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回乡偶书(其一)》·贺知章3 H' Y( E# S* l3 H& h9 U
少小离家老大回,+ k) i: L7 p( G! w
乡音无改鬓毛衰。; F2 B9 F$ M; a0 Q5 Y+ Q
儿童相见不相识,& m! a) r5 P, Z$ A: e0 T
笑问客从何处来。
5 c& K6 z& I4 s0 j& c' f* g 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老少皆知,尤其是第一首。第一首全诗二十八个字中无一生僻字,不用一个典故,都是家常话。但并不是一览无余,它寄寓着可以供人反复咀嚼,反复寻味,层层追索,层层补充的情致。第二首是第一首的续篇。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从贺知章这首诗里,我们可以领会“偶得”二字,有得之于生活,得之于心底的意思。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差点没上榜,该诗在“七绝”位置我认为是十名开外,但此诗感情丰富,影响巨大!不进入百强将削弱此排行榜)
7 Y: e+ I6 E* |, o6 ]8 T' O) |, Z3 T1 s1 w6 K4 e
. b% g6 b! p4 D$ o60.《过零丁洋》·文天祥6 i& v% _6 @& H4 |- |0 L1 U0 I4 y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F4 D9 f: y; d& u3 J$ I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Y) A3 |" R5 @( Y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C) A+ g) g4 I1 T' k+ a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2 w/ O; b5 G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南宋时期爱国诗人。文天祥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过零丁洋》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现在排上也迟了)
+ b1 ~9 w$ [/ x8 ?4 E8 g : G4 h7 z: m2 Z e% K
4 E4 | f$ H3 U0 E" u" x5 p
61.《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 A$ c4 y. i3 U0 c6 Z* e8 t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3 B2 m# ]; g# Y. A8 Y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 B; a2 q1 h% b0 W; o9 H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0 l' Y1 D6 G" q* |8 ?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5 k* f, U$ G( `. N+ v! a' z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5 A2 {* e: w0 h4 m8 @, p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3 B. G# N5 J+ ]8 z1 [$ _4 e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 g' l2 r0 [5 y9 B% K4 m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e) Z5 P/ @" L9 c, G
苏轼这首《水龙吟》,不仅在咏物方面“压倒今古”(张炎《词源》),而且“和韵而似原唱”(王国维《人间词话》),其词心词境不惟迥出时人,直使后人难能为继,因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东坡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我们不仅从中领略了豪放派诗人的婉约风格的一面,这首词独具的艺术魅力,给予了我们不尽的审美享受。(比上面的词差)! H9 {, Y" C5 t5 j7 ?0 x' T' o0 p
$ |) Z7 Z9 K+ f% M1 d% X2 P6 `- J& F - ], R9 I( z* O1 j% c! [
62.《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 g! ^' ~1 R0 B, ~6 v3 ~( K2 V; ?) c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 w$ x1 t# q, p# ~2 C+ _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7 H1 v, u* P" O
毛泽东不只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感情丰富、才气纵横的诗人。他不只是驰骋政坛,策马疆场,也曾畅游于中国浩瀚的诗词王国,创作出雄奇瑰丽的诗篇。毛泽东的诗词虽然仍依声韵,遵音律,采用中国传统的旧体诗的形式,但他却是“旧瓶装新酒”,为旧体诗的形式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容。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一代词宗柳亚子先生曾对他的诗词高度评价:“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毛泽东同志瓣作品,凭借着高度的思想性和巨大的艺术成就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辉煌夺目的篇章。(很多人评价为毛诗词第一,不比上面的词差多少)
0 F- T, @ I' V: W! R* }# G- o8 ^% U
* u! N" w# H) y( M63.《浪淘沙》·李煜
& D" T4 Y* X* F; C4 t/ w6 X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8 z8 S/ b5 L+ P& _( S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m1 l5 v- Z5 o% g5 {# @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亦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风格。(李煜代表作)
( W/ M% O' a! M3 v& n/ }* T
* f- A* o N* X
; h; F5 [3 v- z+ D4 L, D$ Y7 O( _4 F& ?$ |6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7 N' G" ?: ~, E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j a9 f' k" [. d7 M0 R W0 U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5 a5 t6 ^' `: l 沙场秋点兵。 ' |; ~% E* _. p: m, Q1 j4 s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 A. n; G7 v u" d9 b) y6 W# K7 K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6 C f, y4 o2 ~4 C) f 可怜白发生!( ? ?5 O- k' w5 P. o0 d
辛弃疾的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其代表节之一,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前面没有位置,惭愧!)+ b$ i5 ?* I6 b1 ~/ G
/ y" S; l" `, M9 V; G
$ ]* B$ J0 g3 U: J: J
