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过一段山路,快到摩崖石刻前他们停下来休息。他们小心翼翼放下条石,每个人都用棍子顶着扁担,绳子没松开,便于随时又起步上路。适逢夏日,山道上凉风习习,但工人们依然汗流浃背。杨学超取下肩上的毛巾,擦了擦满脸汗水,与我们聊了起来。“我抬了一辈子东西,也唱了一辈子‘抬儿调’。从十七八岁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现在唱的‘抬儿调’也是祖辈们世代教传下来的,是最原汁原味的梁平‘抬儿调’。在民间,迎亲娶媳要抬花轿,遇有丧事要抬棺木,修水库、造房屋、架路桥、铺公路都少不了抬工的活,抬工们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又必定会吼唱抬工号子。”9 m3 U# [) r2 m6 N W
: _6 [3 V& j. P% ^
“你们这是八人抬,如果遇到更重的石柱,你们怎么抬?”我问道。
# x2 D4 w! V6 U: |7 |2 M/ F( Y6 [( L, o% g9 D
“抬工抬重物,有两人抬、四人抬、六人抬、八人抬的,也有三四十人,甚或百人抬一物的。比如,数丈长的石柱,重逾万斤,非成百人抬之不可。” 杨学超骄傲地说。
0 O3 ]6 m7 y) C; e$ Y, U4 X
7 D1 ^. W7 [% w: b6 j 不可想象,那成百人抬的石柱场面何其壮观,其迈步像万马奔腾的气势,其号子像黄河大合唱的音韵,那简直是一幅荡气回肠的国画,一首撼天动地的长诗。' D' G# W" k0 T9 d: e7 G# ~, Y. m
5 `. q! m, I+ Y" o+ l( v “与众多抬工号子一样,梁平‘抬儿调’也是老一辈在生产劳动、生活礼俗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杨学超儿子杨世全插话道,“而与其他抬工号子不同的是,梁平‘抬儿调’不仅有反映伦理道德、汉族民风民俗的内容,也有叙事抒情、嬉笑怒骂的小情调,唱词丰富多彩,也很风趣幽默,从上一辈传唱下来很有韵味。”
1 @ S/ a, w' Q+ |6 ]$ Z3 ]* r. W0 y+ s/ N9 O; N
梁平“抬儿调”属巴蜀民歌的范畴。它是梁平抬工在劳动中哼唱的乐曲,由劳动号子演化而来。“一对杆杆两头窄,我们一天抬到黑。心想放下不抬它,为了村里搞建设。”这是反映劳动的。“村村奔小康,家家住洋房。城市和乡村,没得啥两样。”这是适应现代的。在劳动中,抬工们随心所欲,即景成歌,指物成调,信手拈来,自唱自娱。
& l% S5 W9 j+ u+ h5 v3 g
. R2 x% N" K1 G4 X “你们没留下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吗?”我问杨世全。
' u# g0 O, @6 [; c& [( x$ f/ o* u4 J5 u6 f
“没有,都是口头传授,一代一代传下来,我都是第四代了。”* E) S' V, r/ f2 t8 A
8 l" Q- X) Q- s) ~8 d5 Z4 P) m
“现在社会发展了,生产方式也进步了,很多建筑都是机械化了,抬工将消失。”
9 |; r- F( c6 { J3 D2 F3 o2 b# m/ F i5 M3 h; O
“确实如此,靠这个养活家人显然不行了。以前,到处都能见到抬工,随处也能听到梁平‘抬儿调’。现在抬工只有很少时候能用上,大都是观赏性的表演。很多后代都出去打工了,谁还会来做这个呢。”杨世全转头说。“我们脚下这条路,就是当年三峡陆路入川的古驿道, 再往下走可以看见摩崖石刻、斗大黄荆和蟠龙洞……”% C2 k" m1 v! y5 _; Y: n# q
: _ r* W$ i: s& W& q+ M8 e
在抬工们休息的片刻,我下到摩崖石刻前,只见在百步梯古驿道旁岩石壁上,“天子万年”“蜀岭雄风”“蜀道难”三处正楷擘窠字赫然入目,三处石刻均出自明朝和清朝年间,石工精致,书法隽美,虽裂痕显露,荆蔓掩面,多有损毁,但石刻书法依然苍劲古朴,雄风犹在,峭然卓立于山崖当中,日月辉下,松柏之间,百岁梯旁。
( g" M6 n( z. Z3 A' _
2 r7 G' e$ B0 C& x7 N 回头往上走,那百步梯越往上走越难行。不可想象,当年这条古驿道是如何转运军用粮草物资呢?或许,他们就是当年的老杨们,在这古道中喊着响亮的号子,一步步踏穿阻隔。
; o, W, M2 h* E8 Y: z# b" e# z, F' l) W3 ?, N" D2 S; J! ^7 a
“嘿嘿嘿嘿,”杨学超又亮起嗓音,七个民工随着他又唱起了“抬儿调”,随着步伐的迈进,号子声又高亢有力地响起来:“太阳出来暖洋洋哟,抬起石头把歌唱哟……”这如歌的号子,使生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似乎升华为永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