 D; j3 N6 y" j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9-7 15:17 , Processed in 0.126374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