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的用韵比诗更为宽松,不仅平水韵中的邻韵可以通押,上去声也可以通押,而且古人的作品中还有不少是以方音押韵的,这主要是唐宋人填词多倚口语押韵的缘故。清代时戈氏根据唐宋人词作品的大多数情况,在平水韵基础上编纂了一部《词林正韵》。由于这部韵书是以“平水韵”作为基础的,只是把其中一些读音比较邻近的韵部进行了归并、拆解或重新组合,符合诗人们的用韵习惯,所以逐渐为词人们所接受,词人们填词也就渐渐依据这部韵书押韵。《词林正韵》共分十九个韵部,除了十五到十九五个入声韵部单列外,其他十四个韵部都平仄另列。, \/ ?! H+ d" _. Z: ~" `; j/ I) C9 x
词的用韵比较复杂,不同的词调对韵有不同的规定,有押平韵的,也有押仄韵的,还有平仄互押的;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总之,词是倚照词谱来填,哪里需要押韵,哪里不需要,是用仄韵还是用平韵,是一韵到底还是中间换韵,词谱中都有规定,只需依照词谱安排押韵就可以了。
+ s! m8 b( v$ R& C诗有韵,就如同屋有柱子;柱不稳,则屋必倾。韵不稳,则诗必劣。所以押韵方面有些情况当有所戒,尤其对初学者来说不可不知:' A& K, N# G+ x7 T1 A$ H
1)凑韵:俗称也叫挂韵,就是说所押韵字,与全句意思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上一个韵字。
/ Y5 C E: r( Z4 s. g9 A2)落韵:也就是俗称的出韵。$ K- L3 k! a$ b5 @, ?& ]& E2 I
3)重韵: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中重复出现,哪怕是一字两义而并押之,也算重韵。重韵在近体诗中是不允许的,但在古体诗中允许重韵。
0 j9 {5 _, l6 R2 Q7 G; X4)倒韵:也就是说将二字颠倒以就合韵脚而押韵。这种情况在某些词语颠倒后对于词的理解无多大影响情况下也可以。% ^. T8 f9 c) ]: D& m& w$ E! U
5)哑韵:作诗当选择声音响亮的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诗句不挺,也会使全诗因之萎弱。
1 [* H4 X/ K. |9 K$ q8 i) T8 q6)僻韵:又名险韵,指那些僻字或单字只义的字。7 g) z; u( _ e% L& }
7)同义韵:用同义字重复押韵,如花葩、芳香、忧愁等,分别意义相同,一诗并押未免重复可厌。
. Y/ f, Y( Q! q( x) ~3 R8)同字义异韵:同一个字,往往有多义,不可勉强借义凑押。如属于“四支韵”的思字,不可作情思之思押,这方面初学最宜审慎。" A7 Y( I5 d9 s6 K8 B
无论是写诗还是填词,“唱和”是经常遇到的情况。唱和不一定要和韵,但有人喜欢显示自己的才能,唱和时不仅和意,而且还“和韵”。和韵分为如下几种类型:3 t8 L& Y/ N/ [7 W- v4 o8 ]" G0 a6 I1 U9 `
1)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 x$ G$ [0 r1 A( Z- Q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原来的次序。
9 ]. B9 S* Z% N' z; c; t3 }' u3)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1 U$ a6 o5 M
第三天 辨“四声”,调“平仄”
% M# _: ]7 F. i6 }. O0 D汉语语音通常都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构成,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其中以高低、升降为主要的因素。汉语有声调,是其一大显著特点。比如同一个音qing,按现代普通话,就可以读出“清、晴、请、箐”四个声调来。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与现代汉语的四个声调有所不同。格律诗词正是利用了汉语的这个四声特点,让不同声调的文字搭配,从而构筑生出一种音乐般的美感。
2 S/ s5 {8 O5 v四声,就是汉语的四个声调。但需要指出的是,古典诗词中的四声,并不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的四声,而是指古代汉语的四声(关于按即现代普通话写格律诗词是否恰当,仍处争论中,这里不想多谈)。$ }9 r. v9 P- O a1 p. c& L9 [" c
汉语在其历史发展与沿革过程中,音、声都是不断变化着的。音韵学家们把汉语的读音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涵盖范围为周秦及两汉)、中古音(自魏晋南北朝,以迄于唐宋)、近古音(元明至清末甚至包括民国初)、现代音(民国至现在)。
4 R' z: c0 F1 z7 M( c% q( s1 I我们现在所说的依据古代汉语区分四声,主要指的是中古音系统的四声(北曲除外,北曲按近古音)。
$ |1 r+ |' r! L, P! `) n, v中古音系统以《切韵》为代表,我们现在使用的“平水韵”就属于《切韵》体系的。这方面在第二天谈韵时已经做了一些说明。《切韵》系统的中古音,把汉语的声调分为四个,即:
B: J H ^* h7 ~(1)平声:到后代逐渐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
