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45|回复: 0

[乐理知识] 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

[复制链接]
good 发表于 2014-12-25 09: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柴可夫斯基(1840—1893)的音乐创作活动是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大概在八十年代进入成熟时期。柴可夫斯基写作这部交响曲的时候,俄国正处于亚历山大三世最黑暗的统治时期。农奴制刚刚废除不久,受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俄国的进步力量已经感受到封建统治的强烈压迫,自下而上的革命虽然正在酝酿之中,但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力量。当时的俄国思想文化领域受到悲观主义、不抵抗主义、向“精神”呼吁,这是这种历史环境下必然要出现的思想体系。这一时期的俄国大师的作品无不带有这种思想体系的烙印,比如托尔斯泰的文学、斯宾诺莎的哲学和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5 G4 Q9 W: ?' X* S2 H《b小调第六交响曲》正是产生于这样一个彷徨的时代,在草稿中的标题是“生活”,“悲怆”这个标题是柴可夫斯基的弟弟建议的。作者在作品的草稿中曾经标注:“青春、爱情、沸腾着的工作、困难的克服和尾声—死亡”。  第一乐章,b小调,奏鸣曲式。乐曲一开始,由大管慢板奏出呻吟般的引子,在中提琴由弱渐强再渐弱的衬托下,更加重了悲凉的气氛,这个引子定下了整部作品的基调。我把引子的第一个小节叫做“悲怆动机”。中提琴接过引子的情绪基调,以悲怆动机为基础以不太快的快板奏出主部主题。主部主题虽采用引子的悲怆动机,但呈现的却是跳跃的青春形象,特别是长笛重复所表现出来的快乐情绪,动力充沛。接下来,小提琴和弦乐队将这个主题的快乐青春形象表现得更加显著。这时加入进来的小号带来一种战斗的情绪,产生紧张和波动的气氛,形成主部呈示中的一个小高潮。大提琴引导情绪下降之后,中提琴过渡到副部。小提琴在D大调上奏出慢板副部主题,四把圆号长延音形成的平静气氛更加衬托出副部主题的抒情效果。副部主题的抒情和主部主题的青春活力在音乐形象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一段特殊的音乐出现了。长笛和大管以复调形式吹出一段旋律,三连音造成欢快的效果,单簧管和小提琴的快速上行半音阶也增强了这种欢快的效果。在单簧管和大管重复的时候却给人一种哭泣的感觉,在欢乐中又出现“悲怆”的影子。副部结尾处,小提琴升高八度重复奏出的副部主题已经给这个主题染上了悲切的颜色,特别是随后连续四度跳跃附点更平添一种呜咽的效果。呈示部结尾那孤独的大管预示了最后的结局。  展开部表现的是激越的情绪,充满冲突。乐队全体以两个f强奏进入展开部,就预示了展开部的情绪基调。弦乐连续的顿奏表现出青春的躁动和激动,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反抗压力的气氛。这种情绪逐渐发展,木管的滚动旋律和弦乐追逐之间的冲突,铜管悲壮的长音作为衬托,三种力量之间的冲突、对比推动音乐达到这个乐章的高潮。高潮过后弦乐和木管接力的一个上行半音阶给人一种白马过隙的感觉,这一小节的半音阶也是一个乐队表现水平的地方。音阶的连贯性并不困难,困难的是音色的连贯。作者在这个展开部运用了各种方式来表现冲突,
$ D  V2 ^2 [( l速度的冲突、长短音旋律的冲突、重音位置的冲突(切分)等等。整个展开部主要采用的是主部素材。最后,在四把圆号的切分音过渡下,乐章进入再现部。  小提琴反复奏出“悲怆动机”,先是在e小调上,然后向上级进四度,弦乐与木管将主部主题变换成卡农。副部主题在B大调上再现,显示出一种悲凉的气氛。再现部中,主部主题失去了青春的活力,表现更多的是一种呻吟和无奈;而副部主题也失去了抒情性,表现更多的是一种悲恸。
: K* [/ D- S: [  G7 W 第一乐章的尾声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弦乐拨奏衬托下,木管奏出的旋律给人一种希望还存在的感觉,在整个乐曲中也起着一种半终止的作用,表示乐思还要继续。