65.《望庐山瀑布(其二)》·李白& C+ r1 C6 y2 A" F$ H/ K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L/ }3 Z# i/ L! c4 N- d; |$ P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8 K* D8 @% _3 F李白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李白的诗,高昂则黄钟大吕,金声玉振;低回则浪漫奇绝,灵思奔涌。此诗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真美呀! “入乎其内,发乎其外。想落天外,形神兼备。”这是古人对此诗的评价。这首千古名篇,一直激发着国人的爱我中华的豪情,此诗乃李白代表作之一。(千古名篇,绝对是古代最出名的诗之一。)2 l9 q, C% q) v2 A) @4 k( e2 i
. L( ]6 [: x$ T) O- B( N# c; g2 W8 d7 _! {, k4 v
66.《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 S9 }* n' y/ i5 f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o$ L/ _& g$ C: V1 R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8 Y, i$ v! x) E+ E8 ^" Z 作为一个性情耿介的英雄,辛弃疾写诗也气魄非凡,并且毫不做作。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已达到了人诗合一的境界。本词格高气盛,体悟深刻又用语清疏,满腔郁愤化若无痕,又字字深入人心,读完全词,这种感受殊为强烈。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它与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气魄非凡,千古绝唱!)
: z, Z# T9 @, t. F, e( w3 P1 [ W' P1 X: T S. c
% L4 N% n k ^67.《望岳》·杜甫! e) {6 M' o, j6 l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Z7 x% E7 N0 ^$ h9 K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U& u0 b# L k* N4 D9 |" s/ H R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a4 d' l9 w/ x# `. L' h6 F4 H k, y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r* a1 ?" s$ I. B9 ` 只言片语,说得泰山色气凛然,为万古开天名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囊括十万里,雄阔磅礴,俯视今古,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杜诗“当以是为首”?杜甫压卷何其多!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是“五言古诗”,并非“五律”)
! S% L+ F, w& @# V
% v6 ^7 f8 Q) D$ W
3 Z3 ]. R1 Q/ ^68.《无题》·李商隐
# z, C+ e0 U X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t. R/ v! c8 v7 r.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P! o) H6 I%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7 r$ `% X; q) r/ M/ ?: U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J# m s6 u$ V& H
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现存约600首,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而最为突出的便是他的爱情诗。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总之,此诗乃义山诗中最为传诵的名篇,绵缈深沉而不晦涩,华丽而又自然,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无题诗堪称一绝,喜欢这首诗的人极多)2 |2 V/ p% @& k; |: B
3 ~! u6 g% Y2 W$ G
/ n6 m5 s$ {: @6 ^ ^* t0 K0 g& w
69.《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B1 |5 D8 b& O+ g/ M" x
前不见古人,+ K1 N1 u5 Q' l; J/ Z4 J. A" K, z
后不见来者。
- G, c, P- v6 \9 |& A 念天地之悠悠,
. f9 M1 ?; r. J 独怆然而涕下!: }9 A- o3 ~: P5 o6 k4 K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白居易赞他:“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元·方回称“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 (既是诗,也是经典名句!诗以佳句为主!)
! q. j9 A3 l) Y/ A0 C
% c8 r7 S s# Y) O" o
6 Y6 W- D4 g" N* F6 ]! N) j70.《送元二使安西》·王维7 c4 |: R2 L- n- P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r' Q/ |' X0 G5 P! I! r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 M0 J/ E, J/ @ 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之作。它曾被谱入乐曲,称为《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在唐、盛时代广泛流传。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王维的五言或七言绝句,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比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个人感觉排名应该在王之涣《凉州词》之下,艺术水平在杜牧 《清明》和自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上,总之很是著名)
8 y" f6 i0 @: A' V2 n/ x& L9 W# Y6 t1 _( d5 D0 t
y1 [1 ]* t1 v, T+ T f/ I0 z. F
71.《江雪》·柳宗元
. r `& p( ~*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5 a2 j7 @& Q1 N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z1 Y4 A1 h {# q% P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诗歌的成就也很高。《江雪》历来为人们所称诵,《江雪》不是一首简单的诗,而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个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诗人自我的内心的袒露,一种人格的闪光。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诗如其人,诗如其心。难怪范晞文把《江雪》列为唐诗一流之作,给予高度地评价:“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钓雪》一首之外,极少佳者。” 柳宗元是杰出的,能写出《江雪》诗的柳宗元更是名留千古…… (唐人绝句名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