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徘 徊
+ U' l6 X: \5 P6 l5 p
: W: D! j2 ?- S7 k+ L" S 从乡村到舞台,人变了艺术也变了; s" U/ J" c w# R. `0 x
0 L7 I* [' e7 Q6 E- A* R9 h 老腔火了,慕名而来的不少。这其中,有个年轻人格外不一样。进了村,和党安华见了面,小伙子就开门见山:“您该排练就排练,该演出就演出,我就在这儿待半天时间。”
2 c1 h" T( t: V) b% S! P E6 o4 r5 y
党安华的心里,不禁犯嘀咕。细聊之后,谜团才算解开。原来,2006年在北京参演话剧《白鹿原》时,这个小伙子就坐在观众席上。2009年,第二次在北京看话剧《白鹿原》,小伙子起了疑心。人还是那些人,可状态有点不一样。到后台一看,正好碰上俩艺人发牢骚,嫌吃得不好,住得也不好。6 m: ~& l1 M2 A4 w
* H; m* K. s1 z( I+ F5 O
读研后,小伙子选了一个课题:观察当艺人发生改变后,艺术会不会发生变化。这事,党安华其实也有觉察。2012年,老腔再次参演北京人艺话剧《白鹿原》的时候,党安华清楚记得当时和林兆华的对话。
) i, x! ~) B% N6 I6 R, [8 y+ ?- g1 o- @, {0 V8 e$ j R
“小党,他们怎么开始表演了?”, J+ {( |- ]' O! O0 L
0 Q9 h; I" V$ z. R8 t
“我没办法啊,再说他们不表演,哪有那么多真实的感情。”
0 [! \ I. G% f' h
: d: E: h6 a9 O/ A+ r) J “2006年那会儿你们在舞台上呈现的东西多么朴素啊,怎么现在一个个都开始表演了。要说表演你们完全不是大艺术家们的对手,你们就是要有一种本真的东西。”
, d$ ~' ?: C+ J% a* @, J* ~" q
' c2 Y4 K# O5 u! c3 b" |" [ 华阴老腔和其他艺术形式合作最早的就是话剧《白鹿原》。“那次合作不仅没有伤害到华阴老腔的原生态,反而放大了原生态到舞台上给观众看。除此之外,其他的合作,我觉得都对老腔有伤害。”这么多年,进行了很多次尝试,党安华已经意识到了这种矛盾。& h( h& E. N; [6 e( @
$ C% Q5 }, }# k0 M2 w, i
党安华的判断也得到了印证。和话剧《白鹿原》的合作,网友和媒体是一致的赞扬声,但之后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合作,正反面的评价都有,不少人已经开始担心老腔变味了。3 e# i6 V# G2 x; j* u% w
5 l- ?) v8 j0 p4 J1 G “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15年的时间了,我们在外的商演太多。这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老腔艺人已经开始‘演’了,二是商业需求和原生态文化产生了冲突。”党安华说。+ X% }# ~: C: b5 A& q
`) t q0 H( g. G7 O" ]5 J 水土孕育文化。背靠华山,地处三河交汇,人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了古朴苍凉、粗犷直率的河岳文化,而老腔是河岳文化的璀璨代表。在民间,老腔艺人开口吼唱时,他们是在随心所欲地释放沉寂已久的内心世界,顷刻的爆发充满了力量。
0 L. U }7 Q y0 ~
5 _ R5 ?% K' f2 c “老腔艺人现在的表演已经不是发自内心的演出了,有点像是完成任务似的演出。我告诉他们要把每一次的演出都当作第一次,但是很难做到。”党安华说,“大城市跑得多了,国外也去过很多次,演出费不断提高,人发生了变化,这门艺术必然会发生变化,变得不像当初刚接触到时那么纯粹、那么干净、那么质朴了。”7 f, A2 E8 Y Z1 `7 [, Q
; A+ J: U! K0 k4 ? 在党安华看来,“在野外演出,老腔是无拘无束的忘我流露;在舞台,就成了取悦他人的自我表演。也许,老腔面临的也是这样的转变,人自身控制不了。” S8 N q; A9 t$ k+ Z
5 y/ s6 n3 N6 j6 x, M- O; O% f 尽管心存忧虑,但有一点,党安华和老腔艺人有着共识,就是想尝试新东西。' b$ ~: O! t& a6 n5 i( b6 ]& D
; t F* z J8 p& T [1 }- H- Z 在外商演,每场都会有新的导演,都会有不同的思想和要求注入老腔表演之中。面对这些要求,党安华有时候默许,因为太强硬,演出完了拿不到报酬。但有时候要求实在太离谱了,党安华便会拒绝合作。
6 ?$ c4 x/ |3 C; R: j9 W) X; I) w7 `/ N9 p5 h5 _8 p! g
“农民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虽说舞台有舞台的规矩,但刻意的东西太多了,就会禁锢他们,他们在舞台上一紧张就放不开了。”党安华说。
+ X4 h4 r# H# J, w# {, d8 t9 o! v) G
5 I5 ]. }( c; l& h “新的导演可以给他们新的东西,可是尝试避免不了失败。我们和话剧、交响乐、民歌、摇滚乐、秦腔、豫剧、京剧都有合作,但大多不成功。”党安华说,“包括去年和谭维维的合作,虽然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老腔,但是骂我的人也不少。创新好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所以现在有人就说‘成也老党,败也老党’。” [: b; G) h* J
