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京爱情故事
* l* n- O& \; S9 }/ v: q0 E以九和弦再向上叠置,就可以得到十一和十三和弦。不能再向上叠置了,因为15度是两个八度。(十一和十三和弦的实例,请见上例。) % L. g8 p+ H5 B$ Q+ C
- E7 h& d3 q) e1 b
属音上的十三和弦通常比十一和弦更常用一些,通常省略三音和十一音,五音有时也可省略。 : H7 K, f Z g5 Y1 ^
3 M' j- \* _7 D$ ~" l
我们看到,属十三和弦实际上就是属七和弦+IV级三和弦,或者说属三和弦+IV级七和弦。和弦叠置的越多,它本身的功能属性就失掉的越多,连续的高叠置和弦,很容易陷入枯燥,因为很难听出和弦功能的交替了。所以大量运用高叠置和弦,需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经验。一些爵士乐演奏家就是这方面的好手。下面的例子中,把九和弦分成上下两个三和弦。
( a, |9 j4 i4 i4 o4 p4 m9. 附加音和弦 9 j. \" x4 \, j- \) J
' ]. I" {' |7 C" [; Y所谓附加音和弦,就是在三度叠置和弦的基础上,加上一些非三度叠置的音,或用一些非三度叠置的音代替原来三度叠置的音。
4 ?! m5 B: S) K& H6 K5 L$ A
- ?0 B) a- _+ ^9 @3 C- b9 z加六度音的属七和弦(V7):这种加六度音的属七和弦,在古典音乐中就非常常见。它们一般解决到主和弦:
2 `7 X/ S1 e' z4 i! n+ f/ A7 E" z" S$ I* Y8 B) P" l1 w' c
六度音的属七和弦通常省略五音,六音向下跳进到主和弦的根音,代替原来五音的进行。为什么我们不把那个附加的六度音解释成属十三和弦的十三音呢?因为它是孤零零地出现的,没有和九音、十一音同时出现。 0 M$ G, R% ~( y) K' M
( M# u( S: N$ n: ~' N
六度音也经常附加在大调I级上,其它和弦上的六度附加音,都可以解释成它下方三度的七和弦的转位形式。 ) X4 L. e) ^7 @$ G( V
# ~+ q' K" E; k% m: q大调I级上的附加六度音一般不用在I7和弦上,而且和弦通常不省略五音,这是它和属和弦上的附加六度音的区别。
9 R8 G; ]% x# s$ l* c0 y3 D8 W2 J3 ~$ X e& g, l9 q/ c: y+ p2 A
二度音也是一种常见的附加音,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进行:
2 }, } A) S0 n1 A
) g; A/ E/ J* g% @, ^3 x+ e. \& ?. Q在运用二度附加音时,我的建议是:尽量避免和弦的根音、三音和二度附加音同时“粘在一起”,形成两个二度叠置,应让它们在时间上错开一些,或在距离上错开(如把根音降低八度)。 ' W, G' ?2 ?& |- a8 z6 u
5 ~) }* }% Z' t: E
四度附加音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附加音,它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倚音,然后解决到三音。因此,用四度附加音的时候,往往省略和弦的三音。 : J3 v: {" h+ u, L& {# `. e
' m s' F5 Y1 @" J4 N9 B: k下面这个例子摘自ABBA重唱组的“Super trouper”开头部份:
0 e" n/ u' A9 ]& Y& {# R' ^ @8 G v/ w/ I
但有时四度附加音并不解决,特别是在一些有爵士风格的音乐当中。 3 k: j# B; m/ u; q j" }
10. 平行大小调之间的离调和转调;下属的属和弦
1 [8 ?- Y9 Y9 Y* f. c- l3 V) @, y! f8 u, T* X
所谓离调和转调之间的区别,其实一个就是暂时离开本调,而另一个是不仅离开本调,而且要巩固新调的调性。巩固新调的方法无非是:1)正格进行、2)反复两次以上的属到主、3)借助乐段的终止或半终止,这三种方法之一。
6 X$ S) J1 E+ O6 Z2 ^/ \( P0 B! k离调的标记常见为:n/v-n(n和弦的属到n);而转调则要标出新调的调性。(请见下面例题中的标记) 不过很多时候,究竟是离调还是转调,并不是很容易判断,而一定要把两者区分得非常清楚,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7 q/ w& E9 O! R
