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简介 刘东,盐亭县冯河乡人,1953年7月15日生,2020年5月5日(农历)病殁,享年67岁。盐亭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世界汉语文学出版社《世界汉语文学》杂志总编辑,国家二级作家。出版著作:诗歌《生命历程》、散文《月竹情》、诗文《夕阳下之悟》、理论专著《中小学生个性化创新写作全程指导》及《微型教案的艺术魅力》;教育论著《教育情缘》;文学论著《文学评论集》7种;另有编著《世界汉语文学》期刊、《世界汉语文学经典微诗一百家》《世界汉语文学经典诗词曲赋》等数十种。 ·刘东遗作 诗雅行世志幽鉴人 ——为《云溪山夫集》后序 刘东 何增鸾先生现任盐亭县作家协会主席,在继承与弘扬盐亭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一生著述颇丰,质量上乘,经典呈现,堪称翘楚。有诗歌《山夫诗集》、诗歌散文论文《山夫诗文集》、诗歌随笔《野花集》、诗歌散文论文《云溪山夫集》、古籍整理《韬晦录校点》;合著《文同研究》《文同诗选》《文同画竹》;主编(总纂)《盐亭县志》《盐亭县肿瘤防治志》等10种。另外编著有《文同酒诗集》12种, 凡22种,达500多万字出版问世。 我因文学为媒与他邂逅20世纪80年代初叶,与之文学神往、交结,成为亦师亦友关系,算下来已近40年的交情了。那时候的盐亭,像我这样爱好舞文弄墨的后生,很多都是在他的指引、扶持与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可以这么说,没有何增鸾先生对我的文学关照,就没有我现7本书的著述与文学创作成果。今年适逢先生80华诞,拟将终生所著诗文合成《云溪山夫集》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嘱我和张禾先生为编辑,且以倒编年体编辑各类诗文,充分说明先生对我们的信任与青睐,谨遵师命,尽力尽心尽情尽职尽责而为之。 《云溪山夫集》取名于诗圣杜甫“云溪花淡淡”之美意,依照唐代散文家韩愈《昌黎先生集》之典范,敬请张一璠教授议定的。“云溪”亦乃先生生活、学习、写作、工作几十年之地。“山夫”即先生笔名,山里的平民之意。盐亭多山地,人们以山为家,经营山地,将山水视为衣食父母,靠山吃山,依水食水,也从山水里悟出诗文,曰乡土气息诗文,表达先生对乡土的眷恋与酷爱;“山夫”亦为先生的寓所名“山夫 邨”,位于负戴东麓凤池后街。一条约莫10米长的水泥斜坡小径,一道水泥门楹,门外书“山夫邨”,从右至左楹联为“居负戴山麓借高山练步;住昙云南侧学工部做文”,道出了他的文心所在。一排坐落于雄峻挺秀的负戴山山麓的两层青砖素雅灰瓦房,仰望房顶后面是郁郁葱葱,翠色欲滴的国家级高山森林公园,多好的一个洞天去处,天然氧吧,其乐无穷啊!进到何先生的二楼居室里,不大的房间,陈设井然,前后墙上挂满了丹青墨宝,室内摆放着七柜书,里面整整齐齐地放满了大大小小三千册书籍,前面靠窗摆放着一张书桌,后面放着一张木质沙发,沙发与书桌之间摆着一张茶几,书桌与茶几上堆放着很多书。雅室居雅士写雅诗雅文,让人感觉书香气息浓郁,高雅不凡。 “集”,可谓先生诗文精选全集,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先生的诗文华章。 在编辑诗文过程中,我发现,老师让我用倒编年体编辑他的诗文。“新歌”“古韵”以诗歌创作下的时间为序,“民风七首”“日本汉诗”自成时间体系置“古韵”后;“对句”放“古韵”最后;“散文”“论文同”“论方志”以原载书刊报时间为序;“附录”未编年,分类编排,是非常有道理的。编排过程中,我至少发现了三个秘密:一是把近期的作品编在最前面,展示了作家最成熟时期的作品,也是经典作品,就像一个“倒金字塔”,有递减效应,有利于读者先读到精品,有点像站在山巅看风景的感觉,然后从山顶一路观景一路走下来;二是老年时期的作品底蕴深厚高峻,中年时期的作品情意博大域广,青年时期的作品真切朴实稚嫩;三是倒编年体诗文集,是何增鸾先生的首创,在中国诗文版本学史上,乃至世界诗文版本学史上独树一帜,开创先河,先生成为了中国与世界倒编年体诗文集的鼻祖。 诗歌是先生文学创作中成就最高的文学样式。最近我主编了一本《世界汉语文学经典微诗一百家》,其中选了先生四首诗作,在国家新闻出版局审稿时,人家提出了“何增鸾等诗人属于名家,慎重选编,以免引起版权纠纷”的建议。他的这四首诗是: “《池边》:涟漪一圈一圈的思索/被鱼一口一口地吃了//《静观》:我坐在春光里/风在绿叶上检点往事//《拱桥》:岁月的累累脚痕/压不塌躬身骨架/流水来往都是歌//《农家》:丈 夫背回来一季秋/妻子在锅里炒笑声”。 《池边》中“涟漪”与“思索”这两个意象,以拟人手法, 赋予人的高级思维过程,大胆的想象力破石惊天。“被鱼一口一 口地吃了”,表面看平淡无奇,细细思量,令人遐想,这“鱼” 也会变得智商了得,因为“鱼”是极尽“思索”的“鱼”,难怪人吃了鱼会变得聪明智慧起来,假设这人是诗人,那他的诗就会超出平凡诗人了。 