- W6 v: _: K2 f' j$ D(2)上声: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了去声。9 L7 v6 \5 m; [4 e9 F4 \0 ]
(3)去声:到后代仍作去声。# C2 X, k+ J- T
(4)入声:这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在现代汉语中已派入了平、上、去三个声调中。) [! `. r2 R4 v7 r) {9 E3 [
入声在目前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派入了其它几个声调之中。在有些地方,比如在广东、四川、江浙等地的方音中,部分入声读音依旧存在。
& p' Z% L3 Z2 _8 P关于古代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到底是怎样的,现在已不能详细知道了。依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关于四声,古人有一首歌诀,可以大致说明其高低升降的状况。这个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 q& g* Y6 c. z/ ?& D% |0 m“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 W: E" _) F0 L& B6 U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也是学习诗词格律的难点。不能很好的辨别四声,对于写出符合格律的诗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现在许多人学诗词格律觉得困难,原因之一就是与入声的掌握上比较困难有关。呵呵,那既然要学习,还是多下点工夫吧(关于入声有一些规律可循,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 ? G# M( B. f知道了四声,平仄就很容易懂了。平仄只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B* y# P8 P' O2 U& B
至于为何这样划分,古人就是这么定的,我们现在写诗填词可以不去管它,知道哪是平声、哪是仄声,知道平仄如何搭配使用就足够了。如果非要知道为什么,按王力《诗词格律》里讲,是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如此便形成了两大类型。) }# Y, S, ]+ e) m. V, [
在诗词中,不同平仄声调(有些词还要区分四声)的文字交错配置,那就能使句子的声调丰富起来和多样化,不至显得单调,构成一种错落的节奏与平仄谐和,形成一种音乐般的美质。! ? Z2 t# }3 e- Z8 A
平仄在诗词中交错搭配,可以概括为如下两句话:
1 V' N4 M/ [4 L# k1 r(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 w* K* z1 r9 |: \- j% X- v-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 v" ~' g) C+ O5 I4 r* J( |: T6 e" a这种平仄错落规则在格律诗中表现尤为明显。比如杨万里《霰》中的两句:& y& l4 `8 K' }8 k( o8 M
寒声带雨山难白,2 d6 W! }3 s5 h* C) r) x
冷气侵人火失红。
0 `; d, B3 j. {( A' L- e其平仄错落搭配是:, v& L" t% K+ `2 k; h
平平│仄仄│平平│仄,* L0 A* ~& [! k+ Q7 |
仄仄│平平│仄仄│平。
8 i. T- d% t/ {. W- e7 |本句中双音平仄交错,对句中平仄对立。+ S: P: [5 f# z
最后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对于诗:平、上、去、入是互不通押的;对于词:上去声可以通押,但与入声一般情况下(某些特殊规定的词谱除外)是不能混押的。有些词规定必须押入声韵,还有些词对于某些地方的用字不仅要区分平仄而且要区分上、去声,因此学习古典旧体诗词不仅仅是能够辨别平仄就可以的,对于四声的辨别也应该明晰。
2 x) _9 ~' o; F0 ?+ T第四天 能“粘对”
) Y# x P7 B: a- ^" e1 T四声、平仄都学过了,韵也学了,现在就可以开始学习如何安排近体诗的声韵了。“粘对”,是近体诗格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古体诗是不讲粘对的,甚至有些诗人还故意安排避免出现粘对。另外,古体诗对于平仄的安排,除了韵脚要一致外,并无其他必须遵守的规定,是相对自由的。即使有某些说法,比如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什么的,也只是供安排声韵作参考,不是必须遵守的。所以下面谈的格律格式,主要是针对近体诗的。
- c4 v+ q' \0 a& H' {' E也许有人会说:一首诗,这里平平仄仄,那里仄仄平平的,格式太过复杂,看得脑袋都大了也没弄明白,好难懂,真难学。其实,这是因为没掌握其中的诀窍,没能避繁就简。知道了什么是平仄和该怎样押韵后,其实学近体诗格律格式,学平仄搭配,只要弄懂两个字——粘、对,和一个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