1 d/ D0 i* W0 d+ ?) H由于离调和转调既是较难的技巧,也是非常关键和有用的,而且更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建立一种良好的感觉。因此,从本节开始,我放慢速度,并且每次举更多的例子。
" b; H% v4 P- e& o- A% F0 w2 ?. `* \. ]. [0 {" n* {4 `
最常见的离调和转调,莫过于平行大小调之间的离调和转调了。当大调进行阻碍进行时(V-vi),如果在V级之后加上一个vi级的属和弦,可以使进行更加顺畅。
' e! k7 x* n: \& U2 P
' P0 w, E2 ]) U0 C P6 m- A
( }% O3 [" C4 t2 f/ J6 U" g& }我更喜欢这样的进行:) Z; O; R7 L3 C0 e% {
. f5 e2 A' p; `0 w1 E6 p
7 ?" G2 s8 @+ V& o小调要向大调离调,可以通过模进:
8 P& w. i# V1 Z
: l+ \: p3 F+ c, }! ]/ H" ?: T4 t
9 T% Y9 q6 M" i7 Q
也可以直接跳到大调的主和弦中,但这种做法比较难:
1 F0 J* ?7 P) Z& g1 O2 F7 O6 d2 Y* E* d6 z
一般来讲,作品离调或转调到关键大调或小调后,会很快回到原来的小调或大调中,而不会留在新调上结束。要用转向关系大调或小调,而摆脱原调的调性引力是很难的,很容易做得不自然。" q6 Y, ]3 J5 }$ ^: l8 Q8 V
8 _. T* R4 @; \; \在大调中,还有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然而效果却很不错的和声进行:V/vi-IV。这个进行其实就相当于关系小调的V-VI。
( @3 o) ?. Z- X$ @2 a
9 E8 k* E# z+ G# l8 c8 A$ A下属的属和弦$ x8 J' \2 L. B9 b. \( z
如果我们在这个进行:I-I7-IV的I7和IV之间,为了声部流畅,加一个“降低半音的I7和弦”。
8 I! r2 h3 ?+ h* {6 V* T
) q# |$ \9 k' s% Q4 V+ e+ e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下属的属七和弦”─V/IV,这个和弦是借用下属调(上例中是F大调)中的属七和弦,临时离调向下属调。1 X5 j4 Y4 Q- w; d" J6 Y I
! m6 x# a9 y$ L应注意的是,事实上只有“下属的属七和弦”,而没有“下属的属和弦”。为什么呢?其实,“下属的属和弦”及主和弦,“下属的属和弦”到下属的进行,及主到下属的进行,怎么能体现出离调象下属调呢?
. ~4 V9 S7 x( U; K" v, E: j9 s3 e% E( i6 t% @* q
11. 重属和弦和下属的属和弦0 h0 {6 z1 v8 D/ y8 S, c: c. t
x6 F; ?7 j+ x1 W0 o' b5 l, T$ P
在西方古典音乐中,最有特点的恐怕是重属和弦了。试想,如果在一个作品中用了重属和弦,恐怕很难能让人联想起中国传统音乐。(不过,在本节的后面,有类似重属和弦的效果,在中国音乐中运用的例子。不过那是另一回事了。)
' i! c8 }3 h7 d# r$ ^7 R重属和弦,及属和弦的属和弦。在C大调中,属于重属和弦功能组的和弦,包括D大三和弦[D](重属和弦)、D大小七和弦[D7](重属七和弦)、f#减三和弦[f#dim](重属导和弦,这个和弦很少用)、和f#减七和弦[f#dim7](重属导七和弦)。重属和声组和弦解决到属和弦,和属和声组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是一样的。0 P% k9 P$ z3 w; l
' U0 \' v( L# p- G* M; L
在实践中,重属七和弦经常解决到属七和弦。; \$ U! R3 h7 a% j1 l0 z) J
- H. m* f1 W/ [( g
而重属导七和弦,总是解决到终止四六和弦(在终止或半终止的属和弦前,占强拍的主四六和弦,亦称强四六和弦,因为一般的四六和弦都是在相对弱拍上,唯有这个和弦是在强拍上。)这时,重属导七和弦的七音上行到终止四六和弦的三音上,为了声部进行顺畅,一般把重属导和弦的降七音,写成升六音,但和弦性质仍然是七和弦,而不是五六和弦,这是很容易混淆的。* W, t* e- g, u( n, [
, y$ t0 f g: h& `' X. |我们看到,象上例中的进行,是非常“西化”的,很“古典”的进行,而在现代流行音乐中却是很少见。从俄国大师,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开始,重属和弦总是向下属方向进行,出现了V7/V-ii7的进行。
