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实力的不断壮大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强,“中国元素”成了世界艺术创作中的流行词汇。鸟叔的神曲《Hang Over》音乐录影带里出现了中国料理和李小龙的身影;好莱坞影片《功夫熊猫》主打中国国宝熊猫的故事;《2012》里连逃难的方舟都是中国制造的;《变形金刚4》里汽车人在香港和四川武隆与敌人展开战斗;舞台艺术大师弗兰克·德贡执导的驻场舞台秀“汉秀”在表演中融入了十二生肖等意象……近年来,各种艺术形式中的“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味道却发生了改变。一些创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缺乏深入了解,仅凭个人喜好或商业目的,将一些浅层符号生硬地加入作品中,少了韵味,多了噱头,使“中国元素”沦为“中国符号”。这一趋势对中国艺术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具体到音乐艺术领域,面对这一现象,应该如何运用“中国元素”,才能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内涵与创新结合起来,使作品彰显独特而深沉的中国精神?这股让人心动的乐坛中国风到底该吹向何方,才能更加持久而隽永?这些问题成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音乐界需要思考的课题。 # X, \1 ]5 s. x& i3 Y/ l( |* z) W ( D d1 f1 N1 x+ W# } 对民族精神和内在价值深度开掘2 O/ u4 j8 ]0 ^+ c) H5 d
4 _8 ]- g# E5 a# r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元素”可以提升人们的音乐审美需求,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激发个体独立思考,塑造独特审美取向;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元素”助力音乐艺术进行更广泛地国际传播,更有效地展现中国魅力,塑造中国形象;同时,“中国元素”在音乐艺术产业中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创意、科技与文化的相互融合,促进音乐艺术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鲜活动力。 % R O r. P1 C# e B) s: v# {7 T4 D3 L' l 然而,众人皆谈“中国元素”,其内涵究竟该如何界定?我认为,所谓“中国元素”就是指被中华文化圈及世界各国文化认同的、存在于人们意识形态中、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内在价值,反映着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并体现国家形象和民族气质的外在形象、文化符号或风俗习惯。作为一种特有地域的国家文明,它由中国固有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现代文化元素所组成,依附于外在有形物质符号和内在无形精神内容载体上,是中国独有、能反映中国精神、认知中国文化的符号表象。可见,“中国元素”虽然依附于某种具体形式,但在这种外在表现背后,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内在价值,体现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这才是其区别于其他国家文化的本质属性。比如,秧歌是一种中国元素,我们在艺术创作中运用其营造喜庆气氛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展现中国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再比如,在歌词中运用中华诗词,不只是为了让歌曲更加流畅优美,更重要的是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表达对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赞颂。所以,音乐创作者必须分清主次关系,不可一味为了在形式上引人注目,而忽略了对内容和思想的开掘,造成本末倒置。4 p+ k; `- N! v/ W; q% N0 Q# S. ])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