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耳简介:
5 y- `0 U) d5 Z: n) [3 M! M) _9 Q% C. a: h: k5 H6 ? ]1 F% c" Y H, ~
中国作曲家、音乐活动家。聂耳,原名聂守信,1912年2月15日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出身于云南玉溪一个清寒的中医家庭,4岁丧父,过着贫苦的生活。聂耳对音乐的兴趣和才能自幼就有所显露,他喜爱家乡的花灯,滇剧,小学时就会习奏笛子、二胡、三弦、月琴等民族乐器。
3 O! e3 k2 ~+ C `' ?/ k* O. I5 n& _$ g
大革命时期聂耳接受了进步思想影响,1927年他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自学了小提琴,钢琴,并与友人组办了“九九音乐社”,毕业后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叛徒告密逃亡上海。1931年他考入了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剧社”任小提琴手,其间,他抓紧时间学习,每天练琴6小时以上,他还坚持自学各种音乐知识和作曲理论,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熟悉了大量我国民间音乐和世界音乐的名作,这些都为聂耳今后的创作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他还认识到“现在艺术运动的主要任务是要大众化”,提出要“创造出新鲜的艺术”。“九一八”和“一·二八”事件Ji发了聂耳的爱国热情,他毅然脱离了“明月歌舞剧社”赴北平参加了“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的工作,并积极参与当地的进步文艺活动。& s; }: T" E& X3 n
! W8 Z/ r, q7 m7 \3 |
聂耳一生共创作有37首歌曲(包括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中的4首歌曲),都是在他死前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从事多方面活动的同时所写的,其中为数较多的优秀之作,也是具有历史价值的不朽的珍品。 4 |1 x9 e9 o: s
: v; {( E( J7 |2 p 在聂耳的歌曲创作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1933年8月发表的第1首作品便是《开矿歌》(田汉词,影片《母性之光》插曲)。在这首歌曲中,他将民间劳动号子里1人领唱、众人和腔的形式引进了电影歌曲创作。随后,在1934年元旦首映的影片《大路》里,又创作了《开路先锋》(孙师毅词)和《大路歌》(孙瑜词)。这两首歌以其鲜明的典型形象和富于独创的艺术形式,表现出聂耳创作技巧的成熟,是两首成名之作。此后他陆续创作有《码头工人歌》(蒲风词)、《新女性》(孙师毅词)、《打长江》(田汉词)等一些优秀的工人歌曲。在这些歌曲中的几种工人形象,都得到了准确、鲜明、生动的音乐表现,他们是正在觉醒、正在崛起的新时代的主人。这些肩负着历史的重担,英勇地奋起斗争,并对未来充满胜利信心的工人阶级形象,也正是中国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写照。聂耳是中国音乐史上第1个成功地塑造出工人阶级英雄形象的作曲家。 1 q2 j9 }' @3 v3 |, L! b
# c7 c' S5 \+ u- J
聂耳创作的歌曲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几首进行曲风格的爱国歌曲,这是他的歌曲中影响最广的一部分。包括《毕业歌》(田汉词,影片《桃李劫》主题歌)、《前进歌》(亦名《苦力歌》,田汉词,歌剧《扬子江暴风雨》插曲)、《自卫歌》(唐纳词,影片《逃亡》主题歌)以及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等。这些歌曲以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号召性音调,斩钉截铁般果敢的节奏,勇往直前无所阻挡的气势,有力地表现了处在深重灾难中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从而在群众中迅速而广泛流传。 1 a- {0 C' d) x* a2 p; U1 _6 ~
0 U' `4 ^8 o# r j" k3 P 聂耳还创作了一些抒情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飞花歌》(孙师毅词,影片《飞花村》主题歌)、《塞外村女》(唐纳词,影片《逃亡》插曲)、《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词,影片《风云儿女》插曲)、《告别南洋》和《梅娘曲》(均为田汉词,话剧《回春之曲》插曲)等。这些歌曲倾诉了饱经忧患的中国人民的苦难与不平,但它们不是无望的呻吟,而是在感情的深处蕴藏着坚韧的毅力,在抒情中饱含着刚健的美感。这使他的抒情歌曲在同时代的抒情歌曲中显现出新的特色。此外,聂耳还创作过一些反映儿童生活的歌曲,其中最杰出的一首便是著名的《卖报歌》。歌中那为困苦生活而沿街奔走叫卖的报童形象,是那样生动、真切,令人喜爱和同情。 ) J; e3 U9 e4 k- g7 g3 Q% s( ~4 }
