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话题已经被讨论烂掉了.话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追求,以及所面对的客观状况.因此大概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我只能谈谈我这个正在过河的泥菩萨的一点体会.) D2 Y y& p U; R2 B
) j4 ?! R" u2 z0 K% `3 T
我从小就没有好的钢琴可以弹,这个情况在国内应该是再普遍不过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谈论音色可谓是画饼充饥.有些钢琴家也许会认为,没有不好的钢琴,只有不好的钢琴家.差的钢琴上照样可以练出好的音色.----对于一小部分不受常规约束的天才来讲,此话不假.(六祖慧能不识字,照样可以成为宗师.但你不能指望人人都可以不识字而成为宗师.)--但其实这句话是有问题的.Brendel在Cope with piano一文中也就这个问题说了一些话.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8 i# g: h0 ]* l- J: H6 ~4 \
7 F) M3 a% c% P* q* r( D1 N; O
因此,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国内某些钢琴家们开口音色,闭口音质.却听凭单位花了大价钱从国外买来的好琴晾在没有暖气,有空调却不开,更没有除湿器的场所.上海的气候极不适合钢琴,加上上海人没有冬天开暖气的习惯,因此好的琴来了往往一两年就泯然众人.省下的空调暖气钱远远不能弥补对琴的损害.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夫子们还在拱手谈音色,学生们还在破钢琴上一点一点地练习着第50种不同音色中的第48种,真是让人感叹.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样的体系中,我们当然也出了一些钢琴家,但也埋没了更多本可以更上一层楼的潜力股.! o5 X5 u7 T2 L) m
+ O4 K* w" m. ~# z2 t% z8 O. S我就曾经是那些可怜的学生中的一员.在破钢琴上尝试着所谓50种不同音色中的第48种.有一次进录音棚,就是因为执着于所谓精确的音色,把录音师和自己逼到了发疯的边缘. 录音师是外行人,但他也看出了端倪,于是讲了一个小故事给我听.
. N* w% _3 Q) o5 Y9 K0 F8 Q3 R) k- F2 V. G% |
说是有一次孙道临来录音,朗诵.一入戏就什么都忘了.有几嗓子超出了麦克风的音量范围,麦克风出现了那种破裂的声音.录音师不得不叫停.孙先生还问道"怎么了?" $ Y* M8 Y' N$ ^7 U; B/ w
* u4 Q* p, ^6 s4 M/ A" v
录音师说好的朗诵员未必有最好的声音,能感染人才是真家伙.7 P( i& w2 Q+ I/ U$ I) e4 g
( G/ V( C4 F- d7 {8 C
后来我接触到了很多好琴,也学到了一些方法.但"音乐如手足,音色如衣服"的想法始终植根于我的脑海中.各种不同的场合需要穿不同的衣服.不同的音乐也就需要不同的音色.因此50种音色是需要的,只是坐在那里一种一种练,对我来说实在是有点坑爹. 因为需要练习柔若无骨的音色,自可去弹德彪西,需要练如同打斯诺克般的声音,自可去练普罗......, n: t4 N9 i, j6 y" \
. }+ ]7 w% w1 _/ T5 i9 ]9 Z9 L
对不起,我说反了.扪心自问,我从来没有因为要练柔若无骨的音色,而弹德彪西;要练如同打斯诺克般的声音,而练普罗.我只是因为弹到德彪西了,而不得不开发出那种柔若无骨的声音.然后发现那种声音其实弹舒曼也能用,甚至弹贝多芬也能用!/ t( {+ {9 @1 P) k
4 _( ]3 U" N" h2 V- ]
归根结底,我想说的是音色是音乐的一部分. 将其独立出来,它是不应该有生命力的.就好像人体中的每一个器官,只有结合到了一起并且受到了大脑的控制和调配,才有它的意义和功能,不然,就是一堆等待腐烂的皮肉而已. 一些过分注重音色的钢琴家,特别是很多法国学派的二三流钢琴家,其演奏也就是一堆华丽的,没有思想的皮肉而已. * Y H) H2 i; f ?. Q
+ @: n+ }! F" X+ G9 L
然而,这些钢琴家们也是有观众,甚至是很有观众缘的! 所以上面所说的一切,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