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弥撒曲这是一种天主教堂所用 的复调风格声乐套曲。十七世纪前,是没有伴奏的清唱曲。分普通、特别、安魂、婚礼、主教等弥撒类型。其中普 通弥撒曲用途较广,通常包含《天主矜怜颂》《荣福经》、《信经》《三呼圣 哉》《祝福经》《羔羊经》六个乐章。 十七世纪起采用管弦乐伴奏,插入独唱、重唱等,资历深厚的弥撒曲有巴赫的小小调弥撒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 等。
* X! y: u! i& b2 u8 t4 s, U* f& j( i4 h9 y- N/ _
牧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世俗歌曲。盛行于意大利。十四世纪的牧歌由田园风的独唱歌曲演变而 成,伴奏部分有一个或两个声部,歌词大多以爱情或自然景物为题材;十六世纪的牧歌由一种多声部的复调歌曲伏罗托拉演变而成,为无伴奏合唱曲,具有四个或五个声部,其高声部最为突出,在实际演出时往往由一人独唱,其余声部则由乐器奏出,有时甚至备声部均由乐器演奏。此种牧歌常被改成键盘乐曲等。意大利牧歌全 盛时期的代表作曲家有玛兰齐渥、拉索等。十七世纪后,牧歌渐趋衰竭。. W# u! k+ W# X# P+ i5 Y2 }
" B& G" j! X6 y( N6 H8 X5 S众赞歌一种基督教会众人合唱 的赞美诗。十六世纪后,作曲家常将它加以改编,用管风琴伴奏。在十七、 十八世纪德国宗教音乐中它占有重要地位。
! H/ q* I. ~, M" b0 h! a
3 F" ~& r4 E. e0 g& W; P8 A A阿勒曼德十六世纪后半叶起源于德国的一种舞曲,十八世纪上半叶,在巴赫等人的创作中,发展成为纯 器乐曲。其特点为:中速,四拍子,以一短时值的音符作为起拍;旋律流畅,伴奏简单,常由两段组成,各重复一遍。在德国古典组曲中,它是固定的四首舞曲的一首。
/ V" L+ T5 h9 `& f. g2 Q' V( {4 ]0 @& Z% b5 [
库朗起源于法国的一种舞曲。 盛行于十七世纪,以后成为复调音乐的器乐曲。其特点为:速度较决,三拍子,常用附点节奏,以一短时值的音符作为起拍,由两段组成,各重复一遍。 每段以长音结束,并将变成 拍子。另外还有一种意大利式的库朗,节奏活泼生动,常为或拍子。在德国古典组曲中,它是固定的四首舞曲的第二首。
4 a4 Q8 `+ B* s- f( R! D4 H) ~" M! @0 [& i. S. t
萨拉班德 一种慢速三拍子舞曲。强音常在第二拍,结构为两段式。十五世纪起源于波斯,十六世纪流行 于西班牙,后传人法国,常用于贵族社会和舞剧中。十七世纪前半叶起,常见于德国古典组曲,为其中四首固定舞曲的第三首。) M% ^2 G' n4 c% I8 x& ~
: A. H9 q5 f% f' [+ C6 C7 ]基格一种三拍子舞曲。由两个八小节的反复乐句构成。十八世纪初,形成法国式与意大利式两种风格。 前者结构为两段式,每段均作反复,用拍子的附点节奏,主题常作赋格式处理。德国古典组曲多以它为最后乐章。意大利式基格的特点为:节奏活泼生动。旋律惋蜒、连贯,以和声为衬托。& F3 X- L" e5 }6 V6 W
1 v% u! y/ k4 \
小步舞曲原为法国土风舞,一 种三拍子的舞曲。约1650年传人宫廷,逐步变成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舞 曲,流行于贵族社会。十七、十八世纪常用于古钢琴组曲和管弦乐套曲中,作为一个乐章(常为第三乐章),也可作为单独的器乐曲。其结构为三段式 曲体,中段常用三个声部写成,故称 "三声部中段",沿习至今。6 |$ S) T" d8 m! g) C' D! e
$ i4 q: X4 _+ q6 \1 y
加伏特一种法国古代民间舞曲。传人宫廷后,被采用于舞剧和歌剧中。后又被作曲家采用,成为器乐组曲中的一个乐章。其特点为,中速,四拍子,中间常插入一段以长音为衬托的贝笛舞曲,前后形成对比。8 F! @, I8 k! {# D! y
+ c6 d( K0 w# ~5 @" v8 ~恰空 十六世纪时原为西班牙的一种舞曲。情绪热烈奔放。约十七世纪起传人欧洲各国,演变为器乐曲。 通常为中速,三拍子,情绪庄重。其主题常由一连串和弦的低音构成,在不断反复的低音主题上进行各种变 奏。2 v u6 X) R, K2 P5 F- I
