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053|回复: 0

[歌词创作] 儿童歌唱如何导入中外儿童歌曲、民歌、童谣、戏曲等

[复制链接]

66

积分

4

听众

21

金贝

中国原创音乐基地发布

积分
66
MengouhmBn 发表于 2015-2-3 12:5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儿童歌唱如何导入中外儿童歌曲、民歌、童谣、戏曲:
" F0 a- m* q& o$ @$ k+ c9 E直观形象参与的模式
! |0 L1 Z8 k' B! i- T4 J% x此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些歌曲:歌词含义对儿童来说比较复杂,结构不够明确;歌词的先后顺序比较容易混淆等。% f' j& W5 t' J' i
具体做法是:分析歌曲,预测歌曲中儿童难以理解与记忆的部分,或者教学中需要儿童重点掌握的部分,据此设计视觉形象图。采用直观形象参与的模式导入活动,必须做到突出重点、难点,既能解决儿童的学习困难,又能帮助儿童习得用直观形象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1 z0 z& g8 W8 F' W) C; Y  B" y' \& |
直观形象参与的模式可以细分为几种类型:8 U5 U( J" ?2 w% @1 A3 g+ `
1、突出结构法0 ^9 z  H0 ~$ W% a+ |+ V; u
利用直观形象的材料,有时可有助于儿童对歌曲的结构感知。如:
" k* V1 J0 H3 O7 V& l+ r《毕业歌》0 c* L# P1 [* p. y6 K: U/ |5 M7 y
在《毕业歌》中,由于音乐的第一、三段部分相同,但歌词却又不同,歌词的第二、三部分都提到了幼儿园和老师,但先后顺序却是颠倒的,所以,儿童常常会唱唱唱唱就不知唱到哪里去了。因此,教师可以画一张类似下面结构的图画:
/ x+ B7 s% [  g" G) ]第一行:红色:一个带有翅膀的闹钟    一位去上学的孩子
& a* `, \. Z# i第二行:黄色:一群孩子    一位教师7 e( d. g/ @2 Y; m
第三行:红色:一位教师    一群孩子    一位戴红领巾行队礼的孩子
* }6 _3 p. |) N上述图片,一方面解决了感知歌曲结构的问题(该音乐的结构为ABA三段体:第一、三行颜色一致,暗示歌曲的旋律一致),另一方面也理清了人物出场的前后顺序。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引导儿童注意图画提供的记忆线索。
# r, k# m5 X5 k# r# K5 z5 w# f附图:
( a- U6 J4 q# x% U& n  t9 E- ?7 a9 m
附歌曲:, ?/ |8 g; ^% Q/ C; z3 f

% N/ _6 s% d+ q2 q- N2、突出逻辑法
5 P# d" K, z  n5 F有些歌曲,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儿童来说,是有一定的理解困难的。如:) M1 V' c8 d+ h3 V
《大馒头》, r5 N. v8 C' e1 G+ [# d5 W1 a
在这首歌曲中,儿童实际上是弄不清馒头、面粉、小麦和农民伯伯之间的内在关系的。所以,教师提供给儿童的图画画面就应该突出歌词中的这种逻辑关系。/ |1 r4 B, M. \$ _: ^0 [* l1 ~
(1)教师出示四张卡片,让儿童按序排列图片。通过操作,记忆歌词的逻辑顺序。7 A) f* S8 h8 z/ o9 v/ w
(2)教师在范唱和带领儿童练习时,每次都应该依次指点各个形象帮助儿童记忆,直至儿童完全掌握,达到动力定型的程度。
; D2 z' g0 x) M1 z1 Y  [0 Z附图:+ v' w7 B) p1 w2 |1 g: m

0 P* n3 j, [! R# j附歌曲:
/ _& U/ X" c3 ~$ W6 j3、突出节奏型法
( p2 ]1 Q- n/ B# K6 Y4 ?如:# K& Q) {* m5 I$ U% Q
《大母鸡》% J6 ~. T- @- P; t
在这首歌曲中,儿童学习的重点是知道母鸡什么时候叫,怎么叫?为此,教师设计了2张教学图片,分别表现母鸡的两种叫声:咯咯咯咯 嗒∣及 咯嗒 咯嗒 ∣咯咯 嗒∣。7 q/ z1 D" [) T& ^9 p
(1)采用重点前置的方法,将歌曲中“大母鸡”叫的节奏型分解出来,作为节奏活动,使儿童初步掌握“大母鸡”的叫声。具体方法为:教师指图(第2张图第一行),同时示范念诵:咯咯咯咯 嗒∣,提醒儿童有意识地观察图形和语音的对应关系:   表示“咯”,   表示“嗒”。随后,教师鼓励儿童自己尝试将其他的节奏型念诵出。! ?4 i& _( h! M$ l! A4 ~' ^$ q+ K4 c1 l
(2)教师清唱全曲,并提前用指挥动作,邀请儿童视图有节奏地念诵“大母鸡”的叫声部分。
) V2 i' X  m5 @1 F! Z* W(3)教师鼓励儿童学唱歌曲的其他部分。* h1 d) }5 y* a/ s
附图:% V* X& M: e, V3 l- E

