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347|回复: 3

[歌词创作] 填词必读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35

听众

858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8557

活动最佳作品

zgycgc 发表于 2014-1-22 14: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词和词牌
' i+ {1 {5 u- w" A, U5 Y4 {
2 M# o) o4 F& M$ u1 ]( h: v& H& R(一)什么是词?  ]" a. d# D  ]. Q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馀”。由于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8 k- k) g; P5 t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句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字数、平仄也是一定的!
- v) b  h4 ]4 ?7 ]  词根据长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一般认为:60字以内为小令,60~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4 l7 S, d- X- ]+ G
  在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了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创造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的。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4 _8 F( e) K) I. C/ D1 I4 N3 U' C& X) \+ p
  (二)词牌的来历
/ A1 v1 ^# P7 P+ y# n$ I8 j9 \( b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两千多种格式(按钦定词谱)。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 e& ^: \6 O' ^; ~; w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_3 s; b/ [/ C* m0 s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i$ P: |% V$ f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由于苏轼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6 B+ F! Y' Z2 x; {# A+ s# ]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更漏子》咏夜,《抛球乐》咏抛球,等等。这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6 o7 A( }- I0 U" g9 t+ ?( A( M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在词牌下面或后面注明词题。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 _2 x9 N+ j; C! n6 s8 Q- A% |2 Z. Z* r' O/ ~2 ~( v) ]1 G9 p0 X
  (三)调式
7 Q5 D' Z! o$ C/ N5 ]0 w0 ~* z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8 Q! n; [9 O  }" P- N" Y
  1、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诗,不过是长短句罢了。例如:7 B) Z8 z! T! X- W
  《忆江南》 唐•白居易
, l& n1 C: Q; j/ ~. `4 [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3 D( m  o4 B6 r8 Q: Y
  《如梦令》宋•李清照7 k3 Q' n2 I; S" G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C5 m5 Z( X' f6 c  2、双调的词可以是小令、中调或长调。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成前后(或上下)两阕。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句式相同或部分相同,也可以完全不同。字数、平仄、句式相同的就象一首曲子配着两段歌词。字数、平仄、句式不相同的,往往是开头几句不一样,叫做“换头”。双调是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  P( N# R, U7 l8 Q0 ?
  《浪淘沙》 南唐•李煜9 G1 r2 G6 t& I# J3 }' L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 y* z6 v4 V2 }) U6 Z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4 v, }2 K1 S% }' m
  《蝶恋花》 宋•苏轼
( a9 H1 C/ A. l% r8 Y* N& t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0 p% q- g( ~' s
    墙里秋千墙外道。强外行人,强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7 x/ J& }2 g7 D
  《浣溪沙》宋•晏殊# y6 u4 s$ J$ I( q0 I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7 X  [2 p3 }3 x7 z: [; N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W) E6 {' u: i$ l0 _( T
  3、三叠就是三段,如《兰陵王》、《西河》等。
  [7 k& f4 T  l2 ^+ h: e( D7 D  4、四叠就是四段,仅《莺啼序》一调。1 G/ X+ }! F3 F0 ]  ?
词 谱
: L3 M( ^0 T8 W- a  列举十个常用词牌的词谱:忆江南、浣溪沙、西江月、鹧鸪天、临江仙、蝶恋花、满江红、水调歌头、念奴娇、沁园春
; d: U9 R, G$ O5 Z" B; {  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它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i# O' i: E1 X! |' M" o% a% Q
  下面,我们举一些常见的词牌来说明,为了显示古人填词的严格,所以举例不止一首。举例全部选正体。阅读时注意:蓝字表示平仄可变通,红字表示必须押韵。7 M& b4 t3 Y" H/ t8 s

3 k' g9 n* W8 i  《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单调二十七字,平韵。, l0 P# f) b0 d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X/ U- U& j! O
  例1:《忆江南》 唐•白居易
: _6 X! F4 P' H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x- e& }2 D) ]& V  例2:《梦江南》唐•温庭筠1 n7 g# K6 c8 r, M+ ~0 L: f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P9 x: D1 b5 w

9 I6 n3 `- c8 T; Y  《浣溪沙》四十二字,双调,平韵。别名:《减字浣溪沙》《浣沙溪》《小庭花》《满园春》等。四、五两句常对仗。0 s+ I: C+ ?& V# y6 W6 H! _! U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5 b# w! x5 b9 ~0 N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g6 c+ {6 j; H: \  例1:《浣溪沙》宋•晏殊" k4 O! i4 h% m* o+ r  ~" f0 V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 M( v6 v# b( d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x+ a( q- L7 b, j# H# V! C- |) d7 |
  例2:《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 R: O/ {; `5 T  R: Q$ C9 z& H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t& P; n, K/ ^1 t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3 C9 q( B0 b; g& ?. n) R
  注:首句可以用“仄仄仄平平仄平”
& `; _; i0 A' @7 n) N7 c) b0 L4 W9 {, G; G7 j0 X
  《西江月》五十字 双调 一、二句,五、六句例用对仗!! t$ _# E$ t& b2 b# B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x% N7 p& Z- e( J' v% _' q9 p' I) h  e
  例1:《西江月》宋•辛弃疾. l* _: d& J% p3 L- z. D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 I# y3 t: @: v, j8 o( N4 q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J- c( i) N1 c( B- R' `
  例2:《西江月》宋•辛弃疾: [3 b1 t) H6 M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 `) ^/ g" m" |1 C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 o; n5 V* k( l! U) I* R, o  例3:《西江月》宋•刘过, o: |, z0 U5 w% `2 V) |  J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 Y1 G, @) E+ G, I/ u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2 t+ J! V/ ~: F5 F4 b1 \
. W6 L6 ?8 R4 Y( @; m
  《鹧鸪天》五十五字 双调' h8 _, [9 S+ X& x7 Z7 m. k4 c+ \0 V9 m1 Z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5 r+ d, r/ o0 L! I  v8 R  T    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c3 @4 j/ G" d4 r  注:上下阕末句不能犯孤平!. P0 Y' M" p; G
  例1:《鹧鸪天》宋•辛弃疾
0 o9 t; y, K$ K; L8 m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7 D5 A' e  e% k8 L8 W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v, U. ?3 r) u3 h
  例2:《鹧鸪天》宋•辛弃疾, {# c# u. R' b7 `( w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左革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0 Q/ V5 v: c4 x4 @! Y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 a+ |. _# R$ Q" l6 b  例3:《鹧鸪天》 宋•赵鼎
8 a) |& Q3 i8 X5 e( l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 X2 P! \( G3 `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f  C" r- E% ]$ B7 F0 q& k8 }