# X! y7 k( D# j7 H5 \第二乐章,优雅的快板,三段体。乐章一开始就由大提琴奏出一段D大调主题,这一主题的旋律带有俄罗斯民间音乐曲调的特点,欢快却略显忧郁。经过木管组反复之后,小提琴拉出一个插部旋律,这个插部旋律的素材全部来自主题,但是开始处的五度下跳增加了音乐中快乐的情绪。接下来的主题再现将主题的部分动机进行变化、平移,推动乐曲达到一个小高潮,并且过渡到第二段。第二段仍然沿着第一段前二后三的五拍子节奏进行,b小调主题旋律没有了第一段主题中的欢快,增加了更多的忧郁感。特别是定音鼓的进行给人一种压迫感,使得整个情绪更加压抑。这一段的主题与第一段主题形成比较强烈的情绪对比。在这一段的尾部,弦乐奏出的忧郁主题中插入了木管奏出的第一段欢乐主题素材,二个主题素材互相交织在一起,形成两种情绪的冲突,这一冲突并不是十分激烈,也并不持久。随着冲突的发展,弦乐也转向欢乐主题,表现出欢乐仍然占据主导的含义。这一冲突的解决也使得音乐自然地过渡到第三段。第三段中对第一段欢乐主题作了充分再现,并且再现的尾部也象第一段中一样,达到另一个小高潮。欢乐主体在第三段中,更加强了快乐的情绪,表现出一种冲突解决后的喜悦。在乐章尾部,忧郁主题的局部又在弦乐中出现,虽然经过弦乐各声部的推动,但忧郁主题的情绪仍没有能够推翻欢乐的情绪,音乐渐弱,归于平静,结束了这个乐章。  第二乐章作为第一乐章的乐思继续,在整个情绪表达上是一气呵成的。它表现出在悲惨的环境中,仍然有快乐存在。这恐怕也是作者对爱情的理解,在当时精神悲观的情况下,爱情仍然能够给作者一丝安慰,带来一些快乐。 / c+ \$ ^, v) d$ r- `- R
第三乐章,很活泼的快板,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乐章一开始是一个四个小节的G大调谐谑曲主部主题,采用的是快速的塔兰泰拉舞曲节奏。这个谐谑曲主题表现的是一种不安定和烦躁的情绪。E小调副部进行曲主题首先由双簧管引出,表现的是一种坚定果敢的情绪,与谐谑曲主题形成强烈的对比。伴随进行曲主题,弦乐有一连串强奏的拨弦,给人一种惊愕的感觉,与谐谑曲主题互相呼应,在一开始便形成两种情绪的冲突。在这种呈示和再现中,两个主题还有一些激烈的冲突,特别是铜管的切分更加突出了冲突的激烈。随着乐曲的发展,b小调进行曲主题转到G大调上,力度得到了加强,更加表现出坚定的情绪,并且增加了热烈的气氛。这时的主部谐谑曲主题只剩下了一个尾巴还不时出现,整个乐曲一开始的不安定情绪被坚定的情绪所代替,表现出一种热火朝天的气氛。  第三乐章是第二乐章的进一步发展,情绪从欢快发展到热烈;第二乐章中的忧郁已经被第三乐章完全消灭,整个音乐表现出彻底的坚定和自信。
; d( D9 ?5 I( n* ~6 v第四乐章,悲怆的慢板,三段体。乐章一开始就是弦乐奏出的b小调悲怆主题,表现出的是极度的悲伤和痛苦,木管组的长延音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感觉,而乐队的全体强奏更使得这种情绪达到绝望。大管的下行音阶使这种悲痛达到令人喉头发紧,接续到第二段后,D大调主题旋律呈现出一种哭泣的气氛,并且延续着前一段悲伤的情绪。随着乐队的加强,这种哭泣达到了悲痛欲绝。经过一段情绪的爆发之后,突然的一个长休止,给人一种终于昏厥过去的感觉。接下来的音乐发展中,思考更多于表现,第三乐章坚定自信的情绪在悲怆主题上闪现了一下,但很快就又被悲伤所淹没。尾声之前的连接部是三把长号和一把大号,连续下行的饱满和弦呈现出一种葬礼的气氛。由悲怆主题素材构成的尾声体现出极度的凄凉和无望,一切归于坟墓,欢乐、热情、爱情统统被埋葬。  第四乐章是一个情绪大转折,从热烈欢快一下子转到悲痛绝望。它作为第三乐章的接续,一方面将极度的欢乐自信突然变换为极度的悲痛绝望,另一方面,也是对全曲的一个总结。 " l+ U7 \3 ~/ J& u. N3 P' e
整个《悲怆交响曲》中,情绪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充满了快乐与悲伤的强烈对比和激烈冲突,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第一乐章是一个概括性的说明,人生虽多乖,却也有欢乐点缀其间;二、三两个乐章体现出作者对爱情的憧憬和对火热生活的追求;第四乐章是一个人生的大结局,爱情、欢乐烟消云散,一旦撒手人寰则万事皆休,呜呼悲哉!  最后,我感觉这门课开的很有必要并且很珍贵,这门课提供了我们一个窗口和氛围去了解感受西洋音乐的世界和这个世界的乐趣,陶冶了情操,对个人的素质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总之很喜欢这门课,希望这门课以后越办越好。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6-15 14:12 , Processed in 0.10401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