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 增 鸾 简 历 何增鸾,1937年7月7日生, 笔名:山夫、丘夫。学者、诗人,四川省盐亭县盛水村人。四川大学历史系肄业,早年做过工业和商业工作。历任盐亭县志办公室编辑、主编,盐亭县政协常委、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正局级),绵阳市作家协会顾问,盐亭县作家协会主席,《云溪文学》主编。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歌《山夫诗集》、诗歌散文论文《山夫诗文集》、诗歌随笔《野花集》、诗歌散文论文《云溪山夫集》(六卷)、古籍整理《韬晦录校点》,合著有《文同诗选注》《文同研究》《文同画竹》;主编(总纂)有《盐亭县志》《盐亭县肿瘤防治志》;另有编著《文同酒诗集》《盐亭散文选》《盐亭新诗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乡大辞典·盐亭县乡》等12种;凡22种500多万字出版行世。著作被全世界150多家大图书馆、博物馆收藏;诗文被多种史籍、辞典、论著、选本、报刊评论、引应用、转载、教学作文参考;组诗《零存集》12首1998年获中国屈原杯优秀文学作品二等奖;《盐亭县志》1992年获四川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1993年获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盐亭县肿瘤防治志》1988年获四川省地方志优秀成果三等奖;《文同诗选注》1986年获绵阳市人民政府第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二】七绝·《云溪山夫集》珍藏本问世
心无垒块神归位, 腹有诗书气自华。 了却生前身后事, 它年访古或吾家。 2021年8月30日 【三】 山夫村里的高楼 ——为《云溪山夫集》出版而叙 一
2014年11月,我在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上,提出“四川的两条文化线”的概念,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同。此所谓“两条文化线”,即以成都为起点,往南有李密、东坡、沫若等成为一条文化线。而往北前行,止于遂宁,则有升庵、调元、李白、文同、子昂、船山等文化名人都在这条文化线上,交相辉映,百代清芬,万古流芳。这是四川人的骄傲。 文同,则与盐亭有桑梓深情,正所谓云溪侧畔一竿竹,赢得人间万古名。盐亭,文同,胸有成竹,构成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引来古今文人说不尽的话题,写不完的文章。 盐亭,有人认为它小,是蕞尔小县,是弹丸,容膝之地。我却不敢因其“小”而小觑之。因为古人有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诚千古良训。如若“山大无材”,则难免“白大”之讥。回到文同故里盐亭,作为“文化线”上的一个点,其可圈可点之处甚多。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此其概说。稍加罗列,唐宋而下,则有李义府、赵蕤、文同、袁诗荛、经学大师蒙文通、女诗人王尔碑,等等。代不乏人,群星璀璨,光芒永存。世人又岂敢以小视之? 说到今天的盐亭,就不能不说到何增鸾先生。我与先生交往有年,两心相契,多在诗文学问之间。他给我的印象是,先生以其待人之道和诗文学问筑就了一座精神的高楼,挺拔于蜀中、于盐亭、于山夫邨里,成为“文化线”上又一道令世人瞩目的新景点。
二 作为文同研究专家的何先生。我想要说的是:早在上个世纪的1985年,我就购读到由何先生、刘泰熖二位合作选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文同诗选》。那个时候,我与何先生还未曾相识。这本《文同诗选》,就成了我与何先生“神交”的物证。也成了引领我走进文同艺术世界的“入门书”。几十年来,不时翻阅就时有新的感动。除了文同的诗作,我今天特别关注的就还有两点:其一,文同13岁时,与他父亲的一番有趣的对话:(父)“汝宜勉之”/(子)“谨奉教”。事后的结果证明,这是一段成功的“励志教育”佳话;其二,置于卷首的那篇《前言》,就是以今天的学术眼光作判断,我认为仍够得上一篇上乘的《文同论》。 继《文同诗选》之后,于1998年,又与李清锐君合作,推出了《文同研究》,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则展示了何先生积20余年文同研究之功力而成一文献资料长编,视野开阔,资料丰富翔实。这让我很自然地联想到清康乾年间的那位王白田。王氏经20余年,四易其稿而终成《朱子年谱》。按梁启超的评说,王氏“终身仅著此一书”已足令其“不朽”。因为,《朱子年谱》是研究朱熹其人其学的“唯一的好书”。我们要知道朱熹是怎样一个人,“非读这部书不可,而且读这部书也足够了。”文同之与《文同研究》,则庶几近之。 《文同研究》之外,就不能不提到《文同画竹》。这是一本“普及版”的文同研究成果,1982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出之以文学创作,配之以连环图画。最适于青少年,特别是少年儿童阅读。为孩子们讲好文同故事,增强对先贤的崇敬意识,自然功不可没。 作为方志学专家的何先生,这有《盐亭县志》作证。