, n9 }: Z9 k+ w  《临江仙》又名《谢新恩》、《庭院深深》等。六十字 双调9 O& x5 c0 S  _# q! g. R5 N  X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7 q; n6 @* f. ]1 s
  例1:《临江仙•夜归临皋》宋•苏轼8 E; Z/ @! j0 O: m4 F! E- |7 i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 n  f1 L3 L  w) F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D5 j& m9 V5 L5 J2 S6 L% S( W5 O( u
  例2:《临江仙•送王缄》宋•苏轼
  j; P. ^# a% C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Y6 Y% R; G3 [9 H% Y0 A8 |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2 x' K  p6 A  r
  例3:《三国演义》开篇词 明•杨慎
1 m; S! c+ o) x/ D0 X+ b2 w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0 q! r. m  g6 D' _5 X% {5 A    白发渔樵江渚上,观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b4 U6 G7 L/ W7 c
4 i7 w" V1 W7 G. q5 A+ o' J  《蝶恋花》初名《鹊踏枝》,又名《凤栖梧》、《黄金缕》等。六十字 双调
1 W& o* }9 H  M0 w! g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P: E- W7 D* f& _
  例1:《蝶恋花》宋•柳永' R( C. K. D: D$ w. ]0 G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4 a6 Z+ \. e+ A' t) U% ~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8 k1 \% b% L; k4 p, T2 ?( H6 W
  例2:《蝶恋花》 宋•苏轼& ~8 x/ l7 |9 m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絮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s' f9 F6 o, s+ {( T    墙里秋千墙外道。强外行人,强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杳。多情却被无情恼。) d& B4 m+ [) Y* a: w0 e; A! L% {

6 i! \, }5 e2 \# o- p  《满江红》九十三字 双调  q& m2 O* n# g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①、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0 w# E' T4 F- N
   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②。仄平平仄仄③、仄平平仄。% j- C7 l! i, ]+ \3 S7 G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④、仄仄仄平平,平平仄。
6 x9 N- V4 f3 o+ A5 f  (此调常用入声韵,而且往往用一些对仗。①少数用仄平平;②有人用仄平仄;③句法照例是上一下四,也有用平平平仄仄的,罕见;④宋词人填此调以柳永“暮雨初收”为准,但是仅柳永用平仄平。)
; y" @6 `& M9 f3 ]! |; r& n2 G2 t  例1:《满江红》 宋•岳飞% T5 w: e( \) u& f7 b- e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
1 s. F+ J& l/ g" P. E( C  例2:《满江红》宋•柳永
: B2 e: r5 @% h8 U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蔬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一本作将)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A" g( t+ j8 I8 {' H0 B  u

, L6 T7 L$ U! y& J* J  《水调歌头》九十五字双调 别名:《台城游》《元会曲》《凯歌》等。$ K* U4 w9 ?  ~
    仄仄仄平仄①,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②(或上四下七)。; m! K; M- ^+ Z7 S% R* X1 _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③,仄仄仄平平。
' y) y# N! Q- h8 z; O1 w* D: I( E    仄平仄④,平仄仄⑤,仄平平⑥。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②(或上六下五)。2 K& d0 s- X" S: M6 x7 q8 T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③,仄仄仄平平。$ O$ f! F6 ]0 U0 j/ |* _
  注:上下阕后七句相同!①可以用“(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
8 m" z) M4 l9 {, f# S  上下阕②句实际是个十一字句,可以是上五下六或上四下七。如果是上五下六,则为:- D- ~. S4 @$ M' Q, W- B% F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i$ I" G& e4 P' d: L& g
  如果是上四下七,则为:
+ H7 S- J3 E: t. k3 \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 Q& n8 l1 l6 t
  上下阕③均可以用“(仄)仄(平)仄仄”。  h; L' f0 ?% R, L
  ④可以用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还可以用平仄平(未见到例子),切记不能用平平平!. h' [9 S$ }* v
  ⑤可以用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 f0 r" U' ?0 h: W
  ⑥多用仄平平,少用仄仄平(见三例)、平仄平(见二例)。
8 b! w- D- C  D8 f6 H  例1:《水调歌头》宋•苏轼
9 W6 ]+ l7 n" F1 U+ ^& Q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和时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 [' M3 S' e8 |& }/ e& Z9 _
  例2:《水调歌头》宋•刘过
2 x/ [* o2 Y% z  O; U0 \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鴞鸾。" q5 R5 g# \* L1 V8 f/ ^% |
  W; x* w5 O! x1 Z
  《念奴娇》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等,一百字 双调: g/ ~) L; j0 |- K' P; D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或仄平平仄仄①,平平平仄)。
/ |& ?: ?4 R; M/ R9 }% d7 D    仄仄平平、平仄仄 (或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 I  ]7 g% {* `- A' l/ d  I0 x% `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②。
; ~& F/ W: ?! R( i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③,仄平平仄。 (或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④)
3 p5 T. S* h7 S- i    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
( M9 H0 d# [& p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⑤。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②。
( A5 T/ m4 S% D  注:此调较灵活,常用入声韵。上下阕后七句相同;
# o7 C" S2 g7 G  K- _2 s5 j; h  ①用上一下四句法;
0 z! M, ^$ A+ H% r+ M( H5 P  上下阕②第二字可以用仄,或者用“(仄)仄(仄)平平仄”;
  G2 ^& ^" i1 S. G1 i, a  ③可以是律句或上一下四句法;! B' M0 x6 S3 p
  ④可以用上一下四“仄平平平仄”;: D* n6 t: a' J+ J
  ⑤可以用上一下四。
6 W% Q" D# F( V+ _) z  例1:《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 c" b8 G- q& V$ F+ a% n$ F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一本作“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X$ E) V/ _# l$ _8 \5 N  例2:《念奴娇》宋•辛弃疾
; z% c" x/ t5 f& ^5 A3 D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3 r4 Y2 n& h; x9 M+ K' Z- p  例3:《念奴娇》宋•辛弃疾' W; ]4 E' o. o- ~5 y& g1 J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夜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8 Q% W7 |  T, K- y
  例4:《酹江月》宋•文天祥
& e3 E! T3 ~8 w2 a; y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2 g( ]1 f9 [. ~2 A- g