《静观》中“春光”中的“风”那一定是春风,“检点往事”,给读者多元的想象空间,检点绿叶绿树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以及适应地理、天气与人文等各种环境的变化,还有“我” 也是被检点的对象,表现出诗人的严以律己,谨慎从事。 《拱桥》中“累累脚痕”表达出桥的任劳任怨、甘愿奉献的精神;“压不塌……骨架”表现出桥的坚毅顽强意志;“流水……是歌”,多么乐观豁达的桥啊!这可能也是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是想到被他关照爱护、指点迷津而迅速成长起来的文青们,他多么像一座桥呀,让我们从他人梯般的身上走过,渐入文学佳境,走向文学的殿堂。 《农家》中“丈夫背回秋”,是收获的秋天,是硕果累累的秋天,是粮食堆满仓的秋天,是一个欣喜的年成;“妻子炒笑 声”,透露出妻子因收成好而愉快地做着美味佳肴,供全家享用。“笑声”这个意境太高妙了,妻子与全家人的欢乐,都从油锅烧红后放上食材发出类似笑声的炒菜声,通感出来的意境形象逼真。 先生的每一首诗都有点睛式的诗眼,更有值得口授相传,流行于世的名言警句似的佳句妙语,上面几首即是典例。 先生的古韵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也是意境高峻,章法讲究,炼字炼词,入木三分,耐人寻味。如,七绝《赞文同草书》:“方寸砚池深似海,毫端忘却作州侯。草丛冷眼观蛇斗,走笔行云胜龙游。”以诗人的睿眼、情志、冷峻、深邃,把与可先生草书艺术的真谛呈现于纸上。“深似海”说出了砚端艺术的高深莫测, 得来神笔非易事,但他却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忘却州侯” 说明与可先生不看重自己名利地位,只把书法艺术追求当成人生的第一需求;“草丛”与“观蛇斗”“行云”与“龙游”,描摹草书艺术的龙蛇走笔,线条恣肆,随心所欲,流畅行云,亦暗示当时社会与官场的纷杂缭乱。又如,五古《家居》:“盛水沟里人,龙头山下家。涧水门前绕,山岭屋后斜。翠鸟鸣果树,黄蜂噪繁花。把酒论诗文,此时兴更赊。”首联、颔联与颈联均为工稳的对仗句,前三联描景,尾联抒情,落到文人骚客的意趣上来,正因为有前之景物铺陈,才酝酿出“把酒论诗文”与“兴更赊”的意境。 先生撰写的楹联也令人仰慕。如,“蚕龙吐丝心向人间冷暖;嫘祖缫茧手把世态炎凉”,说华夏祖母嫘祖发明栽桑养蚕缫丝,文明温暖人间生灵的典故。又如,“居负戴东麓借高山练 步;住昙云南侧学工部做文”,说自己居寓地理位置,在国家森林公园高山公园锻炼身体之事,最要紧的是说自己效法杜工部吟诗作赋之雅事,实是“雅联共餐”啊! 刘大光说:“何增鸾的小诗不小,有境界,有名句”。绵阳师院教授评价小诗《风》:“给云裁衣/给山梳妆/给花打粉/就是没有自己的形象”。可以这样说,在这里,“风”的意象美极了,也“高远”极了。因为作者的生命精神与外部世界完成了“优美的契合”。我们甚至可以由此想及老子所说的那些话:“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的发展而不自恃其功,功业成就而不自居)。这虽然是一首语言也十分朴素的小诗,但它仍然是一般的纯理性思维所不能提供的,这就是艺术感觉。(谢宗年著《评论文集》,团结出版社2018年10月出版。) 先生曾在1956年读初中时在报上发表一首小诗,得三角钱的稿费轰动全校,后立下誓言:“语不出世死不休”,老年终以如愿得偿。10多首小诗得到著名女诗人王尔碑的点评认可;古体诗《邓家坪劳动纪实5首》等诗作,被选入《中国作家名篇欣赏》(上卷)、《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与大诗人艾青、冰心、臧克家、北岛、顾城等排篇流芳;《池边》被著名诗歌评论家吕进选入他主编的《中国现代诗体论》,这标志着先生的作品进入了中国现代诗歌史。《农家》《春雨》等10多首小诗被选入《感动中国的名诗选萃》和台湾《小诗·随身帖》,并出版发行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 在先生的诗歌集里类似如上之作品,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这是为什么他的诗集被许多大型图书馆、文学馆、博物馆收藏的缘故,也是为什么他的作品经典诗句被众多评论家引用的缘故,也是为什么国家新闻出版局把他列为诗歌名家的缘故,更是我撰写后序用“诗雅行世”作为题目的缘故。 撰写研究论文,先生亦然轻车熟路,也很内行。他所著的《文同研究》这本书的《〈文同研究〉前言》,洋洋洒洒近万字,从文同生活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环境、艺术环境、 学习环境等多角度去梳理研究,高屋建瓴,见解独到。