$ y% r, z- y$ Q$ p8 c1 y! v/ z$ a$ n+ t
上面的例子中,最后两个和弦在下两个声部的声部进行中有一个平行五度,其实平行五度在近现代的作品中已经不算什么了。
5 C: [/ ?. x- g, ~! w! a% P/ o' T8 o6 A* X$ u. E6 `- q6 {
而我更喜欢用I7代替I。
. p* Q/ F. F4 U
8 k" Y/ c3 ]6 [0 t# v$ T, w G+ j; [
7 @. @1 h% i) W$ h也可以这样:
, m- W5 k8 S/ O! R, \
4 U }6 m0 @3 P; x; `8 t3 i K1 k9 W+ o |$ k. B
现在更流行的做法是I-V/V-IV-I。
9 [* W: k" ^; ~6 ~4 V" j/ P; G, u3 J0 u d$ [+ q
另一个例子:* ?( Z; b+ @0 J
' c2 U# e- h) D- j" i0 M) L8 `+ G% [
" V7 E' c5 b6 r$ Z) q, X
* n+ d' s2 |2 O如果把I-V/V-IV-I中的I级换成vi级,会怎么样呢?(这是我中学时写的一个曲子的片段。)
O4 {4 L, e, I3 x* a- J哈,变成了很中国味的和声进行了,其实这个进行应写做:i-IV-VI-I。小调的VI级音升高,就形成了“多利亚”调式,它是中世纪七种调式之一,恐怕也是最常用的一个。
7 t3 b. |1 z: V4 j
& l2 K3 K/ A% `& I' T/ O12. 其它音级上的属和弦2 O# r) b2 b+ [8 v: @
6 G4 z# D- M" b1 @* N3 U
既然我们有了重属和弦、下属上的属和弦、VI级上的属和弦,那么可不可以有II级上的属和弦、III级上的属和弦呢?当然可以。可不可以有VII级上的属和弦呢?小调中的VII级大三和弦可以,而大调的VII级和和声小调的七级减三和弦就不行了,因为减和弦不能建立起大小调的调性。
" l8 a* G; f9 w Q( C4 k, `5 y3 s8 x2 i) p
, W9 G6 x3 V2 u7 E5 B0 J
除了属音上的属和弦习惯上被成为重属和弦外,其它音级上的属和弦可以统称为“副属和弦”。把副属和弦运用到音乐当中,音乐就丰富了很多。
# ~ Z% i5 [# U9 p g, s1 N6 p9 d- c$ Z
上例是我为木偶剧“the bell”中第四幕中的爱情主题的配音,下面是这段音乐的MIDI文件:
5 k3 D& t. ?2 v: q1 l( \: y' r& ~) j# g- h9 w9 }
7 K& A8 a W; G: S9 h* ? _从理论上讲,副属和声组,不仅可以有副属三和弦、副属七和弦,还可以有副属九和弦,加附加音的副属和弦等等,但是从效果上,有些和弦不一定很好,这就需要经过摸索、实践来自己掌握了。通常,七和弦是最常用的。7 | R4 [& m+ b9 O* o2 a& |5 o
+ m/ _ o; S( M" A4 Q1 F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我们原来的模进:I-IV-vii-iii-vi-ii-V-I,变成:I-V/IV-IV-V/iii-iii-V/ii-ii-V-I。
$ u* u3 O2 J+ ~1 E- X2 Z1 R/ ]# o0 x5 `1 i+ ?; p8 L; ~3 P
其实我更喜欢这样做:8 G1 j3 }- G# l
( j5 Z. G; p. J4 y$ P, Z上例中,我们看到,在N级的属和弦前面可以加N级的II级和弦,及N调的ii-V-I。
/ |( F5 ~$ t8 o( ~5 R7 u% Z1 T" ~) I- A% d5 u1 p
这个模进,还可以进一步变成:I-V/IV-IV-V/iii-V/vi-V/ii-V/V-V-(I)。
- t0 d- l" v3 O+ y- z& N
) b! F6 v* s* d8 B4 R1 e% c这一下可以一直进行下去,这个进行完全是一个属和弦到另一个属和弦的进行,暂时失去了调性,因此可以在任何点上,用解决到主和弦的方法停下来,再巩固这个调性,就可以成功的进行转调。
$ o9 O" W! [$ O, O0 R$ |13.逐渐转调法' M* W( ]$ m: }- I' D
: U8 }' q( B4 y7 M [在传统和声中,从一个调转到另一个调的基本方法是利用“中介和弦”,“中介和弦”及两个调共同拥有的和弦。用的最多的中介和弦恐怕是后调的主和弦了。
- w, J* u* K. v, f6 I/ H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