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73|回复: 0

[娱乐界] 中美“民相亲” 民间“正能量”顶起

[复制链接]
geciwangba 发表于 2014-12-26 19: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前,中美人文交流一项新的引领示范项目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启动,是由中方主导、以民间交流为渠道、由中国企业鼎力资助的一次新尝试,甫一推出就备受美方欢迎和期待。
  “知行中国”-完美世界中美青年菁英项目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策划实施,与多家美国机构合作,由中国互联网文化企业完美世界(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资助,计划在今后10年内邀请美国年青一代精英人士赴华研修。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间力量正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积极发挥更大“正能量”。民间搭台、民间唱戏,也有利于扩大中外人文交流的辐射范围、创新交流模式,也令交流项目本身更容易为外界接受。
  第一,人文交流项目对象和内容需要多样化。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现如今,这几句歌词咏唱的梦想正越来越照进现实。如果提及中美人文交流,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美国学生直接来中国留学、在“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学习中文等经典场面。一直以来,吸引和支持美国大中小学学生“学中国话”是中美人文交流一项重要内容。
  据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的报告,仅2011年,就有9000名、2200名贺1.5万名美国学生前往中国参加短期学习项目、学生交流计划以及学位研修计划。
  不过,尽管中美人文交流的主力军应为年轻一代,对象应该更为多样化,不能只局限于学生群体;内容也应更为多样化,不能仅局限于学中文、了解中国文化。
  比如,此次“知行中国”项目就将对象设定为32岁至45岁的青年领军人物,他们应在各自职场具有一定领导能力和工作经验,热爱中华文化,并有志于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
  美国十万强基金会主席卡罗拉•麦基弗特就在“知行中国”启动仪式上对媒体表示,未来将不仅仅着眼于实现两国人员往来数量的增长,也希望能促进美国各阶层人士到中国学习,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从内容设计来看,他们将在中国研修4周,其中一周为专题研讨及语言与跨文化培训,内容涵盖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帮助他们了解一个真实而多面的当今中国;两周用于他们单独在中国国内访问,开展深度调研,帮助他们亲身“体验中国”,体验内容也能与各自关心领域、工作领域更紧密相关;这两个主要环节可谓“知行合一”。
  这种对象及内容设定有利于加强中美青年精英群体的交流对话,对他们进一步拓展人脉、谋求合作有着直接帮助。这些来自两国政界、商界、文化界等各界青年精英今后也可能成为决策者、领导者,尽早搭建交流渠道有益于增进彼此了解和信任。
  第二,人文交流项目需要多样化的民间参与方式。
  归根结底,人文交流还是落在“民相亲”的初衷上。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积聚起巨大的民间力量和民间智慧。而多样化的参与方式可为中美人文交流吸纳更多民间力量、智慧。
  正如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2013年11月曾在美国出席人文交流活动时所强调的,今后要让更多有识之士支持和参与中美人文交流。
  比如,“知行中国”奖学金项目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第一,这是在中美人文交流领域一次由中方发起、民间资助的新尝试,民间积极参与可推动中美人文交流释放更大潜力。第二,项目将至少持续至2024年,时间跨度较长,有利于项目稳定实施、达成更为持久的影响力,而实现这一点也有赖于中国企业的积极资助。
  无论是主办、协办、牵线搭桥还是倾情赞助,中外人文交流需要社会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少一点官方色彩,多一些民间组织实施、私营领域大力资助,也更有利于争取到对象国的广泛支持,有利于减少“有色眼镜”下的质疑。
  客观来说,作为拥有种种差异的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中美战略互信仍有很长路要走。在美国国内,从政界到商界,老一代“冷战思维”的残余影响仍不可忽视,对于中方充满诚意的人文交流努力也常常保持过度警觉,甚至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积极尝试视为“文化输出”。但与此同时,美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却日益浓厚。因此,从美国人喜闻乐见的角度直接切入,直接面向美国民众的交流需求,由中美民间机构直接合作,有益于寻求美国各界普遍欢迎和支持。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5-8 23:09 , Processed in 0.044568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