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南山诗》·韩愈) A& M" S+ W) m
吾闻京城南,兹维群山囿。东西两际海,巨细难悉究。 ! m# V; R' R& \4 V: O
山经及地志,茫昧非受授。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
8 m5 W0 n( R# u' d5 Y( h- C 欲休谅不能,粗叙所经觏。尝升崇丘望,戢戢见相凑。 - L* r9 J. q& S7 [) t) e
晴明出棱角,缕脉碎分绣。蒸岚相澒洞,表里忽通透。 3 f& H$ W" J) }4 T# ]" k
……
8 S6 o, A4 O8 O8 n* w 超超出犹奔;蠢蠢骇不懋。大哉立天地,经纪肖营腠。
3 ^% {* V" i% B3 P/ w 厥初孰天张,僶俛谁劝侑?创兹朴而巧,戮力忍劳疚。
8 T6 p. i" U Q2 r6 [$ @ 得非施斧斤?无乃假诅呪?鸿荒竟无传,功大莫酬僦。
$ ~; t( `! Z) j- u/ ]- N 尝闻于祠官,芬苾降歆齅。斐然作歌诗,惟用赞报酭。' l- K, T# s/ S
南山就是终南山,韩愈好游奇山,他笔下的《南山》诗雄奇恣肆,卓荦不凡。此为五言古诗,计一百零二韵,分三段。第一段至“阴霰纵腾糅”,自“昆明大池北”至“脱险逾避臭”是第二段。“昨来逢清霁”起,至“蠢蠢骇不懋”为第三段前层。程学恂说:“读《南山诗》,当如观《清明上河图》,须以静心闲眼,逐一审谛之,方识其尽物类之妙。又如食五侯鲭,须逐一咀嚼之,方知其极百味之变。”此评极是。《潜溪诗眼》曰:“孙莘老尝谓老杜《北征》胜退之《南山诗》,王平甫以为《南山》胜《北征》,终不能相服。” 《南山》受到历代不少大名家的赞叹和比较。
4 R, k6 F( J; g# D5 a& j9 I% {: M$ K* q
! f3 j, O! {. M1 l G
9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9 v: N, R9 r3 F3 p5 @2 m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Y3 a, H8 a0 W/ T0 f6 ^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 y$ [/ |2 ^( G3 g0 ?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T& {4 K, ]( _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3 Q: {- v0 Q7 B! }! S/ _" ~- F7 R- C- \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P5 M( W: p. F6 f; L0 |7 U. U0 T1 o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 ?% ^. V9 h: Y6 e. u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 {8 `2 e- x6 ?' ~" u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2 @6 y. ?# J8 M: Z# f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7 a+ ^% u; I, J. |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人,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仅存2首,其一为《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张若虚在诗中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清末王闿运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也有人认为此诗词藻媚俗、罗嗦无实、苦涩难懂,认为好的诗词就应该像是绝代风华的美女让人一见惊为天人,而不是靠一些专家用一大堆辞藻来分析才有所感悟。(孤篇压倒全唐!但此诗是清之后才如此被认同)
2 o8 ]% v& C& }7 X9 d9 ^ T2 z
+ @1 W& t0 _4 d( j2 j d* P
' ~# r( k6 c2 P1 s+ \- q99.《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
2 P! E: X( B# o( B3 b, h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 @1 I# i, M y0 e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G4 n% E6 X! G) o
这是杨慎所作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全词似怀古,似物志。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宏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富哲理、意境深邃,这首词用来概括《三国演义》的主题竟然恰到好处。其词很有魅力,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在《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之下,爱此诗者甚多,可文学地位和历代人们的评价不高,也许跟不是出自名家之手有关。)
: n$ ]1 L8 w' C$ Z( b; ?! a, d. z3 e. c
$ X O- X9 A! W
100.《长安古意》·卢照邻
( j0 U; `0 F* ]& Q; W3 W3 O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 D$ g/ L# R! e/ x8 |
龙衔宝盖承朝日,凰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尾共啼花。
) r, \" F" O2 N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凰翼。 # Q6 [# c( a) M- n2 [0 \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 _ K: }* [) J$ b s: x 借问吹萧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顾作鸳鸯不羡仙。
$ O8 _4 C ?# J% Z" @' |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 t# i# V" d( B c
双燕双飞绕画粱,罗帏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8 M0 e0 u+ h. F( D3 `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3 j, h9 i- y0 H& h/ e2 d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 I8 [ {1 E- W9 _3 K) m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 ^+ X, |' h! ~& F0 f b' S# n8 g* e d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 L' Y1 M# a' ?% r( J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3 z+ [! A# B! r+ z- I" v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 U# _8 j' b* u; p- X( Z# }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2 B, K- _6 q7 Y2 r. }8 x- Q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7 R+ S& ^3 c+ u/ A+ \! f% c& |# S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0 n$ N9 [3 @0 v: @6 T6 z- D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4 Y% I) Z3 x. `% \" g0 \ 这是卢照邻的代表作,也是初唐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擅长歌行。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不仅左思的《咏史(济济京城内)》、唐大宗的《帝京篇》无法比拟,就是骆宾王的《帝京篇》和王勃的《临高台》,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也略逊一筹,可说是初唐划时代的力作。 难怪胡应磷极口称赞:“七言长体,极于此矣!”在七古发展史上是可喜的新声,而就此诗本身的艺术价值而论,也能使他被誉为“不废江河万古流”。 (100强最次的也是划时代力作)3 A: d: N4 d, Y3 Y/ X r
