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田儿稗子多,扯了一窝又一窝。又要埋头扯稗子,还要抬头唱山歌。”
端午时节,正是大春田间管理的好时机,在四川省泸县玄滩镇的稻田里,人们一边为水稻除草,一边唱起欢乐的薅秧歌。
薅(hāo)秧,是指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人们在插秧后不久进行的一次除草拔稗子的田间劳作。薅秧子,是为了给秧苗松土和除杂草,一般情况下,一熟水稻会进行两到三次薅秧。薅秧时,手扶着竹竿,或用脚踩,或用手拔。人们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聊闲话,或打情骂俏等,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就成为简单机械劳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薅秧歌”。
薅秧
泸州自古以来就是巴国之地,改革开放前,泸县、纳溪、合江很多乡镇以及川东地区都有唱薅秧歌的习惯。这种特殊的民歌表现手法,一度成为薅秧季节的一道风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薅秧歌渐渐被人淡忘。
2007年,薅秧歌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而泸县玄滩薅秧歌也在2011年列入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泸县玄滩镇,地处泸州市东北部,面积115平方千米,总人口10.6万多,与重庆市荣昌区毗邻,距泸县县城28公里。
玄滩薅秧歌,是玄滩人们在大田薅秧时,面对大自然抒发感情的民歌,它产生和发展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之中。玄滩薅秧歌起于明末、盛于清代、衰于民国末期,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2005年,玄滩镇把每年的端午节确定为玄滩薅秧歌节,组织广大薅秧歌爱好者进行比赛。
家住玄滩镇通山村的张永宽,是泸县玄滩薅秧歌第五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太曾祖一代家业兴旺,耕种的田地多,每年薅秧季节都要请十多个临工帮忙。其太曾祖张世亮为调动长工们的积极性,就对当时在玄滩民间的薅秧歌进行整理,教长工们学唱。在薅秧时,张世亮在田坎上敲锣打鼓领唱,众长工在秧田里和唱,整个场面热闹,田里歌声和笑声不断。长工们边歌边薅秧,干劲倍增,其薅秧速度也加快了。更使张世亮未能预料的是,许多围观的农人主动下田薅秧,加入薅秧队伍,也像长工们一样边薅边唱,张世亮只请他们吃饭,不开工钱。这种劳作方式得到不少农户效仿,这样便使玄滩薅秧歌得到了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劳动民歌,流传至今,并逐步在传承发展中完善提高,形成了川南传统音乐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一种原生态民间艺术。
玄滩镇文化专干高大源,介绍了薅秧歌的音乐特征和歌词特征——
玄滩薅秧歌的音乐,旋律朴素简练,把抒情和叙事融合在一起,歌唱性的声调和朗诵性的声调融为一体。其表现形式为一人领,众人和,也兼有独唱、齐唱和对唱,形式多样,别具一格。其唱腔主要分为高腔、四平腔和喊歌。
高腔,音域宽广,节奏自由,伴有假嗓和颤音演唱,使整个演唱高亢嘹亮,俗称为“吼薅秧歌”。例如《栀子花儿顺墙栽》:“栀子花儿顺墙栽,摘花姑娘顺墙来。朋友们呀,你们听懂没有?大姐摘来头上戴,二姐摘来插胸怀。你听哎,你看哎!头上戴呀,插胸怀呀!人多花少……”高腔的衬词镶嵌在唱词中,使演唱更具艺术特色和感染力,其曲调有罗儿调、花儿调、板调等。四平腔,旋律流畅、悠扬婉转、抒情性强,上下两腔唱完后加入衬句,以丰富唱腔的完整性,如《小小田儿稗子多》。四平腔的主要曲调有四平调、长工调、横一字等。喊歌,有比较固定的引子和尾腔,俗称“数指指”,中间加有念白性模仿声,如咳嗽、哈哈笑、动物叫声,使表演更形象逼真。
薅秧歌的节奏比较自由,接近地方方言讲话的语言节奏;旋律的每一句或者每一段歌曲的结尾部分都可以自由延长。
玄滩薅秧歌的唱词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多是农人们即兴创作,自由抒发,可以无限延长,如《太阳出来》:“太阳出来红又红,烧火老头大不同。头上戴顶鸭舌帽,背上背根吹火筒。太阳当顶又不中,肚皮饿得垮垮松,饿死犁头不要紧,饿死长年要挨凶。”薅秧歌的歌词富有地方色彩,富有变化,大多使用衬词,如“哎”“嘛”“哦”“耶”等,使歌曲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
唱词一般为七字四句,部分有情节的唱词根据需要可延伸。歌词丰富多彩,多采用比兴手法,内容反映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说农时谈生产,抒发情爱等,调侃风趣,积极向上。如:“千担哥,脚脚长,爬岩爬坎去望娘。爬一坡又一梁,走着走着哭一场。”千担哥是一种腿长的昆虫,螳螂,俗名猴三儿,而唱的却是一个娘改嫁后被抛弃的小孩的无尽悲伤。
当然最出彩的是情歌,比如看到女人下河洗衣,就唱:“田头秧子行对行,幺妹下河洗衣裳。天上飞成双燕子,地上变成野鸳鸯。”那女人会回骂:“哭你的爹,唱你的娘,笑你妹妹扯麻糖。天上飞来画眉鸟,田头藏着黄鼠狼。”男人会得寸进尺:“黄鼠狼就黄鼠狼,偷鸡摸狗上花床,上山变成矮打杵,下河变成槌衣棒。”女人接唱:“槌衣棒,两尺长,先打你爹,后打你娘,生个娃崽没教养,打个歪嘴烂牙腔”。这些“数指指”的歌词,调侃风趣,极具特色。
玄滩薅秧歌表演极为简单,演唱者在田间演唱时,手持一根竹制的薅秧竿,出太阳时戴草帽,肩上披一条擦汗用的帕子;下雨天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边劳动边演唱。
玄滩薅秧歌的演唱段子极多,如“大田薅秧排对排”“凉风绕儿天要晴”“小小田儿下陡滩”“打鱼鳅”“五更盼郎”“嫁丫鬟”等。
玄滩薅秧歌源于人们在劳动生产中憧憬生活、抒发感情、表现情态的民歌、山歌,因此具有极强的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即兴性和民众性。都是民间艺人创作,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发展,唱词有传承的,但多为即兴创作的。特别是演唱人员的发声及演唱中使用的假嗓和颤音,为现代声乐发声方式提供了素材,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它的兴衰程度与人们所处的地域环境、社会层面以及生活状况紧密相连,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在大田薅秧劳动中,场面热闹,唱腔悠扬动听,是人民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它是研究当地人们生活情态、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材料,与人民的经济发展、富裕程度、生活状况紧密相关,对研究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高大源还谈到了玄滩薅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2010年开始,玄滩镇在玄滩小学、泸县五中和通山村设立薅秧歌传习基地,将非遗引进校园,如今传承群体1000余人。镇政府从2007年起,每年端午节举办薅秧歌比赛,来自重庆市永川区、荣昌区及玄滩周边多个乡镇的薅秧歌爱好者积极参与,每次薅秧歌节观众有数千人,成为泸州市唯一连续多年举办薅秧歌比赛的乡镇,在川南地区社会影响极为广泛。玄滩薅秧歌,2014年受深圳市委宣传部邀请到深圳参加“乡土曲艺”表演,2019年参加成都国际非遗节泸州分会场展演,2024年在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参加“大地欢歌·乡约四季”全国“四季村晚”春季示范展示活动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