7 M( ? c" @! t3 I什么?不相信?不信咱们就试试!
8 [. Q! Y$ v/ q在试试之前,先介绍两个概念——对和粘。
3 j2 c" ]5 S" ?# k/ B% s先说““对”。所谓对,就是对立。诗词格式中所说的“对”,就是使一联(格律诗每两句构成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对立。对,实际上也是平仄交错的原则(平仄交错主要是体现在一个句子内的平仄隔双交错对立搭配)。
: ~% b( P% u. J+ b# Y# d$ X再说“粘”。粘,也就是贴上去。诗词中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跟上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再细点说,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类推。
; V& ]4 E/ D4 L$ W8 c4 {1 c明白了什么是对粘,再记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式,那么近体诗的格律格式就可以推导出来了。% ?9 [% H$ S6 i: ` L) R3 A
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我们把这个句式不妨给它个代号叫做①句式。根据“对”原则,那么下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②句式。第三句呢?粘!即粘住第二句,它仄开头,我也仄开头,但又不能违反遇单句尾仄,所以把粘仄的倒数第三字与粘平的尾字调换位置,由此构成: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第四句再“对”,成: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如此,平起(以第二字论)仄收(以尾字论)不入韵的七绝标准格式就有了:
# _+ A2 ]& m, K. f1 S; F6 ?5 |平起仄收式七绝格式:4 r9 q5 B8 S. q @9 j) ` ^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①句式)
9 C2 o, L& ~1 I$ O j8 K仄仄平平仄仄平 (②句式)' n2 @7 d# U) I# f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③句式)8 t* }- q" E2 V- _0 L3 K+ O% S
平平仄仄仄平平 (④句式)
/ [$ d0 n, v" u6 g3 E七绝有了,七律和七排只要照方拈药,粘对下去就可以了。
# u4 I, ?! O0 t; c5 J以上只是介绍了“平起仄收”这一种格式,那么其他格式呢?好办,只要取上面推导出来的四个句式中任何一个作为首句,然后按“对粘”原则对粘下去就都有了。不过,在粘对时,还应把握住如下两点:
/ u2 H' @7 M& |; f. Q3 ^8 a; n1)若非在首句,奇数句尾字必仄。粘对中遇到奇数句尾字平时,将尾字与倒数第三字平仄调换。
1 [9 u* b! Y: L9 p, a7 t2)因为需要押韵,所以逢偶句尾字必平。粘对过程中遇到偶句仄时,将尾字与倒数第三字平仄调换。也正因为如此,故取②、④两种句式作首句时,对句的尾字要与倒数第三字调换,对句分别应为:④句式和②句式。# }; q9 H$ e* w! }! r4 l& o- y8 r
如此,七绝和七律的标准格式便为:7 }8 J+ i! H3 {" M
七绝:
2 ~6 H& k( O! W8 c/ v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 r+ X8 T- ?. ~+ s0 {5 i$ n( B! j- D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3 O2 B4 f W8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O& F5 b, x6 T2 S* V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韵: ④②③④ (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
; L& v+ f6 ? E8 G. a4 y+ l( m- b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 f$ I1 `$ |3 J. i |$ c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4 s: I4 Q {* D n9 \ r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 (相当于把a格式的前两句与后两句调换位置)
9 ? H- m+ f. k2 K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 `% G8 l; b6 B6 U8 L0 X3 M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B/ W0 m" D6 l$ f- u$ g& {3 zd)仄起平收,首句入韵: ②④①② (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3 P$ y* b2 v- s% w. ]- V* G1 h3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j/ M) Q( j8 _" _& u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D6 I* y& B6 Y( I* c/ e
七律:
: C# c4 s- R& o* K$ _) S6 D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①②③④ (相当于两首a格式七绝的叠加) o& L3 ~: N" ~* h/ L: e* _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韵: ④②③④①②③④ (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
( Y7 i1 z. R4 W7 A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③④①② (相当于两首c格式七绝的叠加). }- K) ^8 {- {; w& P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韵: ②④①②③④①② (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9 \, s- C9 I6 k. }
七言格律诗的格式有了,要知道五言格律诗的格式就很简单了,只须把七言格律诗各个格式中每个句子的首二字去掉,就是五绝、五律和五排的格式了。五言格律诗的格式,就不在此罗列了。
8 U" F" @# a* q1 i. @# q除了上面介绍的四种句式以外,还有一种特殊句式:五言为“平平仄平仄”,七言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式实际上是一种后面要说的拗句,但诗人们用的比较多,也就成为固定的一种形式了。这个句式主要是偶尔作为③句式的替代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