+ b1 {" A( ^; t2 j% [( g 尴 尬, y# L% P) K& z" ]- j9 Q% j
' F, i$ q: e+ A' H& F 火了老腔,别冷了皮影- _% Q8 @1 H9 O: Y7 e6 l
k' b6 s& B2 p
起起伏伏中,老腔跨越千年,但越到后边,传承的难题,始终未有正解。8 R" d3 e9 W1 Y
8 }. M2 j4 {, s" U3 x! d
华阴老腔经过漫长的发展,在唐宋时与皮影对接初步形成一种地方剧,明清民国时期一度繁荣,后来沉寂了一段时间。上世纪70年代后期,老腔又火了一阵。然而,随着流行歌曲风靡城乡,电视涌进千家万户,老腔的影子逐渐淡出了农村,濒于消失。/ X3 O4 V$ D9 {. {4 F: A
. d) Y8 L! R4 H q0 F* m+ v 是巧合还是必然?2000年冬天的夜晚,党安华与老腔的偶遇成就了一种缘分;2004年,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5年,在表演形式上取得创新突破的老腔有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华阴市文体局开始申遗工作;2006年,华阴老腔(皮影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_9 s0 u; m+ c6 z7 k, b! W+ v: \3 o8 u9 _8 I; Z8 [
之后,老腔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强势的文化传播,也吸引了一批慕名学艺者。华阴老腔保护中心在2009年、2014年办了两期培训班。第一期报名的有27个人,坚持下来的有14人。第二期有47个学生报名,坚持到最后的不足20人。
; V( O8 [: p7 O4 f# ?9 \# @1 t! w& _5 y& ]8 X2 U- S) W0 q5 ]
“传承这个事啊,按说从2006年到现在的十多年,老腔的知名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应该会有很多年轻人来学,但是现在年轻人学的还是不多,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居多。”党安华说。. h( N9 `( i# c' }: D$ C0 u& w
; ~8 w( v S" z% K" O, w
对此,党安华分析了原因:很多人是通过电视间接了解老腔的,他们以为简单,学个一年半载就可以出去挣钱了。一学才知道不是他们想的那样,弹吹敲打,这些技巧性的东西一年就能掌握,但是要真正唱好演好,三五年都不行。而且,学艺术的一定要有悟性,懂得举一反三。
. O' V K1 j3 ~& l) {
. T7 }6 _/ ~/ l* ^, {2 l 目前老腔皮影的代表性传承人只有两位:王振中和张喜民。
. j l1 J& e$ y' Z1 F {! Q* W! _, Z3 B1 L0 o& I
“很多学生学着学着,就不来了。传承是我们觉得挺尴尬的一件事。”党安华说,“学校免费提供乐器、教材,学得好还发奖学金,学的人兴趣还是不高。”) U$ L4 s, n8 h9 b4 S9 h
1 A4 i5 L' L* \ n
王振中已年近八十。考虑他年事已高,华阴老腔保护中心从2014年开始就没敢再让他外出演出,而是待在家里专心带徒弟。“来学的人对这门艺术真正感兴趣的很少,都想学当主唱,尽快赚钱。”王振中说。, t+ j' y2 R0 W
$ ?, c, `% A/ c/ w; \ 为了满足学员速成的需要,王振中编写了一本老腔常用琴谱,学会了可以满足演奏的基本需要。
; H: h% R5 c/ P3 `, j# K7 s; r# X% |& W) ~* L( }. ^! u
“现在人们看到的都是老腔的片段表演,但这门古老艺术的精髓在于皮影。现在火热的老腔表演,其艺术价值在我看来只能占到老腔皮影艺术的1/10。”说到这里,王振中很担心,这也是他最初不同意老腔和皮影相剥离的主要原因。
! n# h" `" {: T: n
' E! V5 V* v+ A, G# f; L 在张喜民的印象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皮影戏每年能演几百场,2013年、2014年每年演二三十场,这两年每年就演一场。“不演了大家慢慢就不知道了,再过十来年,皮影可能就消失了。”
: c( P0 k! j) n6 Y, K! d3 F, j8 B! U# F. N) ?4 k
对皮影的被剥离,王振中、张喜民有些痛心。但毋庸置疑,老腔撤掉皮影移景幕前,让更多人认识并喜欢上它的古朴粗犷,也让乏人问津的皮影随其知名度的提升重回当下视野。( K% ^. k- f$ j3 i* B+ m
* C1 }. j2 E- ~: b7 L; ] “现在的传承是舞台化层面的传承,真正的传承是要学皮影戏。学会老腔也就是知道一两成的东西,只是一点皮毛,更深的文化精神还是在皮影里。”张喜民说。
0 a8 R( S- x+ S
3 Z6 X! G4 U; Z; w! _1 A 任何时代的戏剧史,都是一部变的历史。老腔在拉近古老戏剧与现实生活距离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和尝试,然而能否持续创新,还取决于它能否从皮影的肥沃土壤中汲取养分。正像张喜民所说:“比如华阴老腔的笑,假笑、冷笑、丑角的笑、旦角的笑,都不一样。”
- \2 ~+ p' c7 X+ g7 W+ d0 U1 O; T6 R( Z9 g) l2 { B
老腔的春天已经来了,皮影的春天何时走上八百里秦川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