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诗经·小雅·采薇》, l8 e5 f0 J {+ ~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k( S0 n3 ^& k8 e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用,玁狁之故。4 \. Y+ u. | f; M( ~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 j& e% \% B1 [5 S+ D' j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戌未定,靡使归聘!4 K+ c5 ]5 v. S2 l) A% ?! k; u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2 s$ d( O3 R* j: a2 i& \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也疚,我行不来!9 x# P _4 A0 l2 V% |- ~6 Z1 r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 z/ y. X/ ]% y$ [$ D0 y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7 B2 t+ N8 C) J" Y: g6 p( Y, n# X
驾彼四牡,四牡业业。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 S5 \5 K6 H( H' K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f. p; F! N. _'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5 @0 I* k4 e! w( c, C( X$ t, m) Z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 E! A6 B9 @ r9 l' x7 b 综观全诗,《采薇》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阐释史。《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排得靠后了,但真的没办法). Q7 b0 T2 h, S" K
. @7 `: P& [" w4 d) l ~
7 }# a0 f3 k' a7 X; F9 ], ^89.《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U" h2 f+ a) ~9 ^3 k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B8 n8 \ d4 x# J1 ?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r( k8 A# i" ~+ {8 C
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宋词中的不朽之作,是辛词名作之一,是辉煌的慢词篇章,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惭愧,前面没有位置了)
8 X% z1 v! Z4 x6 _( k2 ?
) b F" q6 v6 X5 u4 y2 h
' V6 P% A5 k% O# f5 `& B4 A% S90.《梁甫吟》·李白
2 T2 I6 d% _- e1 T7 ~, H$ Q 长啸梁父吟,何日见阳春? : [3 f9 }" O) S/ M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4 i2 M. ?- t. W" N+ y7 p9 A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 0 U( _ [( k7 [( D# i2 k2 T( e+ \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7 M7 P. t( z0 q1 h3 ?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 ?. H2 z+ R" i: x- I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3 n- v; Q, g% y* r2 E* ^4 d& b 入门不拜逞雄辨,两女辍洗来趋风。
/ i) w2 Z8 W) D& N6 v& j$ ]) }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转蓬。 : t( l" p: k2 k
狂客落拓尚如此,何况我辈当群雄!
8 m0 C& k( X* h 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欲。 : U5 S5 O$ n: ?! B K+ [! X
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
6 v: p; c( @* e( ` 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触关阍者怒。 ; q8 G; g; n3 v( O/ U) M
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
3 l: a' [4 x5 k 手接飞猱搏雕虎,侧足焦原未言苦。 + C, B" C! l0 f9 z0 R+ O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见我轻鸿毛。
; O/ A5 @$ N) K8 E$ W {8 S4 W2 Z: s 力拔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0 p/ v% v% {2 G2 Q+ G 吴楚弄兵无剧孟,亚夫咍尔为徒劳。
9 K/ x7 s B5 I$ l 梁父吟,声正悲% T2 k2 ?' _: ^. R0 A6 @; m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 K% @& i7 v% @: F; F- d) f5 J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臲阢当安之。
% P( W6 ^4 z) t5 y5 c% c% d 这首诗可能是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时的作品。作者通过吕尚、骊食其等的故事和一些神话传说,表达遭受挫折的愤懑以及期盼明君知己的愿望。这首大诗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淋漓悲壮,是我国诗歌艺术宝库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太白此诗则抱才而专俟际会之时”。吴生《古今诗范》卷九:“雄奇俊伟,韩公所谓光焰万丈者也。通体设喻,所以错落而雄深。”也有批评家认为“篇法不甚稳密,辞意错乱而无序”。诗中抒写遭受挫折以后的痛苦和对理想的期待,气势奔放,感情炽热,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我国诗歌艺术宝库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
1 _8 V& x' r5 R: X9 f: m$ Y# d4 F% x2 a+ D# S' x: h, Q/ z) D) t0 q& ]
I" t- K* N8 h) ~91.《敕勒歌》斛律金
2 X4 F, }2 q* w4 a+ _7 m1 ^ 敕勒川,阴山下。 ; j3 n; s, a B. N* s/ g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U+ X; K* v. p1 P 天苍苍,野茫茫, ( i" {. f3 e6 R
风吹草低见牛羊。
2 ]% h6 c3 O! p, @ 《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鲜卑族间流传的一首民歌,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古代史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敕勒歌》的作者相传是东魏开国皇帝高欢的部将斛律金,斛律金即作《敕勒歌》,并带头领唱,高欢也随之附唱,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敕勒歌》也因此在军营中广传,留传到今。(流传很广,但对诗歌发展影响不深,故后之)3 z$ _. `: u4 o, x3 e I% N5 E
3 z- X, }) s- n0 \( |7 e1 S6 X) w8 L7 U$ y" J% F
92.《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 l p4 A3 e& x4 a( C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I* q- u; q, V) Q/ n1 u! f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3 L" r! p$ u6 j$ O$ r0 U' Z6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2 L: f8 G# K1 j$ M4 g0 [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D6 N' _: ~7 s/ A
白居易,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这是作者十六岁所作。本来只是练习应试的习作,但因作得好,便成了他的成名作。前人于此诗好评甚多,《唐诗成法》:“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余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相信是中国人最熟悉的诗之一!)
