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 a- I2 @- s2 r D, ~
中国病人——作曲家王西麟的故事6 I9 f3 p, s7 `8 q1 ?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石岩6 V( F; z5 E" C
# M) l! y" ^4 p8 r1 N! d( ^6 D H* f4 b
获奖理由
' [- ^6 `2 f6 Y报道为一个被遮蔽的中国当代杰出的作曲家(也许是“中国的肖斯塔科维奇”)立传,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跌宕的命运、历史的洪流、动人的音乐,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震撼人心的文字交响曲,是人物稿中的精品。
, a8 L: H8 v( O获奖感言+ Q% q6 b, j( S7 n8 e
南方周末记者 石岩:王西麟诉说苦难的时候,有一种特别的感染力。虽然戴着助听器,他的耳朵还是很背,所以说话的声音很大,近乎咆哮。说着说着,下巴抖动,一行老泪滚出来,他用手背擦拭。2 v! F$ G ]0 T- Y% D
2011年冬天,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我每天下午去作曲家王西麟家里听他讲他的故事,故而对他的家有特别深的印象:那是一栋建于1980年代的红砖居民楼,王西麟的家在四楼,套内面积大约50几平。采光不好,但是收拾得窗明几净。通往阳台的窗户被改造成一个多宝格式的花架子,几盆吊兰长得很好。老式弹簧沙发和两只宜家风格... 阅读全部6 R! f3 x7 W# ~1 x
标签作曲家王西麟音乐
' m0 J8 }9 W3 v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的精神处于裂变中;有人说他是海明威式的硬汉,有人说他是孤独的行者。: i$ l$ D* h6 B K+ h- Y
8 R' ^$ Z; g V6 S 有人说他是中国最好的作曲家;有人说他的音乐一钱不值。很多机构对他的态度有一种默契:“作品可以演,话不要说”。
" h7 A( e( L8 r8 [
_/ u& t h4 ]! D 他是作曲家王西麟,也是一个病人。
3 ~, |1 d* K/ c. R4 ?$ Q
c: H0 `5 {$ @7 N: ^1 e5 a
! w8 w' K8 J0 _8 H" e3 {
- Z7 J- F# _# r& l. R2 {# Q. u' b4 O2010年,瑞士演出结束,王西麟谢幕。音乐会演奏了他的新作《钢琴协奏曲》和《第四交响乐》。 (受访者/供图)+ q( s* }, b. J' F: k7 n5 q1 @
# D& F- _, V; Y; H# g3 |
2011年11月19日,第五次个人专场音乐会结束,作曲家王西麟把江南春饭馆的服务员小王送回住处。
, }$ g @ f; g4 {* O7 c4 T: y! D. b5 s y# @$ a
这天下午,16岁的小王有一个特别的任务,陪着75岁的作曲家走台。他在北京中山音乐堂的大厅里接人、发票、合影,她替他拎包、拿大衣——王西麟没有学生,惟一的女儿在德国求学。江南春饭馆离他家走路不到3分钟,来北京不到半年的小王是山西长治人。《太谷秧歌交响组曲》是当晚音乐会的压轴之作,太谷和长治离得不远,也是山西的一个县。+ U4 ?$ @; Q% K8 V$ t
" o' E& b6 x3 O( P0 d/ ]9 i7 e
送走小王,王西麟拖着患“退形性劳损”的双腿,爬上四楼的家,等着他的是白开水就干饼子——这是他在每场音乐会后的标准食谱。这天晚上,王西麟独坐良久,白开水之外,又喝了两杯红酒。
+ s( b2 G' E7 M. n! M2 I4 u
6 N0 Y# D# E% B% l“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建基于欧洲的先锋派。中国的作曲家和世界隔离了数十年,而王西麟能不受限于他国家的主流乐风找到自己独特的语言,他值得成为格拉维委音乐奖这样严肃奖项的得主。”十年前,当代大师波兰作曲家潘德列斯基曾这样评价王西麟的《第四交响曲》。
/ x/ k% Z6 w7 V* b7 ~! P: @9 E" U7 U3 ^
“这是大师的作品……充满火焰般的力量。”六年前俄罗斯作曲大师索菲亚·古柏多琳娜对《四重奏》和《铸剑二章》赞不绝口。
$ t# |$ q8 B8 ~! L' C& E f0 T
