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何天新 于 2018-8-13 19:15 编辑
2 \' C4 _7 l9 G% T
W G8 b8 c+ N1 ?7 {* ~录音技术漫谈之音乐录音系统的调控技巧
Y" Y+ C5 W( n' N( E! M3 W, @ P: s7 c* q5 P
v, G6 D! M4 w( g; G+ U5 J% v! o 1.延时及混响) P. t+ Z4 T+ L9 o, s& C9 O- Y
3 U- G, s/ u& m- M; t 大家都知道,混响处理实际上就是比较复杂的延时反馈,而且此类效果处理是最为复杂多变的。作为专业音乐录音系统,建议此处至少应配置四套混响器。
$ R3 t3 u1 o4 R: S7 w! _4 @
- K# y# m3 V) Y 目前最具通用性的效果处理装置都是数码式,其效果的种类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然而单独用一台效果器处理人声,则很少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S( c6 V$ W" u7 K$ V
' H) A7 h! Z* R% N% s8 q* J$ K0 I
人声的混响处理,比较理想的配置方式是使用3台效果器。其中一台数码式混响器。其中一台数码式混响器用于形成主混响;一台机械式混响器,用于为原信号加置染色效果;一台数码延时器,用于生产回声。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配置如下用途的效果处理器:; H2 E: t5 ~2 `* H7 g* R' i; J0 K3 e
* W) R! M4 F0 f% q (1)基础润饰混响效果,用于单纯增加声源的融和度,而不产生残响拖尾。此处宜使用早期反射回声或门混响效果。6 T- |; O F9 D3 Z3 J( q
1 ?- @/ U! Y! V( K
(2)曳混响处理,用于增加主旋律与伴奏的混融度,可用一强染色性的混响处理,如大厅混响当中的钢板、弹簧混响模式,将其混响时间置于3~10秒之间,预延时应设长一些,如设在100~800ms之间。混响比较足较小,以其发音可以隐藏在伴奏声部当中为宜。
; ~9 P' o7 U/ B' u( I
8 ^3 v7 M R I1 T 实际上就是为主旋律增加一个低响度,且高融和性的声背景,此声背景混融于伴奏声部,就像是伴奏当中的和声,然而它又与主旋律具有很强的亲合性,这样主旋律便可很好地与伴奏融在一起。4 E" u* @" ~' U, e
$ L, ]! P+ U( U (3)合唱效果处理。这可以将两个人的声源处理成七八个或一大群人合唱的效果,很适合伴唱、和声和大合唱的效果增强。
9 {: M; \2 c! i9 {. \2 [& [; S4 {/ B1 K# O R
最好是用三四台效果器并联,并且这些合唱效果应设置不同的参数。由于合唱处理内带仍调频处理,建议不要使用串联模式,以免产生过分的音调漂动。/ n# N' `1 Z% Z q# s5 L
4 R% }& n. |; |5 N8 _% o
合唱本身的音感在中、高频段上具有混乱、浑浊的效应,所以合唱处理如果太重,甚至此时为合唱号再加置混响处理,都容易造成其中频的浑浊化,高频有时也会产生尖啸的声响,此时建议适当衰减合唱声道的高频。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数码式效果器也有比较暗闷的“群感”效果处理程序,不防试一试。+ J) `' A7 n* k+ i% e6 K
p, o& M: Z( |6 i+ C' t5 \ 上述三种处理方式可能会使录音系统的效果器配置增加到八九台。这对于大多数录音彬来讲,显然经济上不易达到。好在一般数码式效果器上都有上述处理模式的预置程序,可以在这些效果器上调出这些预置程序,然后将处理后的效果信号录在多轨机上的空闲音轨上。以后合成时,即可不必占用这些效果器,直接从此音轨上取出效果信号,空出的效果也就能用作于其他用途了。! F' P7 N O: \: g
) [8 f( U5 E, J# c/ N
2.其他特殊效果
" U. J3 Q7 }! e- L! S+ S! O" k, z* s F. }) [' z
这里主要是指用于电吉它、电倍司或合成器的特殊效果处理,其中包括压缩延音、限幅失真、动态滤波、声音激励等。当然这此效果用于其他声源也是可行性,不过它对原信号的改变作用非常大,容易将原信号处理得面目全非。只是由于电声乐一般没有原声的对比,所以可以做各种深度的变形效果处理,而不会感到别扭。
1 |4 z `) `# B
+ n/ a5 e7 g$ |8 B( d) C 对声源的各种效果处理,应对所用的处理方式和效果特征非常了解,并能清楚地辩认,这样才能正确地调整,而不是自己也莫名其妙,不知哪儿有问题。在这里,需注意如下的一些情况:
) P @3 G1 ]% l# O) J) p( J; L2 T1 P- `6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