  ?" K6 {: }1 x  《沁园春》一百一十四字 双调 别名:《寿星明》《洞庭春色》《东仙》
8 h) j' E  v/ U  n0 N. V  I    仄仄平平①,仄仄平平②,仄平仄平③。仄平平仄仄④,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2 p$ E8 F) ]6 k5 i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⑤。平平仄⑥、仄平平仄仄⑦,仄仄平平。
$ n( Z7 z/ o. x9 K    平平仄仄平平⑧,仄仄仄、平平仄仄平⑨。仄平平仄仄④,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j* u' t) ~4 [( T( x, _! ?6 X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⑤。平平仄⑥、仄平平仄仄⑦,仄仄平平。2 J& Y& g9 c( z  G" D
  上下阕后十句相同;6 b7 K; Q1 g6 b8 h9 Z: L) T# t
  ①常用“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少用“仄平仄平”“平仄仄仄”;$ N- f. W/ j6 a1 Q
  ②常用“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少用“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 S. S* B1 E! x  |" s* v' E
  ③常用“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4 Q  W2 q* }+ j& I" E' C  ①②③都禁止用“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i5 G; n9 I" y6 }6 B
  ④必须是上一下四句法,少用“仄(仄)仄(平)平”仍然是上一下四;1 q+ D; Q$ x3 {3 y
  ⑤不能犯孤平!
  k3 J% b' k- S2 }  ⑥可以用仄平仄;7 n: `: Q1 j" a! s# Q
  ⑦是上一下四句法,上阕这句有人首字用平声,(三例,文天祥“为子死孝”属此)
3 h$ s% U8 v, r/ N& l$ F. i4 b  ⑧可以拆成两句:平平,仄仄平平。* N+ H' A% t* z& ?
  ⑨三字豆可以是“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不能用“平平仄”。或用上一下七句法,首字必须用仄声。后五字绝对不许犯孤平!8 [( q$ N1 e( r! ~! r$ D
  例1:《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宋•苏轼
: t, }$ Q( K0 g6 Y; F- [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团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4 ?9 C; Q9 I( y; s
  例2:《沁园春》宋•辛弃疾
$ S; ^/ ?3 u% L) J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 N8 |4 O$ I" r  q0 `* J8 F  例3:《沁园春》宋•文天祥) a/ ]: P$ n4 [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欻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1 [  `# ~0 m6 |" `; t3 z+ @5 E
  例4:《沁园春•雪》 毛泽东2 V+ I) w# v3 j% o8 {/ V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惜秦皇汉武,略疏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 ?. `! O3 X# z$ }
正体和变体 3 I' s& N" C# N6 o9 I5 I- Y$ _" `
  (一)正体和变体,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5 @+ d' m5 o: `
  大家在读宋词时,有时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一样,但是字数、句数、句读、押韵等方面却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词牌有正体和变体之分。下面我们以《卜算子》为例来进行分析:4 Q  j# l) R2 O' {' I4 u

