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歌知识---如何练好颤音
4 S* y- u- a* C @& {- [. O+ M! }+ X+ V( S
第一节:如何掌握颤音* q2 u! r0 Q' f" C* ]% F T, Y7 O
7 E' ?. U1 P* P$ d颤音(Vibrato)是指歌声呈波浪式的活动,又称为音波。当气息通过声带发出声音,歌唱者有意识地将之震动,便会形成颤音。发出颤音时,喉部肌肉会剧烈跳动,尤其男性的喉结较凸显,更易令人察觉。 # b( R( d3 _1 R/ S- T
/ x8 D* r/ z+ X1 E. U0 j4 N: [; Z学习颤音其实并不困难,只要喉咙肌肉松弛,便能有效作出自然的震动。我们可以以相差半度的两个音阶,用 [a]声进行练习。例如C大调中E和F(即m和f)刚好相差半音,尝试不断[a]出mfmfmfmf……,且越唱越快,便能产生以m为中心的颤音。
5 G. e5 w1 K/ C! [5 r0 n第二节:颤音带来的效果
* [ k; o! h% j$ i# }0 U颤音易于掌握而效果又显注,特别是处理延长音方面,纯粹的拉长,会使声音又直又呆板,用颤音则可令声音松弛、活泼生动,令乐曲的色彩更丰富,音色更圆润悦耳;若能配合其它腔体的共鸣哂茫 阅墚a生余音袅袅,绕梁三日的动人歌声。 # x$ W4 N% B( ^- U" \* N, D
3 y2 X! p" Y! O) Y对于歌唱者而言,颤音大大增添了乐曲的层次感,令较平凡的乐句亦不置显得僵硬,是相当实用的歌唱技巧。不过有数点是必须注意的:
% |& h2 E5 f4 f9 L1. 喉部震动不是口 / 唇的震动。初学时可用手指轻触唇部,避免错误的摇动。
! D/ m2 Y& s( _# I+ C# \4 V$ A2 F2. 千万别把似是而非的 “ 喉咙抖动 ” 当作颤音。抖动是束紧喉咙发声,用压力强迫咽喉肌肉抖震,这对声带的伤害很大,故练习时应以轻松自然为大原则,否则将错误习以为常就不易纠正了。
6 O: S+ ~$ l1 v; H7 @3. 声乐家会进一步讲究颤音的振频与振幅等方面,但不用拘泥于小处,只要 “ 唱者自然,听者舒服 ” 便可以了。一般而言,独唱者不妨多用颤音,强化 9 T) R7 J" P0 b' C- r
声音质感;合唱时则要彼此相互配合,不应振颤过频、过大,以免听众感到 烦厌。
/ u# v& B( J: [: D8 `
( j& ^) X4 o& K1 t2 q3 {6 T+ ?
3 `# k! J0 x# R# T3 ]颤音( Vibrato)是把音符的音高迅速地向上下交替改变,近似水波起伏的感觉,它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又似小提琴、二胡等弦乐器演奏时的揉弦,可以起到美化歌声的作用。意大利声乐学派更有这样的说法:歌唱中是否有颤音是检验美声唱法的试金石。
) V8 [+ o0 H% P
3 s# o& p0 F" W% t( D( F( |& Y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尽快的获得歌唱中的颤音呢?