堪称皇皇巨著的《盐亭县志》,于1991年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获省级方志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中央电视台播放两次)。继经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并收藏后,又被日本国会图书馆等收藏。这是何先生作为主编从事修志达10年之久的最好回报。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此即生动一例。 我们中华民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记忆力惊人。这种记忆大致由三大记忆系统构成并用文字加以记录:1、国家记忆。如“廿四史”;2、地方记忆。如省志、府志、县志;3、家族记忆。如家谱、族谱。
这种记忆的直接成果之一,就是典籍文献浩繁,堪称世界之最。这并非妄自尊大。仅以举世闻名的文津阁本《四库全书》为例:共6144函/36275册/2290916页/总字数约8亿左右。如此宏大的规模,就不知有多少人有勇气去通览一遍? 作为“一方之史”的县志,系方志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历来为世人所重视,甚至将修县志视为“著述大业”而不懈追求。因其从事者众,又成果丰硕,遂成一专门学问,曰“方志学”。“方志学”之名,实始于章学诚(1738—1801),其所著《文史通义》,精深博大,成“方志学”的理论名著,于史学理论贡献尤大,为后世修志者所遵循。修志者,如不知有章学诚,未能一读《文史通义》,将是莫大的悲哀。而名人大家参与修志的记载,自会让我们生出不少感慨。顾炎武其人,我们大多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与他联系起来。其实,顾氏就参与过《邹平县志》修纂。他如戴震参修《汾阳县志》、王闿运主撰《湘潭县志》、缪荃孙修《昌平县志》、章学诚独撰《永清县志》等等。 我将何先生主编的《盐亭县志》,置于如上所述的大背景下来加以述说,其寓意是不言自明的。我现在的隐忧是,以今天的发展趋势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会有更多的优秀甚至杰出的科技类人才出现。但我们将不易发现能胜任方志修撰的专门人才,更不用说名人大家之类。历史将证明,我的这点隐忧不是多余的。 作为学者诗人的何先生。首先说学者。在我的观念里,学者身上应有五样东西:热爱;勤奋;学识;成果;声望。在何先生身上是兼具这五样东西的。如要例证,可以信手拈来。如对文同诗的选注;如对100万字的《盐亭县志》《盐亭县肿瘤防治志》的编纂。这些工作,如果没有那份热爱与勤奋,是难以想象的。如无学识的积累,没有选家的眼光,就难有学术的高度与影响力;就不会赢得“篇目结构科学合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字精炼,较好地突出了地方特色;有较好的‘资治、教化、存史’价值”的评价。这个评价文字引自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对《盐亭县志》的《颁奖词》(1993年9月6日)。而于文同诗的选注,在我看来,更具有“广征博引,纠谬补遗”的鲜明特点。有的人总以为“选诗”、“作注”一类智力活是易为之事,往往轻看三分。这不是无知,就是偏见。因为,这种人始终不会明白:《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选本,为什么会广受欢迎,历久不衰;也始终不会明白:“在所有的学问里,下注是最大的学问”的道理;自然也更不会明白:刘孝标注《世说新语》、裴松之注《三国志》、郦道元注《水经》,以及钱钟书的《宋诗选注》,何以能享古今“四大名注”之誉。 其次,说诗人。于诗,我们的古贤早有简而直的表述:或云“诗言志”;或云“诗者,志也”;或云“诗者,持也”。璠至近年,亦稍有领悟,曰:“诗者,情之精也。诗文本是锥心物,无病呻吟枉自多。”今试读何先生所作诗,自然感悟良多。先生因系学者而兼诗人。故其所作,尚多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互为用;笔端富含缘情体物之思;虽常有“我在”(古人云:“诗中须我在”),而不自矜其才。一派冲淡渊默的静穆气象。这是令我印象深刻之处。也是当代很多“夹生诗人”难以企及之处。在著名女诗人王尔碑前辈那里是这样说的:“(何先生)常于百忙之余,静观天地万物如隐者,或独对一山一石如知己”,“他的诗给喧哗世界带来安静、和谐、美感和无尽的遐想。”(《读〈山夫诗选〉》)如是高见,非知者智者不能道。足当经典“导言”。 作为诗人,何先生的诗歌创作是勤奋的。2004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山夫诗文集》;2010年,由中华诗词出版社出版的《野花集》;以及由香港明星出版公司出版的《山夫诗集》;其后,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云溪山夫集》:随后,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韬晦录校点》。有兴趣的读者,自可从中领略诗人所营造的别样的诗文天地、情感世界。而其中,诗人那种拂去社会生活的表象,而作深层次发掘的功夫;那种不笃旧以自封,不骛新而忘本的融化能力;以至于流布于字里行间的真知灼见,尤其令人佩服。