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欧美影响. u0 Q8 x. a0 M& q
: x4 ~* x, p0 y5 A+ U# Q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由来已久。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欧美流行音乐在上海的传播,到五六十年代对港台的影响:从七八十年代港台音乐在内地的传播,到中国流行音乐不断融合欧美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无一不说明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之深广。 [1] 0 Y. h$ [- O' m% L( ^7 h4 z/ L9 ?
在上海的传播
2 q) A7 ~% n6 A
2 @- ]5 n& Y5 b/ |4 ^欧美流行音乐,随着殖民地的扩张传入上海。20世纪20年代初,唱片业就在上海兴起了。主营电影唱片的法国“百代”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这便为欧美流行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最快捷的方式。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上海霞飞路上,醉人的爵士乐夜夜从道路两侧的咖啡馆和酒吧里传出来。可见当时的上海已经有了成型的爵士乐队。当时上海的“百乐门”便有“东方第一乐府”之称。1 C& f% S. q9 J" B
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是黎锦晖。当时的上海已经具备了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所以欧美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从这里流入内地。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也开始了对流行音乐的需求,因此黎锦晖创作的流行音乐便在此种情况下应运而生。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地巡回演出, 《毛毛雨》等流行歌曲与他的儿童歌舞成为主要节目。此时他还在短期内创作了100多首流行歌曲,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 《桃花江》、《特别快车》等即成于此时。. `" H( o2 }+ d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
" b, U' l+ A# P0 F8 T4 ?# a黎锦晖组建的“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团体。周璇、白虹、严华等成为中国第一代歌星。黎锦光、姚敏等成了著名的流行曲作家。“明月歌舞团”解散后。黎锦晖又在上海的“扬子饭店”舞厅组建了爵士乐队,将民歌、戏曲音乐改编成爵士化的舞曲。
- a5 P4 Z6 p/ a& ~6 X“金嗓子”周璇也因演唱《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夜上海》、《花样年华》等歌曲,而久负盛名。这些歌曲也因此流传至今。可见,欧美流行音乐一开始传入中国,就在上海找到了市场,并为黎派音乐所接受。[1] $ d1 i L- h$ Z8 a
在港台的传播- [+ q) Q6 X0 D
2 h! R/ l, G6 s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解放初期苏联音乐的传人,内地流行音乐日益衰弱。而此时,欧美流行音乐对台湾音乐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台湾并没有自己的歌曲,一些广为流传的《秋水伊人》、《香格里拉》、《何日君再来》等歌曲,其实都是早年十里洋场上海滩头的陈蝶衣、刘雪庵等人的作品。直到60年代末,布鲁斯、爵士乐等西洋乐风的涌入,才使旧上海情调的音乐结束了它在台岛的流传。
2 r1 j1 c5 ~, G |- C) t: @20世纪60年代,“披头士”赴港演出对香港乐坛影响较大。一些学生组建乐队,竭力模仿他们的偶像的演绎方式,利用“披头士”的曲子唱出自己的情绪。“披头士文化”、“占士邦文化”带给香港社会的“新感性”前所未有。整整60年代的香港乐坛基本上由欧美的摇滚乐、民歌占领着。
$ a3 e6 Z% @( r& R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流行乐坛已进入黄金时期。列依、“滚石”、迪伦轮番上场,把个西方社会唱得天旋地转。七十年代的港台流行音乐。不仅在音乐风格上受欧美风格影响,在演出风格上也效仿欧美风格,演出人员衣着华丽,演唱形式载歌载舞,唱腔多为原声。场面热烈,气氛火爆。
+ n2 `3 Q7 H) I8 [可见,欧美流行音乐不仅对黎派音乐影响至深,还在港台音乐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
9 k9 A8 w, q2 |在内地的传播
6 c' F/ \! P: M& P# ?
+ ^0 l0 {3 s+ A+ n七十年代末,欧美流行音乐与港台流行音乐合流,再次传入内地。时隔30年,流行音乐被赶下大海后,又卷土重来了。首先抢滩的是30年代的黎派音乐,《何日君再来》、《美酒加咖啡》等歌曲,随着邓丽君的低吟浅唱传入千家万户。于是重唱当初被逐出内地的流行曲的歌手们便成了明星。
, ?- V( v8 |0 e, |2 J# M意想不到的是,日本的三洋录音机以及广州太平洋公司生产的盒式音带,把流行音乐的星星之火,烧成了燎原之势。崛起的新一代音乐人放开手脚,随心所欲地把目光投向欧美和日本乐坛,拼命地汲取着营养。他们重新编配30年代的流行曲,使之一头接上了久违的30年代的早期流行音乐,一头又开启了未来。9 Q4 i# y$ u+ Q: l; r
其中的许多歌曲经邓丽君演唱后,人们才知道了什么是流行音乐,才懂得了流行音乐的发声、吐字、配器及词曲方面的知识等。在广州,最早从事流行音乐录音的是著名的“老三剑客”金友中、丁家琳、司徒航。当时很大的一个工作量是电视剧的音乐复制,这就需要“扒谱子”,有时需要把歌词翻译成中文,找歌手来演唱。扒带子”就成为早期中国音乐人学习流行音乐写作的一个重要途径。[1]
* l$ X% `6 f; H: M4 e1 }融合创造
7 K2 L0 L9 W2 ?; c; P
3 H, N# q! \- r) o九十年代的音乐舞台,欢快的拉丁乐以及重金属乐,都相继在中国落下了脚。欧美流行音乐的演唱方法,如迈克尔·杰克逊、席琳狄翁、惠特尼休斯顿等演唱的歌曲,深深地打动了中国听众的心。在流行音乐的诸多演唱风格中,“四大天王” 中的张学友,可以称得上兼多种演唱风格的杰出人物。庾澄庆也是个奇才,他的作品有爵士风格的《老实情歌》,拉丁风格的《我最摇摆》,蓝调风格的《似水年华》,乡村风格《情非得已》。杜德伟的曲风节奏明快,以劲歌狂舞风靡大陆。代表作品有《钟爱一生》、《天旋地转》等专集。