' J3 [" {% m0 C# x
) [% B' I- n0 e其一,强调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功到自然成”9 F" ~+ _) m# i t5 y$ o
1 i- l0 ~- T1 @
声乐教学中有句行话是这样说的:气息过关了,唱歌就学到一半了。可见气息对于歌唱当中的重要性。使我们知道了歌唱当中许多毛病都出在气息上。然而,我们的许多高中生(尤其是男生青春期嗓音变声后)歌唱的用气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清楚的明白:歌唱的呼吸分为三个阶段:吸气、呼气、换气。吸气要正确、自然、吸得深,吸得恰当,气息从口、鼻同时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到肺叶的底部,后腰松开,把气息推向后腰部。动作要轻松、自然。每唱完一句,横膈膜周围都要放松。不牵强,不僵硬。两肩后展自然下垂,胸部放松不要抬起,否则各部肌肉紧张,喉部肌肉群会因之僵持,造成声音发直毫无歌唱的颤音,其他发声器官亦不能灵活地有规律地活动。) k4 p$ u' q9 {. D8 M
9 Z! h8 l- e: H呼气应当平稳,均匀,有控制,呼气的关键是要找到支持点,找到呼吸器官和发声器官有机配合的力量。如果找到了这个支持点,找到了这种配合的力量,呼气就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呼气时,横膈膜平稳地上提,两侧下肋逐渐回收,使气息通过气管送入声门。这种横膈膜上提,下肋回收的力,我们称之为向上向里的力。应该指出的是,呼气时不仅有这个呼气肌群形成的向上向里的力,同时还有一种与之抗衡的,由吸气肌群形成的向下向外的力协同动作。根据演唱需要,调整抗衡程度。有这种呼与吸协调一致的肌肉感和力的关系的呼吸,是具有支点的呼吸。得到了正确的呼吸支点,就可以得到有气息支持的声音。也便于出现我们期盼的颤音。6 H8 D6 H! b: f% J' A, Z5 P/ |, d1 N
0 n* N+ A: {% p) b% J6 l6 k* U- j换气,我又把它叫做句间吸气,或补气,这也是歌唱呼吸的重要环节。许多初学者在歌唱中往往不能放松呼吸的肌肉群,而使得声音发直、没有颤音。第一句开唱以后的句间,能否吸好或补好气,关系到吸气与呼气能否得以循环往复,关系到已经获得的呼吸支持能否继续保持。因此,我们必须象哨兵站岗一样坚守阵地,决不能在换气时让呼吸的部位往上移动,决不能影响歌声的气息支持。一方面根据乐句旋律的进行而换气,另一方面根据作品的表现而换气。换气的要求高,难度大,需要重点训练。练习时,可以选择一些小歌曲,有意识地放慢歌曲的速度,让句间换气有足够的时间和准备,等练到熟练的程度,逐渐加快到要求的速度,使歌唱恰如其分地进行换气,使歌唱成为艺术的歌唱。4 E# I2 J; i, R& ~1 E; l
( C: P1 x1 D) E. i' M {
由上述方法形成的吸气、呼气、换气,构成了有支点的呼吸,由此产生的气息发出基音,通过舌头放平,适当打开喉咙,经过上咽管道,在头腔(鼻腔、上额窦、额窦、蝶窦等)处,使其产生混合共鸣,就能获得音质纯净,音气圆润的声音,这种有气息支持的进入这个地方振荡的声音,而且把发声的着力点向喉头的背后————软腭、舌根、喉头这个咽腔地方,会有高频泛音,力度变换自由,声音具有穿透力,有激情,有魅力,富于表现力,同时,这样的声音才能吐字清楚,才能深刻表达歌曲的感情。我们期盼已久的颤音也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也可谓:功到自然成。总而言之,要想唱出颤音,就要运用好声乐界公认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 s8 K/ z1 y4 L7 C8 f# s) w- N3 E
: h2 ^+ J# M5 h& i1 N: l
其二,有意识训练,从不自然到自然——逐渐形成。6 y+ y h# U; l7 `. o
8 U5 Y. c8 J; z! l4 _; Z( a9 V0 |
在初学声乐阶段,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若仍不见颤音出现,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方法,例如从最自然的中声区开始选用:9 V/ @! V- Z& f
; c) O" R) m- ]( A; {/ \: c0 j/ P7 1 7 1 7 1 7 1 7 1 7 1 7 1 7 1 1 — — — |||2 G! [" R( D$ r2 b
