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旋律解体、动机式展开
3 ^% M2 `5 ?/ t5 b& P$ |* e
# I9 l9 @: S3 j- n. S4 n. |' J) G 当代筝曲在乐曲主题展开方式上,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纯歌唱性旋律”的单线性发展模式,呈现一种“器乐化”旋律解体式的发展形态,即一种不对称式的动机分离,肢解性的展开,中断了旋律的延续性。
; l+ z4 p0 K: ^, o7 R) Y5 A, s. }% p1 G ~, m& F: J
如《山的遐思》(庄曜曲),这里从第3小节起,是该乐曲的对比主题发展片断(远而神秘的慢起渐快段落),主题旋律仅为一小节半的陈述。在主题每次出现之后,都会以短小的间插性因素打破旋律的完整,以此产生主题的片断式展开,形成旋律的不连贯运动。 这种从已陈述的主题旋律中,通过离析各种动机进行解体性发展,具有典型的器乐化发展手法特征,而这些片断、不对称的动机展开,形成了句读间时断时现的运动状态,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这种不同于传统的旋律线条过于清晰的陈述方式,更富有变化和动态感地强化了音乐的延展性。3 H8 ^2 k( r( Y
1 k/ i5 |8 P4 \. I! @( u7 P 四、节奏节拍不规整律动
, x2 f* b2 A0 Z R: l. m, Z$ ]% t3 B2 B9 l+ O
采用同一种节拍贯穿全曲,以方正对称性的节奏来创作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作曲家创作的需要。丰富多样的节奏成为当代音乐发展的特点。作曲家们致力于更深层的挖掘节奏因素的表现力,一方面注重继承民间音乐多彩的节奏特色,另一方面也力求对节奏的变化进行新的开拓,呈现出“不规整”的节奏律动特征。通过对节奏重音的改变,来获得节奏的多样变化。! s0 b" I9 P1 E9 E" }3 v; J; w
5 y$ ?" a1 J: J3 e, a2 W- V 如《莲花谣》(王建民曲)中采用5/4拍及3/4拍的交替片断,形成三拍子与二拍子的不同强弱规律的交替,打破了固有的方正性节拍律动,获得了较强的动感。如《黔中赋》(徐晓琳曲)中的3/4拍与5/8拍的交替,《幻想曲》中的3/4与2/4的交替等,都是利用了混合节拍及不同拍子的交替运用,达到了节奏重音的变化效果,以增强音乐的动感。
4 c6 S( b$ t7 H6 @- N( h5 R8 x; l) j
# C& k2 y; j; z( k0 J8 _ 再如《林泉》(叶小纲曲)(Vivo段),是以4/4拍为标准的规整节奏乐段,从原曲可以看到乐曲左手伴奏标有重音记号,这些记号的表达使乐曲产生了重音感的变化。如果只看这些带有重音标志的音型,按照八平的2/4节奏组合,发现一共有五种重音变化形式,即O〉〉〉,O〉〉O,O〉O〉,〉〉〉〉,O〉OO。很显然,作者采用了2/4拍的多种重音组合可能,将这些变化同时与其他非标志的节奏组合穿插,以达到整体节奏型与重音的同时变化的目的。这些重音的表现都是作者根据需要进行人为标记,这种改变重音的方法在当代筝曲中,并非少见。用记号改变重音的方法,达到了方正性节拍中求得不方正的节奏效果。
& ?+ l: Y3 v2 ^' u! E9 m
$ @1 N2 c) s+ H" o 五、发掘“音色”的表现力
: R' p; U4 T& I# U. Y* U5 @* p8 r% T, A# g; V( ~0 r/ a
传统音乐中“音色”这一表现要素和某些演奏法的处理,更多是让其依附在旋律、节奏、和声的声影后面充当一种辅助的手段,而在现当代音乐创作中,这些“躲在后面”的音乐表现要素正逐渐被推向“前台”。20世纪是音色节奏的时代,在当代筝曲创作中,作曲家们也同样试图进行一些传统的演奏技法的革新,以一些非常规的演奏技法来求得音色节奏的变化,从而达到新音响的追求效果。! u' ~, g& L5 ?, B+ J7 Z% X3 ?
, u! i' |/ e& c- w( v# ]1 x/ d 1.“非乐音”敲击性音色
) w2 X2 H' `. i, s0 S2 ?6 m" ]' a5 B" F: Z
如《幻想曲》(王建民曲)中部展开段落就是一个精彩的敲击音响片断。作者精心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敲击方法,即掌击琴板、握掌击琴板、拍击琴板。在音乐的发展贯穿中,同时融入这三种不同的敲击音响,将这种非常规的技法形成的“非乐音”音响与旋律音调的“乐音”音响同时结合,在对比中达到融合统一。再加上作者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特色的节奏组合变化,强弱不规则的交替,造成了节奏上的不规则律动感。这样,音色的变化和节奏的变化,几种可变因素的同时结合,形成了变化中的变化,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同样,该作者的《戏韵》全曲引子段落,大多是为打击乐因素而设计。如在开头的掌击弦之后,运用无音高的记谱表现方式,强调了打击乐效果。甚至乐段中的一些刮奏也相应变成打刮、扫刮的形式,必要的地方都以短刮出现。同时还结合多处打弦等,很容易联想到戏曲中打击乐的音响效果。! ^$ O& f& d o0 S @- r
+ T& B* A: j8 q, x' G, Z! j" h 2.琴码左侧“乐音”音色7 [+ ^# @, L: p0 |
7 r0 F% a- x- m0 W; b
当代筝曲新作中,对于音色表现力的塑造,除了以“非乐音”的敲击性音色音响表达外,对于琴码左侧区域的普遍运用,也成为表达新音色音响的一个途径,形成了另一种乐音的独特表现效果。
' g" R# a; }7 a; M+ O" ^4 W5 C, u+ D* ~+ |' U* T, }- E3 t
如《长相思》(王建民曲)慢板主题段在左手固定音型的穿插中,加入左手在琴码左侧的刮奏,形成无音高序列的散音流动音响与固定音型形成的交织,这种在纯净的五声音调中,加入此散音无序音高的刮奏效果,增添了乐曲的淡淡愁思意味,深化了主题内容形象的表现。如《情景三章》(徐晓琳曲)中的“山涧鸣”段运用了左手提码左侧弦的方法即在琴码左侧快提双弦,因此产生了无调性音响,这种音响在整个乐段的五声风格的快速华彩音型交替中间或出现,增加了音乐表现的趣味,音响效果非常新颖。当然还有在码左掌击弦形成的无调性音块音响等,都说明了当代筝曲对于琴码左侧的无序音高的开发应用,以此产生因无调性而带来的不协和效果而最终达到音响的创新。! T! i: j+ u d; t% ^
6 X, c% ]. T9 ]) a 以上综述可见,当代筝乐在现代作曲技法的渗透作用下,无论在调式、和声、旋律发展手法、节奏还是音色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筝曲的新型特征,既保留了古色古香的“韵味”特质,同时也因在现代作曲技法新的演绎下,呈现出更个性化的风格,进一步拓展了筝曲的表现力,有效地做到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完美结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