) U7 ~' `; L3 t" j4 G! e) d  《卜算子》四十四字 双调。别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 h; h( j! s6 _  ●正体 - g" K# {/ \4 y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6 v' K1 j2 a& k( b8 T. i0 N  例1:《卜算子》宋•苏轼+ ?3 w, D: a( I. a7 j* e9 G- J. o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2 e6 ?3 G9 {' w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4 `) O; d$ o6 d' s9 n: v: S# p0 h
  例2:《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 z0 `: W2 m* o! A* b( r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 n- l8 A4 U/ ^' _; J/ n9 E1 t  ]3 G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H, i3 g: C# q: ]" C; v  例3:《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5 [/ B. ]. ?" J7 Z* P% B" Q. C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4 w' @% |1 h0 S4 l# o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3 a. C2 L7 P* C
( ]4 |; p8 R: {* c7 ?' Q! r1 {
  ●变体一  N. r5 g1 k5 }* ?3 ~
  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四十四字
5 A( `/ Z, K% {5 p. b  例:《卜算子》宋•严蕊  ^' i& p0 x6 E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8 q1 c& B; m7 c/ g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 l( i% t9 L9 @& o0 v* m' O  ●变体二
4 q# B- {8 E. n0 v2 ?8 L  首句变“平平仄仄平”,四十四字 4 I" P  o* B8 ^! V7 r
  例:《卜算子》宋•杨冠清 ! @" v& T, Y+ G/ D4 t1 y
    苍生喘未苏,贾笔论孤愤。文采风流今尚存,毫发无遗恨。
( V9 U, c: R$ A) Q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长使英雄泪满襟,天意高难问。
& l; A& K* P+ p% N  ●变体三
# t6 x2 P4 G. o8 z6 X1 @2 m9 X0 O+ h  上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四十四字 9 Q/ s" W% c, y4 B, {/ v
  例:《卜算子》宋•石孝友2 u+ ^$ a0 f$ f; I6 j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无凭据。  |( G! m1 V0 b9 O1 g% e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 m+ i. E# L3 Q$ D% l
  ●变体四
1 ^3 w# b- _5 q" ~% E( {  下阕末句变“仄仄仄,平平仄”,四十五字
7 C; ^# b5 B1 m) w3 a1 o9 f  例:李之仪《卜算子》 4 p2 a  @& k8 I7 V! D$ F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 o3 u4 _# |' H# I/ ^. c* R7 @% L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c# T/ T! V2 s3 H+ y2 ]" {% x
  注:“长江头”的“长”字未拘格律。因为前后两句都要用“长江”才能更好表达意境,就只好破例了!. B* n* s6 A$ V: ^" G% F% k- P
  ●变体五# ]& g' a! Y# I+ N6 r1 B  Y" g  P
  上阕首句变“平平仄仄平”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末句变成“平仄仄,平平仄”,四十五字。
, m' |- j) S: \0 Z: y3 Z( r9 n  例:《卜算子》宋•徐俯' P! q- [* y7 R! g  F- y) _/ `3 v
    天生百种愁,挂在斜阳树。绿叶阴阴自得春,草满莺啼处。3 Q  ^5 c* i: F: a4 t
    不见凌波步,空忆如簧语。柳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 V! x7 q# j- R; N/ d  ●变体六
- u9 M6 \; z! Q2 q) {  上阕首句变“平平仄仄平”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上下阕末句变成“仄平仄,平平仄”。四十六字
2 m& r* k; V+ }* `7 ?: H  例:《卜算子》宋•杜安世4 |* N$ Q& h8 Q2 E* L* X5 Y# j
    尊前歌一曲,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0 E2 F, R1 Q5 k8 U. }7 s3 \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m# j( L3 p) \
  ●变体七
1 I- h$ u* C- v+ A( f+ c( r( Q  上下阕首句变“仄仄平平仄” 上阕末句“仄仄仄,平平仄”,下阕末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四十七字
. d% D! A3 Y) _+ ~  例:《眉峰碧》宋•无名氏
# A9 e8 l. m6 {" y0 ?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隻!
% u& x$ r$ [& y& ?) h/ q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9 ?2 \, i6 S5 }5 ^, c; K* d0 V4 H. [2 K) E; i4 K
  ●综述:上下阕首句可以换“(仄)仄平平仄”,并入韵;或者用“平平仄仄平”。上下阕末句可以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在《眉峰碧》里,下阕末句变成了“平平仄仄平平仄”。除掉《眉峰碧》以外,44~46字体总共变化组合为36种。据《唐宋词学大辞典》,《卜算子》有变体30余种。此仅举七种变体。但是众多的体,只有一种使用最多,便成了正体!
. D* E& O2 @# H( u1 d  正体和变体之间,既有相同之处,使它们共有一个词牌名,又有不同之处,区别成许多变体,还生成一些别名。 - X: I4 t! \6 Y2 w

8 S" Y5 ]) Z' g5 ^7 `$ X' J  (二)同调异名 + |3 R' s* T" G/ @7 y0 h% [
  同样一个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忆江南》又名《望江南》《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菩萨蛮》又名《子夜歌》《重叠金》《梅花句》等。《卜算子》又名《缺月挂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8 S5 n2 K  I/ g5 j/ L
  贺铸是一个比较喜欢新创别名的词人,很多词牌的多数别名都是贺铸创造的!这反而给读者带来不少麻烦。这种做法不足取,我们写词时,最好用正名,不要用别名!有人喜欢用别名,借以炫耀自己知识渊博,不足取! & N2 g# Y4 b* p# e1 b

