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赫# z3 b u- I( f0 y! w4 f% w
" X+ O& l1 a1 b9 j3 `
只有巴赫才能塑造如此动人和深邃的悲悯,把人的慈悲的感情向度描写得深刻而沉静! t5 J4 j1 h$ A2 q! w( I, `" D' K
' h* J% Q# U( L! V: K 通过音乐发现人性,是双重意义上的——不仅发现音乐中所展现的人性内涵,也发现每个人内心的向度
1 u" ?$ b; p+ i5 o9 I( N. g6 V& d$ n( x# n- c
听音乐为什么还要读音乐家的传记,了解音乐家个人对我们欣赏音乐有何意义?通过前面的叙述,这个意义其实已经不证自明了。 n6 i( A0 r8 ]9 c2 Z
2 M. R3 {* \2 B- U, a' [' [0 j
《论巴赫》一书,只有四分之一的内容是在讲巴赫的生平,其余部分其实是作品的“传记”,这就是更有研究价值的学术性传记,阐述的是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 J5 ]5 Z6 i0 ~; F) F; P- C) p
1 A7 s( P& l) A0 r2 c5 L
巴赫生于1685年,卒于1750年,刚好是一个前现代的人物,跟舒曼、李斯特、瓦格纳等人完全不同,巴赫的音乐并不过多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那该如何界定他的个人风格?在史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形容,说巴赫非常丰富、稠密、严谨,是一个完美的“学究型”(learned)作曲家。就他的作曲技术而言,包括他的音乐表达范畴,巴赫的突出特点确实是具有百科全书性的,他的作品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已知的范畴、形式和技巧。但我不想用这样的角度习惯性地去看巴赫,而尝试用一个小的切入口:既然巴赫音乐表达的情感范围非常宽广,那么巴赫是怎么表达“悲”的?7 f( s/ b5 w2 Q' c
- V) ?6 j- q% e
在表达“悲”这一情感范畴时,巴赫开掘出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巴赫的作品特别经听,不像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那样“滥情”,因为巴赫的音乐是一种富有理智的情感呈现,而不是纯粹主观的表达。因为他身处巴洛克时代,此时的个人主体性还是前启蒙时期的,情感表达与私人生活没有明确的联系。巴赫的音乐绝对不能被当成自传,而应该说他的音乐传达的是他认识到的人的普遍情感。比如他的《马太受难曲》(1727),是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讲耶稣受难的故事。这里面有宣叙调、咏叹调、合唱和众赞歌,是一个在形式上非常完美且内涵极为深刻的伟大作品。, B+ F4 M# w9 Q* ~% l* e5 f
9 @; {0 |" q# [ 在《圣经》里,耶稣曾经预言他的门徒彼得会有三次背叛,彼得说,我绝对不会背叛你。但后来耶稣被抓时,彼得因怕受到牵连,果然三次不认耶稣。在这部受难曲里,女中音咏叹调《上帝赐我怜悯》(第39分曲),唱出的是人性的软弱,不是指责,而是原谅和悲悯。* |# c; C0 h9 @" `, I' U# @& r
2 w, F% R; g& K& l) q4 a& T' ], F# T 只有巴赫才能塑造如此动人和深邃的悲悯,把人的慈悲的感情向度描写得深刻而沉静。这段音乐具有惊人的美; 但这个美绝对不在表面,它的旋律不像通俗的歌调,不是很对称,音乐的走向非常崎岖不平,里面充满了半音,半音的关系又非常复杂。我们用文字形容只能说它“如泣如诉”,但其实这样的形容很苍白。我们只有在巴赫的音乐中才能听到这样的情愫,这种悲是巴赫的悲,这就是音乐的个人独特性。0 g- g9 i0 {& s0 m: L
! n; D0 p% `, q$ i2 T
巴赫的另一部作品《哥德堡变奏曲》(1741)是他所有键盘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部,其中有一段著名的变奏曲“第二十五变奏”,用小调写成,有非常精密而严谨的架构,是对《马太受难曲》中那首咏叹调的悲愁情调的深化。这两个曲子大概是巴赫表达悲情最著名的例子了,不仅无人可以超越,甚至无人可以靠近这种深邃、苦涩、复杂与曲折。这首变奏曲,初听会觉得它非常自由,自由流动、来回穿梭,但看谱子就会发现,它经过了精密的设计,所以它是内在极其理性的设计跟外表非常自由的表达的结合,只有巴赫做得到。
* B* @7 y( b Q2 p) \4 ]# `- g, L" S$ ^: ^: F! X
巴赫生前并不认为自己有多伟大,但身后他对音乐史的影响是所有音乐家中最大的,从莫扎特到贝多芬、舒曼,一直到20世纪的勋伯格、韦伯恩,乃至当代的古拜杜琳娜,无不受到他的影响。独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虽然产自个体,来自某个独特的心灵,但一旦产生,就超越个体,进入公共领域,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通过音乐,发现人性,是双重意义上的——我们不仅发现音乐中所展现的人性内涵,也发现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向度。因为,艺术不仅是对外部的发现,更是对内心的发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