如文同的诗篇反映了宋朝中叶社会矛盾尖锐对立,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对劳动妇女的苦难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官府酷吏的残暴给予了无情地揭露;对王安石新法的施行,文同有自己的独立看法,但内心也很矛盾纠结;文同诗篇中的咏竹诗居多,大多表现诗人的志趣与情操,以竹为师为友,故东坡评价文同“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同的诗歌艺术以描写景物见长,以图画入诗,尤其区别了王维的“诗中有画”。在近6000字的《文同与他的诗画艺术》一文中,先生概括为文同31岁中进士前的苦读,尤其是择其山洞读书的幽静环境;文同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杰出的地位, 擅画花鸟、山水、人物,尤其是墨竹;文同的诗不亚于他的画,诗先名于画,后画更有名于世,难怪苏轼赞他“胸有成竹”;文同的诗虽然不足豪放,壮观,却“平中见幽,清中溢香,观之有形,听之有音”,尤以景入诗,以诗入画;文同是画竹丹青能手,尤喜咏竹诗,从春笋到冬竹,从种竹到画竹,从竹器到与竹有关的 事物,无不涉猎咏颂,其思想性极为深邃。先生如此立说,可见一斑,见微知著。 先生退休前,在盐亭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任主任一职,专事统领《盐亭县志》总纂工作。把握志书编纂的学问,以专业的水准,以丰厚的学识,以汉语言文字的深厚功底,带领编纂一干人马,历时10年,纂成100万字的《盐亭县志》出版,获四川省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国家科研成果二等奖。这又是一大贡献,盐亭县人民政府给予记功一次。 先生在做学问方面也非常严谨认真,绝不虚浮夸大,牵强附会。21世纪70年代,关于文同的出生属地,纷争不断,一说文同梓潼县人,一说文同是梓州人,一说文同是潼川府人,一说文同是永泰县(现盐亭县永泰乡)人,一时间莫衷一是,不置可否。先生的一篇考证文章《文同是四川盐亭人》,有理有据地证明了文同就是盐亭人,文章在《四川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发表后,1980年上海新出版的《辞海》就将“文同”辞条改为“盐亭东人”了。从此,所有的辞书均将文同的出生属地改为“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从此关于文同属地的纷争,尘埃落定。这也为盐亭文化名人文同的属地属于盐亭立下了汗马功劳。 先生在研究文同及学术上的创新,很快引起中外学术界的关注。特别是《文同研究》《文同诗选》《盐亭县志》《云溪山夫集》,更被中外学术界看好。全国一些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都作了报道和评介。相关作品,被中国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等100多个国家图书馆、博物馆收藏。 特别是2016年4月23-24日,由陕西省汉中市档案局、陕西理工学院主办,汉中市档案学会、汉中市陆游学会、洋县档案学会以及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及旅游学院共同承办的“文同与汉中”学术讨论会在陕西省汉中市举行。来自复旦大学、辽宁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上海博物馆、台湾东吴大学、日本爱知大学等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陕西、山东、四川、甘肃等地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这是传承历史文化的一次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文同研究国际学术盛会,会议收到相关论文80余篇。2017年7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孙启祥、傅兴林主编的《文同与汉中》一书,选收研讨会论文51篇,何增鸾《文同概论》一文被置卷首。该书前言作者兰州大学庆振轩教授,在《文同与汉中》一书的序文中四处叙及何增鸾研究文同的事例。其中一处写得详细:“何增鸾的文同研究自1978年开始,在此后的20余年的研究过程中,从中外的书籍报刊、地方史志、文物古迹中蒐集历代人研究文同的珍贵文献资料、图片、实物300余件,《丹渊集》版本5种,编入《文同研究》的有211件。据其统计,四朝两代研究文同的学者,有赞诗、颂文的估计不下300人,率先发表感概的是文彦博、司马光、赵挕⒎墩颉⑼醢彩?黄浯问侨?崭缸印:卧鲳较群蠓⒈碛泄匚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