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83|回复: 0

[杂文|随笔] 一代循吏文翁(文同先祖)

[复制链接]

2万

积分

49

听众

1万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高级

积分
29404
赵良田 发表于 2019-10-16 08: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四川成都市区文庙前街与文翁路交会处坐落着一所名为“石室中学”的学校,大门匾额还题有“文翁石室”四个大字。这里被普遍认为是汉代文翁石室旧址所在地。自汉代以来,石室便成为蜀学的中心,出现了“人人入蜀谒文翁”的景象。
    文翁(公元前187年—前110年),名党,字仲翁,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人。自幼刻苦好学,精通《春秋》,以郡县官吏的身份察举为官。在汉景帝末年,出任蜀郡太守。彼时的蜀地,“辟陋有蛮夷风”。
    为改变当地文化落后的状况,文翁决定从兴办教育入手。他先从郡县中挑选出张叔等十余位才识开敏的年轻小吏,亲自教导,训诫勉励。然后,将他们送至都城深造,学习儒家经典和律令条文。几年后,张叔等人学成归来,文翁即给他们委任授官,或在郡县中担任重要职务,或做官学之教师。尔后,又继续通过察举等方式将他们荐举给中央,有的还做到了郡守或刺史等一方大员。
   此外,文翁还在蜀郡普遍设学。虽然财政经费有限,但文翁仍不遗余力推动教育经费落实,“减省少府用度”,以保证办学。其中,“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这便是“文翁石室”。为了使这些学生安心学习,文翁免除了他们的徭役赋税,并根据这些学生的学业状况,学成后派到郡县及基层任职,“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
   在平常的教育中,文翁主张学生要熟悉社风民情,不能一头扎进故纸堆,对世事不管不问。因此,文翁让学生们在学校学习时,就到郡县府衙中协助处理政务、传达政令、起草公文。每次了解民情,文翁会让这些学生一起随行。这不仅使学生有了接触实际、不断观摩、增长见识的机会,还扩大了办学的社会影响。没过多久,蜀地居民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子弟送入学校。一些富家豪族,更是“出钱以求之”。
    文翁在办学过程中建立起了能够有效解决办学经费、师资培养、学生就业等关键性问题的制度,使得郡学得以发展持续。一方面,通过文翁的办学实践,当地的学习之风大兴,读书求学的人越来越多,为蜀地培养出了大量人才,有效地促进了蜀地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传入蜀地,儒家思想在蜀地广泛传播,缩小了当地与中原地区的文化差异,提高了整体文化水平,原来文化落后的面貌大为改观。
     对此,《汉书》记载道:“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更为重要的是,受文翁启发,蜀地周边郡县也纷纷开办起了学校。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百姓经过学校教育,逐渐吸收、融合了中原文化、风俗习惯,这对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文翁在蜀地崇文兴教的举措,引起了中央对地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汉武帝下诏全国,要求推广文翁的做法,“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因此,也可以说,我国最早由地方官府兴办教育,就是从文翁开始的。
   文翁的事迹,史书有载。《汉书》将其录于《循吏传》中。所谓“循吏”,即奉职守法、循理为治者也。班固在《汉书·循吏传》中,将文翁列于整个西汉“循吏”的首位,并评论道:“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 可以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由于对蜀地的杰出贡献,文翁长期受到百姓的怀念和称颂。文翁病逝后,蜀中吏民为他修建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皆以为“文翁之化也”。在众多缅怀文翁的诗文中,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巴江成字蜀风清,儒雅彬彬太守声。郡县初开谁立学,吏民争睹也知荣。汉京就业先张叔,石室尊师有长卿。扶翼人才比齐鲁,祠堂试访锦官城。”由此可见文翁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来源:《旗帜》2019年第9期;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23 11:59 , Processed in 0.114410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