+ P& a1 m/ J( S& y  (三)同名异调 8 z8 Y0 c" i# R$ r; s
  还有一种情况,两首词的词牌名一样,可是格式迥然不同!这属于同名异调。例如:《如梦令》和《阮郎归》都有一个别名叫《宴桃源》;《浪淘沙》和《谢池春》都有一个别名叫《卖花声》。这样的情况还有许多。
( k- B' L" [1 T1 ^3 u9 i% i词的平仄规律
* V& Z- X0 S; t1 K9 A5 }; L+ O  词的平仄句法是有规律的,但是又比律诗复杂许多。下面我们来仔细讲解。
- e0 m. k2 J7 J0 Q  (一)“句”与“豆” 4 c, s% H9 `) ?
  词的句法里有“句”和“豆(读)”。句,大家都不难理解。豆是什么呢?它是词的特点之一。
; O7 |' o7 L  c3 t  1、一字豆; g( h$ q7 k5 b
  前面介绍词谱时,有的句子是上一下四,这第一个字就是一字豆!这种五字句相当于一字豆加上一个四字句,和律诗中的律句是不一样的。例如:辛弃疾《沁园春》“正惊湍直下”应该读成“正——惊湍直下”而不能读成“正惊——湍直下”。一字豆常用仄声,仄声中又常用去声,很少用平声。
' b( _* X9 l9 w8 ^  h  2、三字豆& ~$ s+ _- L" w+ J9 o& }! G$ @
  还有的句子是上三下四、上三下五、上三下六等等。例如:《满江红》“凭栏处、潇潇雨歇。”就是上三下四,前三字就是三字豆!不能读成“凭栏——处潇——潇雨歇。”三字豆常用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少用平仄平,禁止用平平平!切记!
+ }  Y' z/ o0 ~1 x. ^* u) v2 @: h  (二)律句和拗句;1~11字句的规律。
- j2 O3 @7 I; {) p4 I  介绍诗律时我们谈论过律诗的句子有律句和拗句之分,同样,词的句子也有律句和拗句之分。而且有许多相似点,此外,词的拗句还可以细分为常见拗句、少见拗句和罕见拗句!
1 c% Q4 J! C& g) F/ ~" N, o  }; Y) R  常见拗句使用频率高,接近某些律句。少见拗句频率低,一般不用,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罕见拗句很罕见,往往见于少见词牌(特别是长调),而且是该词调的特征性句子!
3 @# d. [4 H/ V8 V2 s" P! ^  下面我们根据句的字数来分别介绍:2 Q$ x3 o* \. h- G* u
  1、一字句
/ t# ^3 e" s3 @: E% Q2 f7 R) c  律句:平 仄
. X, p2 x0 e8 L1 U  一字句很罕见,《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平。”《钗头凤》上下阕末句可以看作叠用的三个一字句“仄、仄、仄。”除此以外,没有见到一字句。( i8 l4 |5 _# K. b9 s
  2、二字句
% ~. k9 n; K. n( {* E* I) Z  律句:平平、平仄。少见拗句:仄仄。罕见拗句:仄平: G2 u: u# K, l. b" }
  “平平”、“平仄”常用,往往要入韵。而“仄仄”很少见,“仄平”更罕见!& I; L3 a* {3 g, V
  (1)用“平平”的例如《南乡子》上下阕第四句:
( G, T% ~' b( f! ~& _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6 a. N. I' i1 y0 E+ v' R; A9 D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 m- D! c+ V' T  (2)用“平仄”的例如《如梦令》第五、六句,而且常用叠句:
) e/ H2 D( i- y* f; w' x# I) B  《如梦令》宋•李清照
: m0 `2 q' |6 p7 P; {' u9 P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4 a" A8 x# s5 h! `
  (3)有些词调下阕首句是五字句或六字句,可以拆成2+3或2+4的句式。这时的二字句必须入韵!例如:
0 }6 [+ {  T, U% ^  《满庭芳》下阕首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平,平仄仄。”6 K' G# G; h- Z$ L. w/ s
  《霜天晓角》下阕首句“(平)平平仄仄”可以变成“(平)仄、平仄仄。”“仄仄”也见于这句。9 U5 [! G7 u2 N7 k" }3 O
  《沁园春》下阕首句可以变成“平平,(仄)仄平平。”8 A1 t% ^8 Q  W& w$ U
  3、三字句, C+ R6 V, q+ C$ k7 u5 O
  律句: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常见拗句:仄仄仄、仄平仄。少见拗句:平仄平、平平平
  B. W  Q+ q4 j; X, R6 X  (1)律句如果单独使用,往往不用“仄仄平”。“平平仄”和“平仄仄”往往可以变通。
: W( B, X- ~$ a  (2)拗句“仄平仄”往往可以替换“平(仄)仄”。“仄仄仄”往往可以用“仄平仄”、“平仄仄”等变通。
! x' d' a) c  w, x) ^; y# n  (3)“平仄平”、“平平平”较少见,《长相思》上下阕首句可以用。
/ [) ~' v. Q# l1 s% p0 s1 I  例如:林逋《长相思》
+ }' r9 f. Y) h3 U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2 H* e) A4 T, x: z7 K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8 n+ L; K+ o9 l4 t& W4 z5 g
  (4)两个三字句组合,常见的有:
3 Z; n9 ~0 r2 R" d/ E% D; X  平仄仄,仄平平。《捣练子》、《渔父》、《鹧鸪天》等。在小令里,这种格式非常严格,不能变通。在长调里,前句前2字往往可平可仄。切记:后句第二字不能用仄!1 L7 `# F4 ~9 n0 o' f' V# {
  仄平平,平仄仄。《苏幕遮》、《祝英台近》等。( ^3 q% u7 y( r' ~- r, u
  (仄)(仄)仄,(仄)平仄。《相见欢》、《满江红》等。! T0 k; K$ a- K0 p/ ^& r, T
  仄平平,仄平平。《江城子》。7 d+ d; `0 N" `0 P9 d0 p- J* F9 }
  仄仄平,仄仄平。《长相思》。
$ O" W1 d, B$ S( @  g. A. C; c* l  (5)三个、四个三字句组合。常见的有:
4 @" `4 \7 Q5 k& N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诉衷情》
$ M! l$ p) Q1 `  p: D  (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水调歌头》、《六州歌头》
/ v8 q# V! {/ c& Q  一字豆领四个三字句,如《六州歌头》下阕首句: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q( q  P& P1 w  ]2 n5 z. x; I
  4、四字句& c9 d) b& C; a3 w% _$ E6 W- b) J
  律句:(平)平(仄)仄(含: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含:平仄平平) ! }) O/ d" D8 q6 A6 C) r- S' j2 I
  常见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 s6 z; c. O+ M
  少见拗句: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
/ J% z# D; n# e4 `  z2 C5 t4 c% \  罕见拗句: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K8 [% t! G- Z7 O* A5 s6 }5 u
  (1)律句和“特种律”句- k- t  }5 L. ^2 A  z, a/ [( m5 h0 V
  律句常见“(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前者有二种格式是“仄平平仄”和“平平平仄”,合起来是“(仄)平平仄”,有的格律研究家(王力等人)认为这是一种“特种律”句,第三字必须用平声。翻开王力主编的《诗词格律》等有关书籍上的词谱,有许多“特种律”句。但是经过严格的校对,这些所谓的“特种律”句,一个接一个地被否定!如果每个词牌用16首作品校对,90%以上的特种律都被推翻!如果用32首作品,则99%以上的都被推翻。综合大量校对结果,古人喜欢使用“仄平平仄”这种格式,但是仍然可以用“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除了极少数句子因语法要求必须用“仄平平仄”外,几乎没有“特种律”!六字句情况也大致相同!% V! m) ?! g0 u3 L/ t+ a, `0 Q4 Q4 w
  (2)常见拗句:$ z3 w( O4 R/ {
  平仄仄平 《一丛花》上下阕倒数第三句。
/ u% g1 r0 \8 {* h* V2 h- Y  仄仄仄平 《沁园春》第三句。3 [$ a4 S" A/ J