- o j4 x" N: f1 o, E伴随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国人民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国外电影音乐如《人鬼情未了》的主题曲,《音乐之声》的童声合唱,《罗马假日》的主题曲,《出水芙蓉》的电影音乐等,都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K/ _) j/ a) W/ U7 M进入21世纪后,由于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进一步影响,使中国当代流行乐坛涌现出了许多实力派歌手和乐团。
% t a `/ }% ~- \& f9 z. v8 ?+ D, z5 L在爵士乐的演唱方面,内地的谷峰是比较杰出的代表,他的演唱风格独具特色。在演唱形式方面,台湾的“蟑螂合唱团”,注重和声的运用,他们演唱的曲调风格与80年代的欧美合唱团的演唱风格类似。在RB风格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新人,如阿杜、王珏、杨坤等。欧美蓝调风格比较突出的有陶喆。演唱风格上带有台湾民歌色彩的有“动力火车”, 以及内地的地下摇滚等,都是我们深受欧美流行音乐影响并结合自身创造出来的流行音乐。) ?4 q- c( |2 X) s
以上从欧美流行音乐在上海的传播、在港台的传播、港台流行音乐在内地的传播,以及21世纪的欧美风等方面,论述了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其中涉及到了欧美流行音乐,从上海滩传人后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黎派音乐,所形成的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次高峰:80年代港台音乐传人内地后,所形成的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二次高峰,无一不与欧美流行音乐的影响息息相关。; }, U, b* @ O7 f* w
从欧美的爵士乐、新民歌,到崔健所创作的摇滚;从80年代内地的通俗演唱,到外国电影音乐的流传等,都充分体现了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之深刻,之久远。
, Z$ Y$ Z3 }* s% G4 O' E欧美流行音乐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并占有领先地位。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体化,随着中国流行音乐与欧美流行音乐的不断融合,不断创新,中国的流行音乐一定会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1]
x- c* ?" d% o4 H! P3 Q$ F5美学特征
9 q* w9 M6 E& O7 c8 g
! z! b* v5 f9 u4 G. m现代人对流行音乐的喜好已成为一种趋势,周杰伦、蔡依林、李宇春、周笔畅等歌星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绝大部分人都会哼唱他们的歌曲。更有他们忠实的FANS,连穿衣打扮、动作表情都模仿得惟妙惟肖,达到了痴迷狂热的程度。! [. F, W) n1 U
涵义0 g! K/ g. c& X3 \( o
在我国,流行音乐,古代称之“俗乐”,现代称为“大众音、乐”或“通俗音乐”。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对流行音乐是这样解释的:“通俗音乐(亦称流行音乐),它是“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通俗音乐”。流行音乐的特点是: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流行音乐是社会敏感的神经,在其身上集结、纠缠了丰富、复杂的政治、文化、时代信息,也反映出独特的美学意涵。6 B( {* D, p9 m% I' `0 I$ y1 D
美学特征
: a, t% {6 d9 e
0 F; u" ~1 O, R& M1 L% ]( Q& [/ S& Q流行音乐大多取材于日常现实生活,以爱情歌曲居多,也有描写人生伦理、生活理想、思念故乡以及对社会制度的讽刺和批判等内容。由于流行音乐主要是面向普通的群众,比较注重或强调娱乐性,所以,即使是比较严肃或具有悲剧性的内容,也往往使用较轻松的笔触来陈述,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自由而富于变化。+ t. H* f h. z2 z: j8 s
从形态结构上看,流行音乐往往形态较为简单,音高使用不多,且多在人类最容易听的音区范围内;音乐的发展变化较少,没有很多的转调,特别是缺少频繁快速的离调;节奏相对单纯,大量的作品存在着循环重复的机械性节奏;力度变化不很复杂,力度的幅度小,较少极端力度的对比变化;音响结构的层次少,未经训练的一般听者,也能够很清晰地分辨出来旋律与伴奏的层次。这样的音乐往往具备听觉的感官美的特征,对听众的听觉耐受性与注意力的专注程度要求很低。由于不要求昕者有较高的听知觉把握能力,因此它容易为大多数人特别是听觉经验不是很多的人所接受。由于听觉经验与年龄有很大关系,所以青年人更多地喜欢这样的音乐。. N- j6 t" s1 [. C0 E/ ~: s0 f
从存在方式上看,流行音乐的主要社会消费群体存在于青年人中。青年群体的流行音乐活动既是一种消费方式选择的外在显现,又是一种文化多元化再生产潜力的核心力量。在流行音乐的青年群体阵营边缘,是少年与成年群体;而流行本身是双向的:一旦青少年将这个市场向下传递给了更小的少年乐迷或儿童流行爵士乐爱好者,向上传递给了成年人和中年人,青少年自己就不会再对其感兴趣了。由于受社会角色与心智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更小的少年群体和成年群体处于这种“文化贸易”的逆差中,从而较多地受到青年群体引领的流行音乐潮流的冲击。' w6 U2 L' x. H3 [& f4 A
从活动形式上看,流行音乐活动的典型形式是演唱会。演唱会集视、听享受于一地,融合现场感受与怀旧情绪,包括以大众传播为背景条件的其他传播形式。在演唱会现场,以领导流行音乐活动开展的青年群体观众居绝大多数,他们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确认自己在城市文化中的身份,传达了一定分量的文化内涵。演唱会同时还是弥补在城市环境中由于大众传播媒体的传播间接性所造成的一种疏离感的手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