“夫婿打工到广东/昼忙农活夜床空/晨望日出山上顶/晚盼月挂岭头松”(《望夫》)。这首诗,细品之,有好多言外之意在心头。就这短短四句二十八字,非明就是一现代版的《呼归图》。图的背后,是一农村留守妇女的辛酸与无奈! 这里,还要特别一提的,是先生创作的一系列“微型诗”,很能吸引人的眼球。其中部分作品已引起诗歌研究家的关注并入选《中国现代诗体论》(吕进主编,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以我的浅见,这种“微型诗”,很有元曲小令的胎记。是一种小巧精致,韵味十足的“袖珍诗品”。试看诗人笔下的《农家》:“丈夫背回来一季秋/妻子在锅里炒笑声”。《池边》:“涟漪一圈一圈的思索/被鱼一口一口地吃了”。该有多少意蕴留给读者去发掘。根据我的经验,读何先生的诗,需要讲究环境的设置和心态的调整:剪烛西窗,平心静气,方能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仿佛“细数落花闲情在”,尤似“缓寻芳草幽趣多”。 在诗歌王国里,何先生怀抱“千首诗轻万户侯”的豪情,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仿佛“细数落花闲情在”,尤似“缓寻芳草幽趣多”。 在诗歌王国里,何先生怀抱“千首诗轻万户侯”的豪情,是一位真正的高人韵士。 作为盐亭文坛“盟主”的何先生。多年来,我一直保持有关注盐亭文坛艺事的浓厚兴趣。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出于我对文同这位先贤的真诚的崇敬;二是出于我个人对文学的素所钟爱。因为我始终认为,唯有文学是与社会、人心最为亲近,最能营造精神感动的皇冠艺术;三是我与盐亭文艺界的一些创作者有着多年的同行、师生关系。情之所系,声气相通。 今天的盐亭,我私心以为,至少有三大看点。 看点之一,文同遗风今犹在。这不仅存在于文学艺术领域,在其他社会生活方面也同样存在。当你走进面貌日新的盐亭县城,就会强烈地感受到文同影子的无处不在:文同路、文同中学、文同宾馆、文同饭店……,可谓不一而足。我目睹这些,真的很感动。因为,这是盐亭人对乡贤的敬畏与尊崇。这种崇敬先贤,并努力传承先贤人格与智慧的举动,足见此地民风淳厚,表现出很高的文明素养。前人所谓“困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所谓“一方风气一方人”,我于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看点之二,引领作用,功不可没。何先生乃文坛老将,虽已年届高龄,雄风犹在,笔耕不辍,成果丰硕,影响不仅及于巴蜀、台湾,远及日本诸国。以其长者之风,主持盐亭一方的文坛艺事,乃深孚众望的文坛“盟主”。在他的影响、带动之下,活跃着一批风头正盛的文艺创作人才,且精彩纷呈。 看点之三,笔耕不已,铸成大家。何先生的《文同诗选》《文同研究》《盐亭县志》《云溪山夫集》等著作被世界多个国家图书馆博物馆收藏;诗文被中外百多家刊物转载、引用,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铸定其大家的地位。我有这样的期待:多干年后,如有人写地域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何先生当有一席之地,我相信自己的这个评价。
三
“西北有高楼”,“山外青山楼外楼”乃前人名句。山夫村里的那座高楼,位于盐亭县城凤池后街,则是何先生的精神标志。它坚实地挺立在读者的心中。对此,我常生向往之心。 何兄增鸾先生又即将在山夫村的高楼里,向世人推出他的大作力作新作《云溪山夫集》的再版增订精装本,喜欢他的读者都满怀期待,我更没有理由不为之激动感动,并遥申贺忱: 人间富贵从头计,新辞丽句一世珍。 渝州 张一璠 拜撰 2015年11月18日(岁次乙未十月初七) 本文作者简介:张一璠(1942—),字抱实。国学大师吴宓、著名书法家徐无闻入室弟子;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系严(家炎)门“六学士”之一。
【四】 编后记
前年五月初,受命将何先生《云溪山夫集》手稿打字校对成电子文本,历两年方成。 首先,从三卷散文中调《“文同中心”盛世功 “胸有成竹”历代传》《关于解决成立文同研究会、重建文湖州祠经费的报告》《宋文湖州牌坊序》《文同墨君堂序》4篇置四卷论文同内合为18篇。 其次,从三卷散文中调《真常道观简述》《何氏宗谱序》《蜀中漫画家谢趣生》《何卿传》4篇置五卷论方志内合为15篇。 再有,再版增订精装本增加了文论《山夫村里的高楼》《宋文湖州牌坊序》《文同墨君堂序》《中国现代诗体论·两行体微型诗(节选)》《在何增鸾先生身边知道的琐事》《第三届全国“书香之家”获得者何增鸾》《在主持赵良田先生诗集<欢乐与忧伤>研讨会上的总结呈辞》《在主持陈龙先生散文集<盐亭闲话>研讨会上的总结呈辞》《真常道观简述》《蜀中漫画家谢趣生》《何增鸾著作被引应用名录要览》《张默致何增鸾的信》《(中山荣造诗家致何增鸾的信》《文然主编致何增鸾的信》 《致山夫诗人》《贺何增鸾先生八十初度》《盐亭文同故里行高山留别赠增鸾学长》《编后记》18篇。 最后,《云溪山夫集》再版增订精装本较初版书有如下特点:一为何先生自捡诗文最多的全集;二为何先生严选诗文的精品集;三为何先生晚年考订增改100余处的谨慎治学本;四为何先生首创版本学上的倒编年体本。 后学 张 禾 2020年6月16日于盐亭县城桂花街居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