  平仄平仄 《永遇乐》第三句。* ]8 D0 K; Q; ]9 A) ?. U5 L) Y
  平平仄平 《太常引》上下阕末句。# |  W) w5 V5 j0 ~: w
  (3)少见拗句:* j% [1 k- o- G) c; ~
  仄平仄平 《沁园春》第三句。. x$ n5 _  r7 w, [4 v1 P
  仄仄平仄 《雨霖铃》第三句。( x  b- c3 e+ _2 ~* _/ W
  平仄仄仄 《沁园春》第一句。
& {5 h- A! \# o9 `" b' q  (4)罕见拗句: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 d- t2 i7 k7 }& a  这三种句式非常罕见,常见半常见词调是见不到的。史达祖《寿楼春》中罕见拗句很多,其中就有“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9 h. |) O' W* C  5、五字句
. ]% I" z- b8 ?$ P- o, E, s  (1)律句:(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2 I$ a8 M+ c# Z" |- r$ a  常见拗句: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与律诗不同,在词里本句第一字有时是可以用仄的)、(仄)仄仄平仄。
% Z- U) u7 F' o; m  少见拗句:(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 K2 P. e; ?- r2 H# i2 p! m2 i  罕见拗句:其它组合的五字句都是罕见拗句!(上一下四的五字句除外)。
& @* n. A; }# k  G1 [  (2)五字句(上一下四)首字多用仄,很少用平声。后四字同四字句,常用律句,少用常见拗句,其它极罕见(没有见到)。
' \# o; W9 g- x& C1 l- H6 u  (3)注意:五字句律句和上一下四句有时可以互换,但是可平可仄字的位置要相应变化,
; C1 h7 W/ {$ F( I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平平仄仄
# ~! S& r+ n7 [* k: l  仄(仄)仄平平(上一下四)←→(仄)仄仄平平3 j& E' d! i. T7 L. w
  例如:《摸鱼儿》辛弃疾/ z2 C* T: h; u* I' j( s, d8 n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且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v: {, c0 O" {
  (休去倚危栏是上二下三“(仄)仄仄平平”,但一般都是上一下四“仄(仄)仄平平”,辛弃疾另两首也是上一下四。)
! ?+ d, q4 Q( K7 m  6、六字句
; W' ?9 _" Z( ?% j  可以看作二字句加四字句或四字句加二字句。; H1 n0 ]: ?; J& G: |
  (1)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 u" k$ w/ _* ?- y% D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扩展,它也和四字句一样,有所谓的“特种律”句“(仄)仄(仄)平平仄”,但是严格校对后,“特种律”还是被推翻了!
/ w4 q0 ?9 m8 u( M* o3 y, c9 B  例如:《如梦令》三十三字 单调,仄韵。别名:《忆仙姿》《宴桃源》《比梅》《无梦令》等。2 \% ^: D& d: A7 |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U2 ^0 F, ~, }- A$ C  例句:《如梦令》宋•李清照
/ C! S3 u( c$ }0 }: B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R( o1 j# z9 c  注:四个六字句多用“仄仄仄平平仄”少用“仄仄平平仄仄”。
2 V# A) Z! g: w  各家词谱,基本都把《如梦令》的四个四字句标注成“特种律”的格式(第五字必平!)当我们读李清照另一首《如梦令》时却难以理解:
# t  U) Q* @6 L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b$ K$ e" J9 e, e" L: a  \: C
  第一句第五字“日”是入声,难道李清照出律吗?——这肯定不可能的!经过校对后发现,虽然词人喜欢用“特种律”,仍然可以用律句!二者仅是统计学上的差别!- N! L5 s1 m( g. f6 l$ U! e
  (2)常见拗句:
# v# c/ w4 p) X6 |0 u# R7 Y    (仄)仄(仄)仄平平 《念奴娇》下阕第一句。% r4 V5 W) I% H. [/ a
    (平)平(仄)仄平仄 《念奴娇》上下阕末句。: ?# U7 @. h- t2 c: s
    (平)平(仄)仄仄仄 《水调歌头》上阕第三句,下阕第四句。
$ A: x& G; ~1 I- {# Y1 r5 ^7 ^. e  (3)少见拗句:
- }7 @' D4 y- R- S    (平)平(仄)平(平)仄 《齐天乐》上阕第二句,下阕首句。3 v  h0 d! I& F' {+ J5 J. A/ ]
    (仄)仄(平)平仄平 《一萼红》下阕倒数第二句。
( k- m9 u& b6 R# G4 z: A  (4)罕见拗句:其它都属于罕见拗句。
- T) q' `7 q0 f  7、七字句
" N3 {, V# j$ f5 H) M  七字句是五字句的扩展,所以变化基本相同。4 u2 q* F5 w. w7 `8 A& P' x+ [
  (1)律句
0 u* I/ Q. U: c7 L- D. H% M+ t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 K2 Z2 @1 D. i* [. ?  (2)常见拗句:  O# V1 n0 c9 ~* i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与律诗不同,在词里本句第三字有时是可以用仄的)、(平)平(仄)仄仄平仄。& Y; `. e2 R1 b7 K5 x6 c
  (3)少见拗句:
0 l; `2 W! f8 j3 R0 N    (平)平(仄)仄(平)仄仄 《西河》第三段首句。" R8 Y- G" l& u# r5 \; c
    (仄)仄(平)平仄仄仄
6 d4 N9 e3 K4 i    (仄)仄(平)平平平仄 《贺新郎》有四个七字句可以用这种格式。
9 q/ e8 [. I0 z* ~4 ]  (4)罕见拗句:其它组合的七字句都是罕见拗句!(上三下四的七字句除外)。. D$ v; _: u$ i7 V
  (5)七字句(上三下四)三字豆情况前面已经介绍。后四字同四字句,常用律句,少用常见拗句,其它极罕见(没有见到)。' y* q9 T1 v9 f2 R  o" h- ]6 ~
  8、八字句/ g' b6 N, r+ N6 ?: A
  多用上三下五,即三字豆加五字律句(也可用上一下七)。一般来说,三字豆末字为平,五字律句仄起。三字豆末字为仄,五字律句平起。但是不是绝对的。2 G3 P! L- k# ~2 ]7 l( t% B
    岳飞《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 k# y5 t! @* a5 t! \4 E    毛泽东《沁园春》: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 t; F4 x8 z& ~& o8 Q, o5 D2 a  S  9、九字句% {. j$ S, B/ \" l; @$ Z, |
  常用上二下七、上四下五或上六下三,也可以是三字豆加六字律句(可以换一字豆加两个四字句)。
  i" g% H0 h& q0 ^- C  最常见的格式是:- d5 U' K1 t4 _0 u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0 ^" [6 ?" K8 o
  例如《虞美人》、《相见欢》、《南歌子》等。
' s4 X8 v9 K5 S* }  10、十字句( Z: h/ Q# Y9 K7 s& j4 v" T1 C, _1 ~
  罕见,《摸鱼儿》上下阕各有一个十字句。格式为三字豆加七字律句:
$ i1 N9 f# c5 `! k9 `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S( ~$ V3 |. O
  11、十一字句
2 E( Y& I7 Q/ Y8 A: G( o0 @' M8 v7 C  常用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后五字往往是律句。如《水调歌头》的上下阕各有一个十一字句。如果是上五下六,则为:0 L- M1 a0 B) f* G. S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 G5 [- c, G) M& f6 M  如果是上四下七,则为:, F. ^; x! ]. V; K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y# h. w6 y3 d9 G, F8 I- a

