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族器乐简介3 G; D+ _# ? R. X1 |8 V3 g0 ~7 o! p
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 O& C2 B, b% a/ O; [; F( H8 |' X
; E, H' p5 a( l" v) h0 Z8 _3 E& e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2 |) }9 O3 ~, Y% O) m8 \
7 t" o, z. B5 c& B- P5 _9 W 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 % r _7 F2 R5 ^6 E- C* z) {
9 f* D/ `/ K \" z; S; |% ~7 h( Q6 p 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笛曲《五梆子》、《鹧鸪飞》;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都是优秀的独奏曲目。
: N. f3 |/ W( w$ r4 D% F- T
$ Z9 ^% n, V( K4 |
0 x8 A- A6 N5 {. t6 Q; E* l E" m( E/ s4 S, B
纯粹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的清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红火、活泼轻巧等生活情趣。如《八仙序》(浙东锣鼓)、《十八六四二》(苏南吹打)、《鹞子翻身》(陕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
. s4 W7 s2 V+ q$ ~
' B, N" ?0 h$ ^, _- h' q 由各种弦乐器合奏的弦索乐,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宜于室内演奏。如《十六板》(弦索十三套)、《高山》、《流水》(河南板头曲)等。 ' h" z" m4 }2 x3 }0 w" T
& x7 @- Z/ J1 _2 H, s# e2 b. X
用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丝竹乐,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如《三六》、《行街》(江南丝竹),《雨打芭蕉》、《走马》(广东音乐),《八骏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 0 f7 N8 c* |. D+ p
: }( x, H% Z% p/ C' m
. N0 u# i" ]. _" ]3 U- c
. h& v3 C) u# s! K- [ \) ]* w" q7 ^1 F) C. B, h% ~
: I( o* L& c# H8 L; U1 W 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宜于室外演奏,擅长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如《将军令》(苏南吹打)、《大辕门》(浙东锣鼓)、《普天乐》(山东鼓吹)、《双咬鹅》(潮州锣鼓)。有不少吹打乐种,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而音乐兼具丝竹乐的特点,如《满庭芳》(苏南吹打)、《五凤吟》(福州十番)等。一般说来,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打”,锣鼓在吹打乐中起重要作用。 2 J6 P' X: I: X- H. j
: q# c6 J' W- E- _5 @( @+ w1 T
; Z- ], U: c0 w/ @& x
, w* w2 k6 n& c8 f7 l8 {
传统民族器乐演奏多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风俗生活,以及宫廷典礼、宗教仪式等结合在一起,较少采取纯器乐表演的形式。民族器乐的实用性使不少器乐曲牌因用于不同场合而产生变化。 * b+ f. I" P5 Y* y7 X% D
3 o2 {' X6 r, U; t* y3 w
! B4 F7 S; U: E2 ]- u1 S+ s' c9 n5 ^3 m/ V
传统民族器乐曲都有标题,分标名和标意两类。标名性标题只给乐曲取名以示甲与乙之区别,它和音乐内容无直接联系,如《工尺上》、《四段锦》、《九连环》、《十景锣鼓》等。标意性标题以曲名、分段标目和解题等提示乐曲的内容,如《流水》、《霸王卸甲》、《赛龙夺锦》等。 # r/ f7 M l0 E8 [6 v5 j* N! E) [
/ Z, x, o9 V0 {4 N( `$ Y; c 民族器乐曲按传统习惯分为“单曲”与“套曲”两类。单曲多为单一独立的曲牌。套曲由多个曲牌或独立的段落联缀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晋北的八大套等。如按乐曲的曲式结构类型分,主要有变奏体、循环体、联缀体、综合体等,其中以变奏体、联缀体最为多见。
0 C1 p; C" i: x6 L0 j
- N' p; v7 d7 O3 Y/ j( T. t5 H2 @
/ P) o: C+ Y6 {( v7 @3 {: T0 A
创作中各种变奏技法被广泛运用。民间艺人在一首曲牌反复演奏时,善于用各种演奏技巧对旋律作加花装饰而形成变奏,如《喜相逢》(笛曲)、《婚礼曲》(唢呐曲)等。“放慢加花”也是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它将“母曲”的结构成倍扩充,同时作加花装饰。如《欢乐歌》(江南丝竹)、《南绣荷包》(二人台牌子曲)、《柳青娘》(潮州弦诗)等乐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另一种变奏手法是采取变化主题的结构,如二胡曲《二泉映月》主题在其后的五次变奏时作句前、句中或句末的扩充和紧缩。而琵琶曲《阳春白雪》中之《铁策板声》则采取结构次序的倒装。这种结构次序的变更在锣鼓段中更为常见。
- w$ b) I5 F% d5 p& Z+ p p4 o
' G7 l6 J% z: w$ `' x$ E M0 H, g# j2 J& ] y1 x( N
3 f$ u/ a& G: _0 K V) [7 @* r 20世纪20年代以来,刘天华、聂耳等对民族器乐的继承和发展做过一些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继续对各种优良传统曲目进行整理、加工、改编,使乐曲原有精神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同时还涌现出大量的新作品。乐器改革方面,在统一音律、改良音质、扩大音量、方便转调、增加低音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并产生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等新品种,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0 o, ?9 e2 D$ _7 y
- |- l/ s4 s. @+ a9 o* u* h1 S4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