8 z2 C% b6 N! m0 b帕萨卡里亚一种慢速三拍子的意大利舞曲。后传人欧洲各国,演变为器乐曲。其结构与恰空相仿,同为 连续的主题变奏,低音主题有时移到高声部出现,常多用小调写成,速度较恰空更慢。' S) z/ V' k. h
9 I& v; _! \! W7 Y2 m1 z增兰台拉最初是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间舞曲。据传说,被一种毒蜘 蛛"培兰台拉"咬伤的人,必须剧烈跳 舞始能解毒,塔兰台拉舞即起源于此。其节拍为快拍子,以三连音构成的节奏贯穿全曲,速度迅急,临结束 前逐渐加快,情绪热烈。
+ W# J; p& l8 W4 w/ U9 P6 _) o8 ]0 e
, r+ E& y4 G8 Y) R# E( p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分快、慢步两种。 舞时两人成对旋转,十七、十八世纪流 行于维也纳宫廷后,速度渐快,并始用 于城市社交舞会。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行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奏明确,旋律流杨;伴奏中每 小节常用一个和弦,一拍重音较突 出,节奏型为JJJ,资历深厚的圆舞曲有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
4 Q# l! ^8 g: p9 c9 B. p: }" n1 s& F/ c3 ~; Y! L
玛祖卡 波兰民间的一种男女双人集体舞。动作有滑步、成对旋转、女人围绕男子作轻快跑步等,起源于波 罗的海沿岸马祖尔入聚居的马索维亚一带。十八世纪起,流行于欧洲各地。 其音乐特点为:中速,三拍子,重音变、化较多,以落在第二或第三拍上者常见,节奏型有JJ或JJ等。情绪活泼热烈。作曲家肖邦曾将此体 裁加以发展,写了许多资历深厚钢琴独奏曲。0 @1 F3 D6 r* v' H8 Y
* O8 [% w) ^% B- C
波尔卡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于十九世纪中 叶风行全欧。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 玛祖卡节奏等三种类型。一般为二拍子,三部曲式,节奏活泼。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较先用之于歌剧和器乐创作中,如歌剧《被出卖的新娘》中的波尔卡。1 y+ z; _; N( H
5 O3 `+ n5 T+ H7 `* a O5 x/ ~/ }
哈日涅拉又译作"阿伐奈拉"。十九世纪上半叶,兴起在古巴的一种舞曲,原由非洲黑人传人。其节奏特 征为,中速,二拍子,一拍有附点。如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中的哈巴涅拉。
$ ]7 W+ ]% M$ N0 w( Z! X0 B0 c+ j1 Q2 N( X. l- R& v
探戈起源于非洲西部。十九世 纪后叶成为流行于阿根廷及其他拉美 国家的双人舞蹈,用之于社交舞会。 其音乐特点为:中速,2/4或4/4拍子,旋 律与伴奏常形成交错节奏,与哈巴涅拉相似。以切分音为其特色,伴奏节 奏通常为: X0×××/×××××, 后传人欧洲发展成"大陆探戈"。2 l# E4 E+ w; j4 Z! ]
: X" ?6 I- D* q4 |/ Y进行曲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 乐曲。原是舞曲的一种,多用在群众出场、退场的时候)十七世纪起,渐渐转入音乐艺术的领域。当时的进行曲形式,多为二部曲式;现代进行曲常以三段式出现,中段较抒情,以取得对比,用偶数拍子,节奏明确,结构整齐。群众歌曲常用进行曲体裁,如洗星海的《救国军歌》等。
7 U. p4 J5 g# x