2 u, A8 a! D6 U3 P啊 ----------------------------------------------------------------2 W2 A( i: d6 _0 p7 z" M: D( \
) t5 y H0 S( G$ J6 A) K$ _1 ^
采用这条练声曲应掌握前部分慢、后部分快的练习方法(也就是由慢到快的方法)。先矫枉过正、有意识的“摇唱”再过度到自然的颤音,即要有一个从不自然到自然的过程,仔细体会颤音的感觉。声乐老师在教学中,也可用左手作出小提琴揉弦的动作来提示学生。学生的头脑中也应时刻要有唱出颤音的意念。同时,注意咽壁前的软腭肌肉要有所活动,控制好7与1的半音关系。最后的“1”延长时,声带与口腔内的软腭肌肉群要适当放松,气息吹动声带产生出的震动频率不能太慢,慢了就有“摇”的毛病,频率过快又会出现“ 抖”的毛病象——“羊叫的声音”。 {0 a' s8 g& T X2 i
) y. H0 r5 ` ]1 G& l$ C7 s1 A' i/ O
总之,训练声乐初学者的颤音问题不必太操之过急,应该顺其自然一些。但又不能“放任自由、不闻不问”,要采用一些训练手段。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练习,一般都会卓有成效,会使我们的歌声更加完美、更加动听。2 A! I# }. q; j6 b0 z$ g
" |" c& o1 I; _3 G不是撞击...是波动...(你想想风吹过稠带的样子)
U& O# f5 C [* V! `
$ X' Y G7 B) V- t) `4 U/ Z/ F"正确的颤音是气息在颤,是气息作用于声带的一个自然现象,并不是喉结弄出来的"这句话其实是一个美国的声乐老师说的,她教爵士和流行演唱,是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的. v' ~% m+ W H Q+ P+ q: O7 Y) k
4 p8 D h+ I7 g* B T+ x
而且在意大利传统的美声唱法里,颤音的说法有3,一是讲波动,就是上面所谓的"是气息作用于声带的一个自然现象"任何一个好声音都是有波动性的;二是讲颤音,是有控制的颤动动,但是美声里讲究的是气息控制,是横膈膜控制气息在颤,完全没有说是喉头在动的;3三是讲抖动,最形象的例子是孙楠当年唱不见不散的高音的颤动,那是抖动,是嗓音力不从心的一个表现...
( z& c$ u! N; u& V" S4 n
6 F7 ?( }9 |" D/ r$ _在流行唱法里,是最讲究自然的,所以说控制的越少越好,更接近于波动一些,可以听一下西班牙歌王JULIO IGLESIAS,就会明白
, v5 u/ y1 X" k* h1 t5 [
9 z* h2 o+ ?& j! X至于喉头,美国的声乐大师塞斯说过"喉头要放松而稳定"...(SETH是SLS的创始人,欧美有好多大牌流行,乡村,爵士,索尔歌手,还有好多百老汇著名演员都是他的徒弟)
$ H2 \6 Z6 ~4 h: i
5 T& `0 `% Y- ~; z `对了,忘了说,还有一种颤音,就是京剧那样,是音高周期性变化 " ~# h7 [' w! {( r
% s& i; s O8 `6 K/ {: y& O& }+ E
关于喉头放松和稳定,我来说一句。/ X$ ]0 _% n/ }; M! a7 b
6 L2 [$ r2 t2 [! ^放松有几个方面:1,面部肌肉放松;2,颈部肌肉放松;3胸腹肌肉放松& ?6 D% y+ G+ f+ ^* W
1 A/ h6 A$ y8 l& P! E
1先练习在打开喉咙和共鸣腔状态下的放松。9 c v0 I/ P9 t5 D- B
8 y! K9 r+ \. b& k2 h8 p- {保持半打哈欠的状态,下颌关节松弛,下巴放下,像含一口水,然后闻花香深吸气。这一动作就是打开共鸣腔。这时上颌,耳后,脑后都有紧张感,这些部位是不能松的,要在保持这一状态的基础上,放松其它脸部肌肉和全身肌肉
7 _! k# K/ G5 E& O) k# |
7 a6 d8 V0 m$ F6 N2 唱歌时喉部肌肉是放松的。但可以用不发声的方法来练习收缩声带的力量,这时是喉部十分紧张。
7 q7 A2 e/ q3 ~
. C. w l( l) |* g% f" J H$ `& V1 \3 M力量加强后再放出声音练上下滑音阶,找到喉外放松,声带缩紧的感觉。这时喉部自然就稳定了
. N( h9 O0 Y' _' m& v8 O) b$ H7 t( k) n7 B0 P" [* d
但是,因为每个人平常发声习惯的不同,所以具体练习还是要引人而异的。4 l0 m! R8 E! `% s9 J1 U
' E2 [) t$ C( {6 p# f
+ V+ Q9 A; A3 l7 b, {%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