4 S* P, G. o8 M) E1 R* X1 b但“墙内开花墙外香”、“出口转内销”的成功路径,在王西麟身上并不起作用。( v" Q2 c7 |3 `5 {$ I* h
+ E- c* {, _2 r
尽管国外乐团不断发出创作邀约,作品演到了罗马、巴塞尔、科隆、柏林、旧金山、福冈、台湾、香港……但在北京,王西麟依旧是个孤独的人,“想找个人说话都难”,最寂寞的时候,他会找出《鲁滨逊漂流记》的碟片,看另外一个孤独的人怎么过活。
2 X3 P5 f+ ?% x& y. e' d% F) E/ F
, M9 u% O5 u. T* u! F《云南音诗》: 引来迟到的伯乐1 b- [5 _) w( E" B& l
! p, ]$ \3 ]% y: m
2010年11月6日,48岁的苏立华在苏黎世听到巴塞尔小交响乐团奏出《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个音符,眼泪不禁夺眶而出:“一个作曲家用生命谱写的音乐终于可以被世人听到。”* j+ v# W6 H6 Z2 q$ L: c& u
% p$ h0 \$ A$ ?" p/ r
苏立华尤其喜欢《钢琴协奏曲》的第二和第三乐章。“(第二乐章)好像黑暗中有一个人,在离他几百里以外的地方,有针眼那么大的一点亮光,给他无限期待。”第三乐章清澈明亮,钢琴以歌唱的琶音飘在乐队的叹息之上。
1 v7 Q6 c( x7 k+ c6 C
* i# X7 w; N! D: ~/ t2010年8月25日上午,写完第三乐章的最后一个音符,王西麟流下眼泪。四个月的创作时间,好像死过一回。! \2 _- w2 U- P
3 P c# S* y) _( ~: x% p; ^
迟至2008年,在古典音乐界工作多年的苏立华才知道王西麟。德国科隆室内乐团的首席黑管演奏家弗朗茨·奥利弗告诉他:你们中国有个叫王西麟的作曲家,值得关注。( K! N" T* _! x4 ^
$ |" ~' D- y6 L9 }: |' p) g+ M8 r在荷兰音乐频道唱片公司(Channel Classics Records)任驻华首席代表的苏立华马上搜集王西麟的资料,最容易找到的当然是在国内外演奏过几百场的《云南音诗》。一听之下,苏立华相当惊讶:一个从没去过云南,只是听了几首云南民歌的人,却把云南味道抓得那么准确。/ A3 _- W2 y! l$ s* L( ^7 A) R) u
$ G# P+ B% C8 @' _ D
见到王西麟,苏立华发现,这位几乎没有公开出版过唱片的作曲家创作过7部交响乐、5部交响组曲、10部交响诗、13部室内乐作品和若干声乐、器乐作品,而按他自己的标准,通俗浅显的《云南音诗》充其量只算“成名作”。王西麟请苏立华听自己8年前创作的《第四交响曲》。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音符充满整个空间,苏立华发现:当年写下《云南音诗》欢快音符的年轻人,已经变成了中国的肖斯塔科维奇。' |. ?: i/ }% C
( K e1 l' K) h/ p0 X/ [4 ]
2009年,瑞士“文化风景线艺术节”艺术总监尤里安·库依曼请苏立华为来年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艺术节推荐一位作曲家,苏立华毫不犹豫地说出了王西麟的名字。尤里安·库依曼听过王西麟作品录音、读过总谱之后,经巴塞尔小交响乐团全员投票,慎重地向王西麟发出创作邀约。
4 Y" P! R: }' X( u: T& X
1 {# W7 V- A% ^( O3 ~ V王西麟决定借这个机会,写一部钢琴协奏曲,献给自己的钢琴老师陆洪恩。这个梦他已经做了好多年。
% Q2 n4 @# d) s+ A' ^9 m7 m* q
5 V0 [/ o3 B% a) j《钢琴协奏曲》:被枪毙的恩师
+ d) r" u6 r+ ^( O- D
2 Q4 g3 A- Z+ g+ [- k2 Z0 S: y1957年在上海军乐学校训练班,陆洪恩教过王西麟半年钢琴课。多年以来,除了谦和之外,王西麟对这位钢琴老师没有更深的印象。1971年,作为“内部专政人员”已经在山西炼狱八年的王西麟“串联”到上海。昔日的同学悄悄告诉他:陆洪恩被枪毙了,死的时候仪态从容,高喊“赫鲁晓夫万岁”。王西麟不敢接话,也不敢深想。
$ g" v# V+ b+ n8 B
$ }% H# v6 R3 M5 g0 f6 _2008年,一个叫刘文忠的陌生人寄来一本陆洪恩传记。不久,王西麟接到陆洪恩长子陆于为的电话,问能不能写回忆父亲的文章。王西麟很为难:我跟陆先生接触不多,恐怕回忆不出太多,×××、×××和×××跟陆先生学过两三年,何不请他们写?
