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不管怎么样,只要是发展了的音乐——它永远需要一种所谓统一性(Unity),即在乐曲设计的诸原则中,一篇乐曲的某一组成部份,必须和整个的乐曲互相协调一致。这是最基本的一个道理,乐曲不能是一系列无组织连续的音响,从无目的之处开始,而止于任意停止的地方,就是在最简单的舞曲和民歌中间,我们也可以普遍地看出三件事情是证明着这原则的存在:——
& }7 A2 O# F1 o$ U9 k
+ ]& m8 L3 q. Y* Y(1)调的统一
5 ^ [) ~" V' i V$ P* b6 r. p2 R3 K
& T; y; ~3 { o* G8 C(2)短句和乐句的平衡
k; w" J, L7 Z* R
q6 }1 Y4 L5 J# g2 \(3)在某种范围内或多或少地运用乐曲的反复进行或模式,以协助(1)和(2)的形象。- f# I/ j. u* n- i3 o( u0 `
$ }' m1 u j1 g6 t7 `8 g
为了说明这一层,首先选出一首最简短的民歌曲调,《我在国外漫步》为例。
1 i q7 s4 p s5 k$ p' T1 c4 B9 u5 s. m
很清楚的,这曲调包含有四个基本单位或短句,在开始的短句(两个小节)之后,继之以一个对比短句(也是两小节),然后开始的短句重复出现,随后又有一新的短句。这样地完成了,并且配成了这一首曲调。四个短句的段落可以用字母分解来表示,而成为abac,a是代表开始的短句,它出现两次。这种构造可以算是一种代表的形式。平衡的意思当然并不是完全都是这样,但很可令人惊奇的是,当我们检查一些民歌和通俗歌曲,可以发现它们大部分构造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当然,分解出来的结果,并不会是完全相同的——你可以找到abbc、abca、abba等等。这就是所谓的“二部形式(Binary)的构造,因为它包括两个(多少是等于)等份或乐句。每一对短句或乐句(a1bⅡa2c)在许多精美曲调中,常常把乐句重复像重复短句一样。于是我们又可分解为a1bⅡa2cⅡa3b,这种构造叫做三部形式(Ternary)或三段体的构造,常常简写成“ABA”式。当然,这A和B字母所代表的内容不是短句而是乐句。为着避免混乱,在这一章里面,凡是分解的地方,所有小写字母都是代表短句,所有大写字母都是代表乐句或大的单位。
. ~/ n; x7 {8 S. m' j- H% O6 P. ^. \4 K. l R
为了说明这不同的类型,二部形式和三部形式,每一类举出两个实例,每一首都是很著名的曲子,并且每一首在构造方面都代表着某种颇有意味的特点。8 J- f2 Y* o& ]* Q
) L6 K9 q7 I$ v2 M4 W(1)《巴巴拉·艾伦》(二部形式)。( B$ w7 r- {' w6 S9 }* o
1 s# d7 O z1 p% z
如同一般类型,这曲调是ab1Ⅱcb2式,在b1结尾处是落在属音上的半静止;b2是修饰的句子,结束在主音上,同时保持着b1的基本外形。此外,全曲是由很明显的一种简单模仿而保持着统一。这种处理适当地防止了产生音调单一感觉的倾向。
9 ^) F- P6 x. J9 n% Y7 h# T: {" G/ c$ \
8 B( |' ~4 T7 l* q+ q* f9 O(2)《度过忧虑的黑夜》(二部形式)
) L% n1 y% y4 L4 K- T; c& s& c$ O. g. s& N2 d8 N5 g- J
这曲子的类型是a1bⅡa2c,原曲是有和声的。此处仅采用了它的旋律,旋律的外形和实质都表示着调的转换。a1是E大调,b是B大调,a2是在#G小调上重复a1,这样造成了统一和对比,C又回到E大调上。" {! W4 D( J, B/ i, w, ^
' E, L' g4 u, j# d+ ?
(3)《苍白的格罗夫》(三部形式)
/ p' c6 K- v: h: n% {1 M( Z
( A, T$ w% [1 \) E0 Z/ y) t }: u此外的A,三部形式结构的第一部,它的本身是一个二部形式,正如许多二部形式。模式的配置是ab1Ⅱb2c。b2是b1的实际模仿,不过是降低了一个全音而重复出现的,B在构造上有更多次的反复。开始的短句,依照音阶级数下降的次序,重复出现三次而结束在自A借来的C小调的重用,并把它放在属调上。此外,三次被重用的短句是A部中b短句的倒转得来。曲调便是用这样的发展和反复来保持听者的兴味。总之这是一种非常精致的小品创作的技巧。
# {/ \0 J( f5 y/ a b; z3 d Q9 z. U: s4 ^& A; F
(4)《随风转舵的人》(三部形式)
6 [0 ~8 [) Q' {9 F% m% P9 p, g, k1 v# T) I5 E
这首曲子也是一首很标准的三部形式,由两小节长度的短句对称而构成。对此曲有两件重要事情是要指出的:(1)开始的乐调的重复;(2)对此乐调—B—并不是由新的材料所造成,只是将A部开始小节的节奏加以发展,从这里可看出它的详细设计是这样:
, J% {0 N- W3 L7 o! C+ O7 m
) u% @4 r6 P7 y/ f8 f- f9 R(4+1小节)(1)主要乐句的现示,继之用两小节把它结束,然后将这四小节重复一次。
- J h% C/ ~2 D0 Z9 i6 b1 w6 Z. K: f" }1 }- w- C0 l7 c
(4小节)(2)主要乐句的发展而造成新的乐句,以同样长度使其与现示部平衡,同时采用一个新的调(A大调)。3 a3 ]& \$ B$ V$ D8 i
% V" _8 j% D* ?- {0 w: O9 e2 |
(4小节)(3)原来乐句的再现。
, Y" M4 P0 o% j) W+ R; e3 G: v+ Z2 a9 J3 B( z1 i: h
这样古老的形式,在音乐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由它开始发挥了差不多是无限制伸展的创作方法,并且在事实上,从这种基础形成的发展,演成为所谓“奏鸣曲式”形式,这形式自1770年起,在乐曲形式的范畴里,统治达一个多世纪,直到现今仍没有完全衰落。+ A! a; i" Y,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