$ ^  J: s( v# u: N/ K附歌曲:
2 N7 `9 u" S' ~% _4、突出顺序法6 q. C  G% h0 P/ [4 Q, g
如:
( K3 ^, R/ c$ G《数一数》
# X* a# v# X+ A; l) E5 u在此歌曲中,除了有绕口令的拗口给儿童学习带来挑战外,还有一个困难便是儿童记不清动物出场的前后顺序,特别是当歌曲中的动物重新排序后而不断出现的新的变化组合,更是给儿童的即兴反应带来巨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设计5幅图片(另附纸花3朵),如下图:; Z  B6 j& T* A
(1)教师在图版上排出5张图片的顺序。0 ^+ D* p* C3 E! [% a" s  ~
(2)集体看图复习绕口令《数一数》。/ N! G6 j& Y( \2 {
(3)看图,听琴随音乐在心中默唱歌曲。( n1 Q! B1 }% y: |) T0 \9 n* D
(4)讨论纸花代表的含义(“呀”)。集体学唱歌曲。
: E; f5 m* H$ G2 d9 T. o) u9 F(5)将图片重新排列。集体念一遍新歌词,重点念熟最后一句。
0 H8 `$ ^' h- H: T: \7 }- Z( E# H(6)按重新排列的顺序演唱歌曲。
: j+ z, h& M% U3 ?6 {: |* y以上(5)、(6)环节可视儿童兴趣,反复进行多遍。2 r( u& [0 q( ], v5 a
附图:3 b( [# X) P2 {; }% k& [3 k4 ?5 X. P
附歌曲:4 E, j' U7 V0 n
5、突出情节法6 U8 c# B8 ]9 Z+ Q9 X
如:
( ^8 V7 a/ S! A- r! h) x7 S《蝴蝶花》' A3 w: O9 R% H* P# w
在《蝴蝶花》中,故事由一个错误的判断开始,发展到错误的行动,接着发展到疑惑,最后发展到“恍然大悟”。如果直观形象展示能够突出这样的情节发展线索,不但歌词记忆的困难程度会大大降低,而且对歌词内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的深切丰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 m% K, ?$ b6 c& M# g5 m
附图:
3 U, z8 y+ e# M3 G  g附歌曲:
( J0 ~6 F$ F4 k
# S; m! e% _9 u  a0 X5 _6、突出情趣法; z( p: e, ]- {" R5 x* P" W  T

3 ^, I  \. \4 x6 S+ O, x, p《三只猴子》$ E1 P. b* x6 u$ O2 r1 _% g. T
《三只猴子》表现了顽皮的猴子因为喜欢在床上蹦跳而导致摔伤,最后集体躺在医院不能动弹的事情。歌曲形象生动,富有情趣。直观形象的展示更突出了歌曲的诙谐幽默,可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体验到安全教育的价值。; d$ Q( c" N: `# T8 J1 r6 ~! M, c
(1)教师出示图片1。提问:“这儿是谁?他们在哪里?在干什么?”引导儿童说出图示的主要内容。(三只猴子在床上跳). V& l9 ]7 i/ `
(2)教师范唱歌曲的第一段,边唱边演示教具。(在唱至“有一个猴子头上摔了一个包”时,在其中的一只猴子头上贴上一个红色小圆片以表示“包”,在唱至“赶快下来别再跳”时,将这只摔伤的猴子移走。)
' S8 W0 \- [; b6 H(3)教师提问:“现在还有几只猴子?”让儿童数一数剩余的猴子数。
8 u' L) b2 P7 j(4)教师依照上述(2)、(3)环节演唱歌曲的第二、三段。9 [8 x/ H- w/ o% ~6 V% h
(5)教师出示图片2,演唱歌曲的第四段。并问儿童:“他们怎么啦?为什么会这样的?”/ [4 r; w: J( Q
(6)学唱歌曲,并扮演“猴子”角色玩游戏。
9 y  f0 X- J- r* F0 M; \* U- o附图:
4 D" L" T- l, x5 P/ V附歌曲:
( G! R7 _$ I* Z$ i1 ?- f欣赏导入
. a3 I& r4 ^$ V% p: \* r* u' L此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类歌曲:某些优秀的中外儿童歌曲、民歌、童谣、戏曲等;某些歌词较长、旋律较复杂、唱腔较独特的歌曲等。; d$ l% T6 g6 ^* P$ e7 ~1 _8 ]% V8 }) Q
具体做法是:教师示范演唱或播放录音音乐,要求儿童以听赏为主,初步熟悉歌曲的内容、形象、情绪、风格等。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可根据各人情况,采用部分参与的方法演唱歌曲(如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部分参与演唱,也可以只演唱歌曲中的重点句等),以后,随着听赏次数的不断增加,儿童逐渐掌握歌曲中的其他部分。如:9 V9 R- }4 [/ ?% b% @+ h. {2 a
《锄草》
4 U' m9 A5 h2 B3 _& A' R4 |这是一首河南豫剧,其曲旋律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儿化音、后鼻音重是其典型特点,由于该曲唱腔较难,儿童不易掌握,所以活动的重点便自然地放在引导儿童感受、欣赏豫剧韵味上。
$ W0 Z2 r' M# d# M$ e: M$ t9 _% O; `$ S# F7 _% d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1-13 13:29 , Processed in 0.137635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