) J& v- n9 U; _  (三)词的拗救 % p: V: M0 K# A2 W# z: }8 b
  词的拗救和律诗有所不同:律诗拗了,往往必须救,而词往往是拗而不救。词中仅有本句自救,即律诗中孤平的自救!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孤平,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应该补偿一个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能算作“出律”的!
3 J9 O9 W7 |3 O4 G6 V  ^词的押韵和对仗
, b, O- g5 R$ D  & k3 q: C+ v- M/ a
  (一)、词的押韵
3 B8 F4 u5 ^6 p  和律诗一样,词也讲究押韵,平声、入声单用,上声去声通用。% r( S' y  v# t) n! z* r! _
  由于有许多词牌,所以词的押韵和律诗有些不同,有的词牌必须用平声韵,有的必须用仄声韵,还有的是平仄韵交替押韵。某词牌规定用平声韵,就不能用仄声韵;规定用仄声韵,就不能用平声韵。除非有另一体。
# J+ X' A/ o# A; Y; R  同时用平声韵和仄声韵的词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仄韵同部,另一种是平仄韵不同部。同部的如《西江月》:
4 K4 h8 A& q! S/ P  J, c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8 ]1 o! B; Q% e( W) Z  例:《西江月》 宋•辛弃疾
1 F! h; E  |& w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O' ~6 Y1 q' s& i, s7 u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j6 ?6 F* c) x6 X, k0 Z: R
  韵脚“蝉、年、片、前、边、见”都是同部的。
" L; ^. b% B1 b* M9 k  不同部的如《菩萨蛮》:
5 E4 _- a3 x, d2 c9 _; Z5 S& \! C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换平)
$ i- p4 Q: K% m# f: P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换仄)
/ `7 `" G) q, S1 \  b8 Q2 ?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换平)
4 j' Q+ h7 G' r3 a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 _: Y3 D$ S$ b( i  P! C  例:《菩萨蛮》唐•李白" C8 K7 T0 ~& x9 O0 E" |; L6 I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9 x& J# T* [, d' G: m7 H# @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 ^2 X/ y  N* k  入声韵独立性很强,有些词牌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忆秦娥》、《念奴娇》、《满江红》等。但是并非不能用上声和去声韵。" p$ d6 K0 N1 W9 X6 d, P9 ~