# D* \( o5 f, F
# ^9 p& t& @ t( a$ N& T( d" E! Y6 m# F( N
93.《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I- g* H: ]$ k! c/ Z4 @/ \; u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 L8 ?; l8 J/ F1 o$ k* t 山河表里潼关路。
* \: O4 N5 R8 [+ B- v 望西都,意踌躇。9 q6 b, o6 R5 L" l/ ~/ q; T/ {& M* S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8 u- F; U' }$ ^' B7 K7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j, o- H' ~1 \9 ?) _7 Q
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张养浩晚年在陕西赈济饥民时,写了九首怀古曲。这是最有名的一首。起句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 ,气势飞动。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于它以强烈的感情。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这八个字,鞭辟入里,精警异常,恰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使全曲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辉。(元曲第二“金曲”)
s K1 g9 q4 H( H
6 k. g3 k. c- l7 v( f: ~8 u+ z) @8 ?3 O& j
94.《浣溪沙》·晏殊
/ @( `: E, w+ N' r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 f0 M# l V+ ]+ }&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 q5 I4 S; l7 v# D& V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 抚州 临川县文港乡(今南昌 进贤)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脍炙人口,广为传诵)
1 t; n2 P1 y# F# X3 u5 _0 V- B) v1 k9 } g# L
" N" e; i0 @! ^3 [9 t( I j95.《鹊桥仙》·秦观& P, c% F* E2 y6 O( X5 \0 B& b# s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 X, [! x( d, ]- w i9 f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t+ f; B% d. a1 C" m: K/ q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9 ]/ I$ w {) e$ w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 Y! ^# z3 ^ ~" Q. |* Q6 c 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就全篇而言,这首写神话故事的词,句句是天上,句句写双星,而又句句写人间,句句写人情,天人合一,成为千古抒情绝唱。! p# u, T: C' {; E
7 \+ I: R0 E0 f" R- M0 f" k( E/ g9 u+ f
96.《燕歌行》·高适& Z6 _# X T, N; o* a% j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E6 Q) S6 j) ?- G' m; {. b7 O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 k2 j. P! p, L+ u/ `( @ J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 n1 V1 l a' K! h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r/ r, ^8 k$ o: H* ~ I" o7 n$ Z9 y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0 f2 c) C" i, L; S7 a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5 ]0 v. `# l$ U& s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V) }* w' C: [9 S W' |3 \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 U( D# O; k- [% [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2 r% _6 t7 F$ L$ @$ {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5 {* {* O# H% ]% d& A1 v( r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9 I& n3 w( d. O' K9 A" o# C" U1 a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7 i5 g2 L; o, D0 U0 u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 s- x' d0 x1 `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4 n$ J/ K. U2 a9 e9 j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 A, k4 u. N/ d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燕歌行》是足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蜀道难》《春江花月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琵琶行》这等瑰丽多姿、流光溢彩的绝世名篇相持并论的。(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