( O* b3 B- h% r6 ^9 T7 h8 @ v& B" h( E0 D
“×××”们都没有写文章。2010年,王西麟却在报上读到陈丹青的一篇短文,回忆15岁时跟几百个同学一起,在电视上看陆洪恩公审,然后跑到延安西路转角,等着刑车开过。刑车被钢板封闭,少年们不知道哪辆车中押着被击落下颌的陆洪恩——他曾冒天下之大不韪直言“工农兵应该向贝多芬学习,而不是贝多芬向工农兵学习”,也曾直抒胸臆大骂“样板戏是破烂女人搞的破烂玩意儿”。
" M/ Q! I* n0 L/ i- r& s# G5 S* T$ w/ J) O) D; _
什么样的音乐才配得上陆洪恩强大、纯净的内心?
. I: o. M8 D" f" \% Z
- v- g! A6 S W0 G2009年底和2010年的春夏,王西麟像一个困兽,在家中反复踱步,深夜给远在德国的女儿和为数不多的几个朋友打电话,诉说创作中的焦虑、得失。1 h: a" a% w9 a5 |' j
3 S- P3 r( i+ E, f林冲是他大脑中的第一道电光石火。林冲误入白虎堂,一边被拷打一边甩着辫子唱“八十军棍打得我冲天愤恨……”他立刻跑到梅兰芳大剧院,买回一大堆京剧带子,看袁世海、李少春,看《野猪林》、《李慧娘》……
" H0 J6 C9 F1 l* a* P, ^) G% F! P- p/ ]9 }2 e7 N1 a
秦腔紧跟着也来了。自幼及壮,王西麟在黄河中游的陕甘晋一带生活,看过很多秦腔老戏。年幼的他对《游龙戏凤》一类贵族戏不感兴趣,偏偏对苦戏记忆犹新。4 C, [2 [: M6 Z2 M
8 K2 E: }1 Y V1 a, ~7 X& ?1 s6 E. ^
“那些遭罪的人、被陷害的人,哭腔特别厉害。”王西麟印象最深的是《走雪山》。一家人被魏忠贤所害,就剩小姐和老仆曹福,两人爬过大雪山投奔亲戚,老仆冻死了,小姐一声“老曹福……”满腔悲愤从丹田拔入云霄。在另一出戏里,忠臣面对奸臣,步步紧逼:“你……你……你……这个奸臣”,话音未落,奸臣把忠臣杀了。+ @4 k5 j5 ~" h6 G- n
. x% K( b% z& R4 w这让王西麟有了主心骨:“我常想,‘风萧萧兮易水寒’当年是用什么调子唱出来的?今天的语言跟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呼喊是一样的。”0 n' G4 f! E, @3 ~- d+ \! e2 d+ ^
6 Z( A1 ?4 L4 P* u
乐队排山倒海地渲染鞭打,钢琴是屈死的冤魂,中国戏曲特有的“复调”——绕弦和紧拉慢唱将两者啮合在一起。7 U+ O& Z, ]3 [" H9 B4 S) G2 [, f
2 U# G1 H& l" l. U四个月,草稿积了厚厚一叠,橡皮用掉八九块。有时他整天关机,害怕任何打搅;有时他趴在桌上睡着,被钟点工捅起来吃饭。没有钟点工的时候,十根油条、两盒凉面是他一天的伙食。5 E9 g! E; D: J9 G
5 O/ L8 l8 |9 B. ~- j
对于王西麟来讲,《钢琴协奏曲》这个毫无指向性的名字,其实有明确的靶心——创作于1970年的《黄河钢琴协奏曲》。( T& m1 [) e4 H7 I
* W5 M! c+ \" ^4 L
“黄钢协”从抗战时期广为传唱的《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来。“创作者做了最大但仍然有限的努力,‘黄钢协’充其量是改编,不是创作。”私下表达对“黄钢协”不屑的不乏其人:原创程度太低,肖邦、柴科夫斯基、拉赫马尼诺夫的影子随处可见。王西麟却把这话大声说出来。6 Z5 s5 y- D' Y* ]; r