2 v2 Q* Y4 p0 \7 ~( {1 z" j9 Y* o) z组曲若干短曲连为一体的管弦 乐曲或钢琴曲。其中各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组曲有古典、近代之分。古 典组曲又称"舞乐组曲",兴包于十七 与十八世纪之间,是采用同一调子的各种舞曲连接而成,但在速度、节拍等方面互相形成对比,如巴赫的古钢琴 组曲,近代组曲只称"情节组曲",兴起于十九世纪多从歌剧、舞剧、戏剧音乐或电影音乐中选若干乐曲辑成,有 的根据特定标题内容或民族音乐素村写成,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舍达》、德沃夏克的《捷克组曲》等。9 F7 A' r! [0 d1 j! H/ i
! s3 E& o* l. A+ b
交晌诗 一种单乐章管弦乐曲, 又称音诗,属于标题音乐范畴。由作曲家李斯特始创这一体裁。形式上不 拘一格,并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 发挥,常以诗歌、戏剧绘画及历史事迹 等为题材,广泛运用主题变形的手法,塑造出表现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 象。另有交响音画、交响童话、交响传 奇等体裁,均相似。资历深厚的交响诗有 李斯特的《前奏曲》、《塔索》,德彪西的 《牧神午后》、《海》,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等;我国的交响诗有辛沪光的 《嘎达梅林》和施咏康的《黄鹤的故事》 等。
, B1 _$ r7 |# l& o- w
# b; Z: Z4 X5 C序曲原指歌剧、清唱剧等作品 的开场音乐。十七、十八世纪的歌剧 序曲分:法国、意大利序曲两类,前者 为复调风格,分为慢板、快板、慢板三 个乐章,中段为赋格形式,未段较短;后者为主调风格,快慢顺序与前者相反,分为快板、慢板、快板三卜乐章。十九世纪以来,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 载写成独立器乐曲,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并有标题,资历深厚的序曲有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韦伯的 《自由射手序曲》、贝多芬的《费德里奥序曲》、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及《罗密欧 与朱丽叶幻想序曲》等。
7 \8 P4 N: K2 q8 D1 d8 @$ ~' j3 l' A. P/ I, a) o
托卡增又称"触技曲"。一种富 有自由即兴性的键盘乐曲。通常由几个对比性乐段构成,大多速度较快,节奏紫促,并对乐器演奏技术有所发挥。 十六至十八世纪流行意大利。十九世纪在德国进一步发展,自由奔放特点显著。十九世纪后,大多以快速节奏贯穿全曲。
5 {* g( D' }2 _! g6 n
4 m, P; t" S& v6 T浪漫曲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清短歌或短乐曲。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法 国民间、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广泛流 行。其歌曲的特点为:曲调表情细致,与歌词紧密结合,伴奏亦较丰富;器乐曲旋律富于歌唱性,常由小提琴及管弦乐队演奏。6 d }+ y$ F. R3 B* d
# f2 j. y! H( a5 ^5 k1 v小夜曲一种黄昏或夜间在室外 独唱或独奏的歌曲或器乐曲。渊原子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一种爱情歌 曲。其音乐情绪缠绵委婉,常为青年 人徘徊于恋人窗前时所用,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通常用吉他或曼 陀林伴奏,如舒柏特的歌曲《小夜曲》 等。另外还有一种供乐队台奏的小夜 曲,其曲调轻快活泼,始台于十八世纪 末,常为上流社会达宫显贵餐宴时助 兴而用,如莫扎特的〈D大调哈夫纳小夜曲》等。
2 M& Z! {% G( u0 ~, }
) F( u8 i7 J# m' a* w7 S3 q5 h; R诙谐曲又称谐谑曲,一种三拍 子的器乐曲。其主要特点是节奏活跃,速度较快,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