; B: W+ X- V7 a, A. O: p4 M
聂耳歌曲创作的杰出成就是他自觉地运用新的创作方法的结果。他从开始创作之日起,就对生活和艺术抱有一种新态度。他能立足于现实,预见到未来,在层层的压迫下看到抗争的烈焰,在无边的黑暗中预见到灿烂的明天。因此,他的歌曲在深刻揭露现实生活中矛盾的同时,始终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态度,他在歌曲的艺术形式上作了创造性的革新。他的歌曲既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既有鲜明的形象特征,又有严密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与陈规束缚的框格绝然不同,而是与音乐形象融合无间的崭新的形式、崭新的韵律。正由于此,他第一次使中国群众歌曲提高了艺术价值,奠定了这种体裁的历史地位。
! m" U1 U8 u9 h( [4 v0 Y) ?; A/ A3 c, X& v: [# {3 D1 g
1930年聂耳到达上海,次年加人明月歌剧社,任小提琴师。“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32年参加组建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入上海联华影业公司。 自此,聂耳以音乐为武器,谱写了一首又一首抗战歌曲,Ji发和鼓励人民斗争。1935年,受组织派遣,聂耳取道日本去苏联及欧洲考察学习。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逝世。
* d- k2 D1 i' P: u$ Y/ e
/ M$ J( x3 ~$ ^, b/ q1 ?《义勇军进行曲》与聂耳
. ]& s' T# i% \9 \( ^$ P9 V& X; v/ |) l* T
1935年5月16日,《电通画报》第一期刊出《义勇军进行曲》全版。# R5 F! w! V* P# y1 K
2 Q' ]( M3 j( v9 @0 S" Q0 b5 F 此前,受左翼文化运动影响的中国电通影片公司决定拍摄一部电影,片名叫《风云儿女》。
# @4 h! j2 I3 C$ j' K: | @$ o
) Q9 A" g# z7 X2 V 这部影片描写青年诗人辛白华因受当时革命斗争影响,逐渐从梦幻艺术生活中觉醒过来,最后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抗日民族解放的战场。影片的末尾是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
: l V% F2 }. K8 W9 e( A8 g, D
[3 w3 m2 x2 z1 U& v2 n 据记载,田汉于1934年秋末写好这个电影故事后不久就被逮捕了。歌词写在一张香烟纸的衬纸上,被茶水濡湿了,字迹有些模糊。夏衍、孙师毅两人很仔细地一个字一个字誊抄下来。
! C2 t$ ]1 m/ Z6 D3 Z& J) m1 K( ]
, G0 H* X4 S$ Y" \ 聂耳接到歌词后,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立即开始谱曲。在谱曲过程中,聂耳与孙师毅、导演许幸之等商量,把原词中的“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改成“冒着敌人的炮火”,末尾因旋律的需要,聂耳收不住,又在“前进,前进”之后加了“前进,进!”5 D% R9 `$ q+ _7 }
( G5 @, T. V$ _
/ V* g5 U& S+ s3 Y2 i6 [( V& [- `( ~
2 G6 K* R6 z8 N8 _聂耳留下的微笑是永远的
/ y7 Z& h C" T8 d% v, z" x% D$ h$ L ?% Q8 w: |
这首歌曲,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抒发了人们反帝爱国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吹响了抗日救亡的进军号角,因此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
1 l% ^! [* |8 w
2 w5 G6 U5 A2 X. T* w9 w- h 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首歌曲在国内外流传更广。除了在抗日根据地以外,美国、英国、法国、印度及南洋各国的广播电台经常播放这首歌。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也定期安排播放这首雄壮的歌曲。以后美国又把它与美国的《美丽的美利坚》、法国的《马赛曲》等定为同盟国胜利之日预定的音乐节目广播歌曲。
4 L: O: B6 d4 H% S5 `/ S" b/ c
% j3 u) r% z+ _1 N 今天,义勇军进行曲已经成为我国的国歌。
0 l+ a1 ^6 h1 L; p) F* b
! \( O5 g# s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