, }, K" ?! c. t+ w3 n/ q3 r* B1 P
创作“黄钢协”时,《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冼星海、光未然已经被打成“文艺黑线”。协奏曲既要借鉴《大合唱》的音乐素材,又要跟原作者拉开距离,在第二乐章加入《信天游》的引子,在第四乐章加入《东方红》、《国际歌》的音乐主题。海外媒体或直说它是“可怕的音乐作品”,或揶揄是《华沙协奏曲》的“表兄”。
; O& J' O% {7 W R" f# C
- y, ?1 X& e$ ~& _* m, S* L @5 [“‘文革’已经过去34年了,和‘语录歌’一样代表‘文革’文化的‘黄钢协’至今仍在演奏。中国音乐界40年拿不出一个新作品?这是我们所有人的羞耻。”面对不同的听众,王西麟曾大声疾呼。人们要么沉默,要么微笑。
2 i# F* U; `, r5 ^
# q% o- ^* g; E& _2 N/ H- ]6 b) V
1 ]* {# G1 _+ f+ K* h& y5 y7 M' d9 ~8 v1 m/ x t6 e# u
王西麟在下放山西雁北文工团时的留影。身后这间屋子,后来成为夜晚拷打他的地方。 (受访者/供图)5 x: p" [1 V E- s2 S
% x6 K4 B" [2 a" f" V; U( G
起点“匪窝”:找上门来的音乐
' F8 j* A! X( H$ f: O( r* k: y' ?3 g( M, S' W- b P0 M- L
1949年,王西麟跟音乐结缘完全是个偶然。
- Z. q. D* W* S3 e% s2 a6 y6 Z
* w2 s" }) r/ t. X9 P% V! U" Y那年7月,西北野战军向新疆进军,路过甘肃平凉,就地吸收“新鲜血液”。放学回家的平凉中学学生,看见传达室门口站着两个穿黄军装的男人,一个拉提琴,一个拉手风琴,很快围了一圈。王西麟去拨动乐器,他在教会小学玩过手风琴,也识五线谱,格外显眼。两位军人把他带回了兵营。) l& ] N+ n5 U+ X+ m1 p+ r# [
: W* |2 W- I2 Y+ A4 [
父亲王缄三当过岐山县县长、胡宗南保安处的处长。1945年,失业的王缄三流落到甘肃平凉。西北赋闲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大多聚集此地——这是王西麟在1964年“社教运动”中知道的,人们挖掘他的反动根子时经常会说“平凉是匪窝”。
. Q: z' o* c5 _5 ~0 y) p0 b
' O! D5 _# z) v* e/ J“匪窝”有些小书店,王西麟经常去站读契诃夫、高尔基、巴金、胡风、碧野……哥哥是他的第一位文学老师。2 M. p8 r6 j3 \5 E0 K
5 U) L+ {3 p/ e$ e( r. r" g9 R
在“匪窝”,父亲的营生是贩卖布匹。生意不好,傅作义的堂兄傅静斋从旁指点:何不投奔我堂弟?大家都是山西人,你又做过官……王缄三辗转到了张家口,1948年底终于找到了傅作义。有人说父亲做了县长,但王西麟认为父亲充其量是一名勤杂人员,他寄金圆券回家的信封上印着“张家口敌伪财产管理委员会”。+ m3 J6 T4 w' Y/ `6 y" B
1 K6 m, g0 F& h X! f
