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以“花红柳绿”四个字为例,来分析一下歌词的声调和旋律的关系。& N* K2 i. A) `2 M+ D1 ~9 \
8 v) H5 z' n1 p7 `% J" | 1.“花”:阴平,又称为一声或高平调,音调高,不升不降,延声较长。它本身可以是长音,可以是任何音高。例如:
$ } E: X, M/ _ k5 v5 p1 l2 }1 q: t+ W9 d# M9 ?+ C* M8 C
8 `- U( @& P$ Z. V& `1 x
$ p, G" E2 y. s1 R! D
R% h+ s: ]5 w: v& M6 F8 u
: k2 l6 ]' Y2 f0 w
2 k7 p; m' h& c/ q) j( C 阴平音本身级进或波浪式进行,也不会倒字。例如:4 R3 ?' e6 p" s w, }( m0 y
5 D5 s3 I6 C: |7 G9 I+ G3 {% I, M! l7 g; r$ r; t# X6 o& @
' B" I0 g' P% [6 a7 v) U 前拍音进入阴平长音,可以上行、或是同音进行。例如:3 a4 h$ D6 M5 C. u1 P% G$ E, w2 T1 ` u
/ F+ Q G! M b) }: F3 v3 P5 Z9 R* u
' E( `( g' c; Q8 }( V6 V
下行进入阴平音,小跳可以,大跳就会出现倒字。例如:
/ W7 \8 e y6 t7 R4 u
* v* [8 J' z5 _# B b9 s
9 c3 I7 G1 s! p0 o9 c2 w
8 ^! X" q& \2 r$ U5 ]7 c 2.“红”:阳平,又称为二声或上扬调,音调由低而高快速变化,延声短,它本身用上行装饰音和上滑音,能够保证“字正”。例如:% Z! L3 a6 o; ?- S6 d6 D$ k, [
_; G9 B5 e4 F- x, @
5 v+ a& K- |$ l, G: Q
/ f5 B# |4 z$ r, A 阳平音在旋律创作中,特别是作为长音进行时,经常被处理成阴平声调。这时,要注意前后声调旋律的进行。在前后字都“正”的情况下,这种处理是可以的。例如:+ G. N/ L: T5 I W
; g* z1 A# l g$ f& @; R
/ Y& Z% t2 ~8 M
" m& I# z0 I/ a# l$ H “花”与“柳”都没有倒字。“红”字虽然是阴平,并不感到倒字,这在创作上已形成习惯。9 D$ s8 }3 I1 V3 k
& z7 ?0 D; B9 e- m! c- X 3.“柳”:上声,又称为三声或降升调,延声较长,它的声调是先下后上,但在旋律创作中要突出它的上声声调。“柳”字本身可以是上行级进,或者上行小跳,上行装饰音。前面的旋律进入“柳” 字时,必须是下行,如果上行,就会出现倒字。例如:
& J# }: x1 m8 Q1 |# ?" U7 ^! a2 t" l/ j5 [$ h b
4 O+ \1 g3 M) s8 R& \
" d: U( h7 A3 j& z 4.“绿”:去声,又称为四声或降调,音调由高向低快速变化,延声短。它本身的旋律进行可以用下行级进或下行跳进及下滑音,在创作中常常被用作阴平处理。例如:
2 ~1 g! g) a) {; C" E) ~2 B) P3 }, |' Q) N
: X# L6 r5 ]) m6 \/ J+ E; S& Z& A6 `8 U; U
6 ?4 c$ o% m2 o* G( o) g) c 前拍音进入“绿”字时最好是上行,或者是同音进行。如用下行就会出现倒字,例如:
7 ?. X; w# I: D
3 J7 x* @) P2 h" X8 s
" o+ A: w% `* H) i- v + L( e: s& g9 h8 \' c, i( Q
旋律按四声声调将四个字连起来,可以是这样:
6 k l5 j% `7 w, k8 ?5 `3 u1 g$ Z" Q3 ]3 a: t1 c
5 B; W& ^* k+ @. V [' p; U d
: Y) H. h8 m$ l 以上,仅就歌词的声调对旋律创作的影响谈一点浅见。在我国戏曲与说唱音乐中,对“字正”的处理,有着大量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但是,歌曲的旋律不是歌词声调的翻译,为了塑造音乐形象,完全按照歌词的声调来进行旋律创作,有时是行不通的。在特定情况下,为了旋律的委婉、抒情和塑造特定音乐形象,则又必须进行倒字处理。
+ A, v, [, t) ~* Q9 N / ]* Y$ K4 P, A+ Y! V1 ]: @
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丽其格曲)中的片段:
: |! U0 O, S; Z5 s1 P8 A# |7 m9 Z: J3 s( s
+ y) }& v3 ^' ]* h' U
, Q! v+ [) `; X
这个四小节的乐句,前三小节是歌词声调和歌曲旋律的完美结合。第四小节,为了明确调式、保持旋律的完整性,而不完全按照歌词的声调设计旋律,如果一定要依字行腔(如括号中的旋律),那旋律的韵味必荡然无存。4 U* c# Y1 P) c' b. s' \
. p1 P1 _$ r% A) |
总之,儿童歌曲创作不必将四声音韵看作是歌曲写作的一种限制,而应该将其考虑成为我们进行歌曲旋律创作的提示和指引。可以抓住汉语四声的规律,先从歌词的含义和语气的声调入手,依据素材、调式、节奏等手段,来推敲旋律的原形,然后进行一定的塑造加工,使之成为完美表达歌词的音乐主题,这就需要作者在创作实践中灵活运用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