% j. g9 S+ _. j- [. k) ^  (二)词的对仗( S: q0 C% W1 N& @6 i- V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对仗的,也有自由的。( A" }4 p& W$ y8 j
  固定的对仗,例如《西江月》上下阕的前两句。此类固定的对仗是很少见的。(实际上,西江月这两句也有少数的词人没有用对仗)
4 L- k# k! l' _: r& N- q# v& ^  一般用对仗的(也可不用),例如《沁园春》上阕第二三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句;下阕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句。又如《浣溪沙》下阕头两句。再如《满江红》上阕第五六句,下阕第六七句。
6 P8 s& L* Y% I/ L; }3 q/ R; ]  凡是前后句字数相同的,都有用对仗的可能。但是用不用对仗是完全自由的!
9 m7 z" r* c2 m" h: V, b0 c  词的对仗,有两点与律诗不同。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第二,词的对仗允许同字相对。如:“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k# H2 W. |8 p* X) w- d" k% t
词谱的制定
- z: Y  s/ X, S1 j' L1 i+ k  (一)例作的选择5 D5 W0 S% Y, P1 C& g; [. {
  制定词谱,先要选例作。例作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词谱的准确性。一般应选唐朝、五代、宋朝的作品。宋朝以后,由于元朝统治者重武轻文,词的格律规则部分失传,词人对格律的理解已经和前人不同,有的词人仅仅满足于字数和句数的相同,平仄全然不顾,所以不能使用他们的作品。至于现代的作品,更不能作为例作来校对词谱了(少数合律的还是可以用来举例的,)!
2 Y4 h. i/ C! A) r6 R7 x- v7 [
8 O: u, Z) [- y$ R  (二)古人制定词谱的方法和局限
) X( m# n- F/ \+ |5 u# r: \  古人制定词谱,将古人同词牌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其句读、押韵、平仄以及变通与否,制成词谱,规定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对仗等要求,以及哪些字可平可仄等。格式有不同的,另列一体,选最早或最常见的名家所作一体作正体。% t- }! h8 T- L% z, R( v
  但是这种方法有缺陷:第一,有的词牌例作太少,或者编者见到的作品太少,词谱中就会有许多可平可仄字校对不出来!严重影响词谱的准确性。第二,正体和变体区分不合理,区分过于严格,反而使正体的例作更加缺乏!如《满江红》,戴复古有首作品比正常格式多押一个韵,其它格式根本没有明显区别,就被另立一体。又如《水调歌头》,贺铸又一首作品用了平仄韵同部通押(他喜欢这样做,其它词牌也好如此),也被另立一体!还有什么样的体是正体,有人认为最早的是正体,名家作品是正体。实际上有的作品出现虽早,但是格律没有定型,后人模仿者极少,根本不能做正体!如李煜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韩幄的《生查子》(侍女动妆奁)等。还有的词牌,格律根本没有定型,各家,甚至同一词人的各首作品格式都不一致,根本没有正体可选!
' j( F8 X8 v# W" s6 Q  那么正体和变体如何区分呢?
0 Q6 D$ q- y6 u6 a3 i/ A1 F( j; |# ?$ D, h! s
  (三)正体和变体的区分
2 K  K% g! h" u/ B  P5 X5 i$ ?  1、正体的特点:(1)符合格律规则,以律句为主或基本用律句。(2)使用频率最高和(或)出现最早。: j6 Q4 Z7 M5 ]$ e; v
  2、变体特点:在正体基础上,出现字数、句读、平仄、押韵等变化,但是大部分格式仍然与正体一致的变调称为变体,变化过多,就不再是变体,而是同名异调!  J, |) z& G+ f$ {
  3、成为正体的条件:正体的使用频率最好能占该词牌的50%以上或更高。而且使用频率最好明显高于使用频率最高的变体。出现最早并不是正体的决定条件。, o: I. u! G! {* k
  4、正体和变体如何划分?5 B5 ~# E) i& f" y8 C
  总则:按格律严格程度,小令>中调>长调,正体变体划分的严格程度亦相同。
/ N5 ~: M8 t1 E& U. z  w9 N/ j  (1)字数变化:某句字数的增减都能成为变体,如《卜算子》。不过有人认为是衬字。8 f' T8 q! q5 z5 X7 {2 P) F
  (2)平仄句式的变化:如果某一句的平仄格式变化,如“平平仄仄”变成“仄仄平平”,就可能是变体。变化可以是一种律句变成另一种律句,也可以是律句和拗句的转换。在小令里很严格,在长调里如果不涉及关键句子,且多个句子变化交织,可以不算变体。如《水调歌头》、《念奴娇》、《沁园春》等。( V- M" k; ^6 Q
  (3)押韵变化:平仄韵全篇变动,同时拌有句式平仄变化,肯定是变体!如《满江红》、《忆秦娥》等词牌有平韵、仄韵两体。如果只是1、2句押韵的增减,往往可以不算变体。例如《沁园春》首句可以入韵,但是这是完全自由的,所以不算变体。
1 }5 ~( j$ ^2 c( o6 A  (4)句读变化:明显的句读变化肯定是变体。但是要注意:五字句可以拆成2+3,六字句可以拆成2+4,九字句可以由上三下六变成上六下四。十一字句可以是上四下七或上五下六。等等。一般可以不认为是变体。
4 Z4 H' X7 ]1 F$ R# P: }6 e
% v0 t- a/ W( C. F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14

积分

71

听众

3017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8114
流水在唱 发表于 2014-1-23 22: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含量  支持顶起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62

积分

23

听众

1972

金贝

职业写手

积分
5962

版主论坛总监宣传大使最佳版主

白桦 发表于 2014-3-14 00: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很有内容,看一遍还是消化不了,得多看几遍。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4-5 04:21 , Processed in 0.128020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