不久,张家口吃紧,被傅作义派去支援的嫡系35军在新保安被解放军全歼,后勤人员王缄三死在乱枪里。丧父的打击加上失恋,哥哥试图自杀,出院后沉默寡言,后来慢慢痴呆。因为家贫,王西麟也一度失学。
2 Y, Y' t) I' b2 V1 c7 f k; v- p q$ u1 P% a
上过一年初中,在部队文工团算高学历,王西麟被委以拉手风琴的重任。1952年,解放军要成立军乐团。西北野战军第11师从冯玉祥旧部里招揽了一批军乐教官。很多军乐是从西方古典乐曲里来的,品质相当纯正。王西麟很快脱颖而出,当上小教员教战友乐理。1955年,解放军在北京成立中央军委军乐指挥专科学校,一个师选一个人入学,19岁的王西麟成为当然的人选。
/ [7 }: Y$ O5 E. G
5 e9 W0 g; F7 O. t每有空暇,他就钻进学校资料室,听贝多芬、德沃夏克、格里格……他觉得学校的水平太低。校方一边批评他“个人主义”,一边秉承“批评从严,处理从宽”的原则把他送进了水平高一些的上海军乐学校。在那里,王西麟碰到了陆洪恩。. z$ s1 S* }$ j0 ~! A- n6 G
( R- N& U( I, ~' I" s/ A# ], b- f
上海军乐学校只上了半年,学校解散,学员各回旧部。王西麟心有不甘:音乐学院的门槛有多高呢?开夜车写出一首《青年战士进行曲》,去投考上海音乐学院,一考即中。/ b0 `' J& l: `0 ?/ K6 \
* \. i. O e# {( E" s1958年,王西麟是“上音”有名的积极分子。谁都知道作曲系有个穿黄军装的大个儿,劳动卖力,对学校里受旧式教育,穿高跟鞋、抹口红、上台演奏一摆一扭的教员一千个看不惯。
1 J/ R9 Z$ \$ @- c/ }3 g) Q* [/ s& C# O' _) K& Y3 M
1960年,王西麟的姐姐被打成右派,遣送到新疆劳改,来信里字写得非常潦草,跟弟弟要红糖要草纸。# q7 R. |) A: d/ i2 p( v! D
6 S0 B* u( l( C; F- q' p
暑假,学院的两个尖子留下来学琴,不久从国外拿奖回来。王西麟自觉矮了一大截。
- p3 V; i6 h4 t, p; C# o4 A/ E) u; w+ F# X' j" V2 S8 n
王西麟爱上一个钢琴系姑娘,去表白,却被对方一把推开。王西麟在公园淋了一夜雨,进校之后一直膨胀的政治优越感第一次被业务上的自卑感击败——一向被认为技术最强的钢琴系才是“上音之花”。“一定要学技术,没有技术寸步难行!”冷雨钻进脖领的时候,王西麟对自己说。
- n8 ^) R" A$ x" K8 L8 s7 x/ O S7 g1 @4 j5 ^
要写交响乐,先要写一部四重奏。大四下半学期,王西麟用三个月研究四重奏的技术,用25天写出三个乐章的《弦乐四重奏》,虽然水平不比因“梁祝”而名声大噪的何占豪的同类作品低,但何的作品能在全校演出,《弦乐四重奏》却只在系内做了两次讲座。; N- ~0 f$ v2 _3 o+ x, L7 ]6 A
, B/ M9 [9 C' s) ?潘多拉的盒子就此打开。王西麟迷上了作曲,他相信只有个人奋斗才能自己救自己。“四重奏”证明,在创作前先独立解剖大师的作品是切实可行的。王西麟一生的苦修从此开始。, J7 [1 K- n P' |7 C$ c& Y
; c- u! s y, Y3 x
落难山西:管不住的嘴
4 I5 m9 Q* ]- A! M8 o: r% A( ^' O)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