2 O8 s8 x$ u I4 D, V. U
) C4 a3 ?0 I2 s% ?' F1 f$ a
3 S, Y+ ]8 \+ {# G6 U+ o$ R统计:. c* Q% H7 k3 y7 R _) b6 W( S
屈原2首:《离骚》(01),《天问》(04)
# x! N/ M' T; h9 Y/ J( x7 ?& R, N “乐府”3首:《孔雀东南飞》(02),《木兰诗》(16),《上邪》(85) 3 e d2 |+ A, _4 {+ U; N8 ^ Z
李白10首:《将进酒》(03),《静夜思》(11),《蜀道难》(15),《梦游天姥吟留别》(18),《月下独酌(四首其一)》(32),《行路难·其一》(39),《早发白帝城》(44),《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57),《望庐山瀑布》(65),《梁甫吟》(90). ?" v' }4 k6 [* }9 y3 I! F
苏轼6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05),《念奴娇·赤壁怀古》(07),《江城子·密州出猎》(3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38),《龙水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61),《题西林壁》(77)* p- {# q4 t0 J/ o2 W+ h }
毛泽东3首:《沁园春·雪》(06),《忆秦娥·娄山关》(62),《沁园春·长沙》(86)
' d' ~; F3 h1 P5 R+ v 杜甫11首:《三吏三别》(08),《秋兴(八首)》(20),《北征》(27),《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30),《登高》(35),《兵车行》(41),《春夜喜雨》(45),《春望》(4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0),《望岳》(67),《登岳阳楼》(72)
2 q. |( c1 A- V; u6 x) ~ 白居易4首:《长恨歌》(09),《琵琶行》(10),《卖炭翁》(75),《赋得古原草送别》(92)
7 N0 j$ r( |8 C' m( b 陶渊明:《饮酒》(12)
; j( J+ H6 \2 O8 ]* ^0 ^ 李煜3首:《虞美人》(13),《相见欢》(58),《浪淘沙》(63)2 ^, {& M% h, v+ r: ^- L
崔颢:《黄鹤楼》(14)
& Z2 y& K" p/ g; o 《诗经》3首:《诗经•国风•周南•关雎》(17),《蒹葭·诗经·国风·秦风》(40),《诗经·小雅·采薇》(88)) e, {8 H1 |, Z: H% R& v' w) Y
曹操3首:《观沧海》(19),《短歌行(其一)》(23),《龟虽寿》(31)
: N( D- x8 v+ H. P3 I7 y7 V( D 岳飞:《满江红》(21)
# I: K H8 U# t9 |, H 孟郊:《游子吟》(22)0 ?9 t: z% ^0 q6 d) Z
辛弃疾7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46),《青玉案·元夕》 (5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6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66),《摸鱼儿》(8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89)2 |& O( `6 Y+ R, c! L# x+ g D
王昌龄:《出塞》(25); G8 |5 a: H6 i
张继:《枫桥夜泊》(26)% Z r. A r$ M$ u
韦庄《秦妇吟》(28)! w/ k; c( A7 D! o @' ]
元稹《连昌宫词》(29)/ W& {2 u) T0 Z7 @
陆游:《示儿》(34)' ^7 t% L" F, Z1 B0 `8 w# y `
李清照:《声声慢》(36)
* X; C9 k+ A* q6 i/ a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7)9 Q" n( ` e0 t( Y
王之涣:《凉州词(其一)》(42),《登鹳雀楼》(54)/ U T7 H! ~ u. \+ ~
曹植:《七步诗》(43),《赠白马王彪》(83) ; j2 h; {2 h7 ^$ e
柳永4首:《八声甘州》(49),《蝶恋花》 (52),《雨霖铃》(80),《望海潮》·(97)
! t2 M1 q3 _1 u4 b1 ~ 王维3首:《相思》(47),《送元二使安西》(70),《山居秋暝》(74)2 I3 c) v9 ^+ k
孟浩然:《春晓》(53)
2 C0 i! I/ L' S- u( c 王翰:《凉州词》(55)
4 j& ^6 \5 a. T/ u: S 李商隐2首:《锦瑟》(56),《无题》(68)3 l- x- F _" z. l( \+ Y' R
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59)0 q1 N! Q K8 x9 z1 s
文天祥2首:《过零丁洋》(60),《正气歌》(82)0 u# D2 \ T. V+ w%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69)
5 Y" K/ C: _% s1 V6 P4 C* v 柳宗元:《江雪》(71)
- @5 g" d9 v" P5 A5 ~8 |5 J 杜牧2首:《清明》(73),《江南春》(80)
9 S8 L0 _. g( B) j/ c$ Y8 a 李贺:《雁门太守行》(76)
/ v0 J+ E j) Q8 Z& X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78)
! a4 S% _# l# w8 e# C; w9 @ 项羽:《垓下歌》(84)
3 R! e- f: l" m1 J3 E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87)
5 _$ A* X6 P- d; g1 c" L# [& o# } 斛律金:《敕勒歌》(91)4 _% q; `9 s9 X$ l: Z v' V$ t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93)' ^4 U) Z. }0 e& n# |* S6 s
晏殊:《浣溪沙》(94)% ?) a9 p. L6 {: R1 i- y
秦观:《鹊桥仙》(95)( u1 X n" o f- w/ l
高适:《燕歌行》(96)
+ h' t. C J6 F" F z$ s/ l4 f 韩愈:《南山诗》(97)
( Q6 Q5 @4 E$ P* I: b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98)/ ~2 g3 A* x# P: z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99)
3 k2 q1 Y6 R5 Y! u# |/ g) o 卢照邻:《长安古意》 (100)( b2 s$ h- v2 `* z( ]3 I
. j6 O- ~) R+ r; }7 K'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