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例】0 o* z) N5 l' o K4 T
以EDIQ的词作来做解释大家应该比较容易接受
9 J: k) Y' ~3 ?: I8 D; M2 V: X 《画眉》这首曲子是EDIQ自己所作,其声律应该与词更加贴合,可是如果不看词,很多地方真的会听错。5 |8 Q" H9 I6 L- F: C/ e ~2 O
比如: $ D. k& C& d0 B# ~( A
2 ]- F4 O* d& T. I* g' {8 t 秦淮河水凉,石桥墨竹晃,画眉雨中飞,静落他窗框。
) o- @: R( v4 T1 m8 C* x+ g 3 S# A d U( A* E% M4 o8 J1 y
“秦”“淮”“河”都是阳平,“淮”这里的音乐明显低了一下,把阳平音带入了去声,而后面的“河”这里音乐又高回来,所以去声又被阳平一带,变成了上声。这样一来,“淮”字就容易听成“huǎi”音,由于“秦淮河”是一个名词,理解错的就会很少,所以关系不大。举这个例子是希望大家不要拘泥。
" [; u2 S1 G F, b+ c “石桥墨竹晃” 这一句如果不看歌词,真的很难猜到唱的是啥,主要因为“石”是阳平,音乐在这里却转了一下,因此“石”容易听成“史”,再加上后面的“桥”字是轻声,就更加难以听清“石桥”这个词,而后面的“墨”是去声,音乐却是上扬的,于是会听成“磨”音,“竹”虽然合音,但是也发了轻音,难以听清。最后“晃”是去声,音乐依旧上扬,常常容易听成“黄”音,所以,这句话配上音乐后可能会听成“史桥磨竹黄”。( I6 y! ^7 W4 r8 q& W2 O* c
" x6 W. k$ T9 Q; [% `
【正例】/ H3 Y7 j9 t7 `: q
" ?1 X) g; ]/ l$ H/ X, {9 s《盛唐夜唱》:烟花随流水,入夜寒,寒者醉,今朝花灯会,提画灯迷猜一对! H7 R3 K) z. o
6 p9 I9 C$ v$ B2 T
这几句词本身很古典,但是其中词律很合,不大容易听错。: j$ ^* f- Y h( U1 t. |; N
“烟”“花”都是阴平,“随”“流”“水”都是阳平,但是这里的乐调全部上扬,“烟花”虽然容易听成“言华”却因为“烟花”这个词本身的特殊性(在很多歌曲里都有变音),以及在在整首词里的含义很明显,不会让人理解错。
, K- F. _0 x* E/ G: p4 j“入夜寒”极合律,前两字去声,和音调向下,后一字阳平,和音调上扬。+ s" M9 y5 u! E
“寒者醉”同上,“寒”阳平“者”上声“醉”去声,前两字完全随着乐调而走,“醉”字跟随音调变成一个“花腔”,即变音,却因为乐调先下后扬,让听众听到它的本音是去声,已经可以理解是“醉”字,之后提上去的上声变音就完全不会理解错了。因此这一句朗朗上口,绝对不会听错。4 Q2 p( E/ R( h! g0 T; s
' N2 m; ]6 C6 u6 l/ o1 O/ D
通过以上例子,大家对四声应该能够理解了。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请别人听一下DEMO,找出容易错的字词,按音乐改作更加适合的音调。+ k/ d! b/ [ I, A, n" H; C. J; }8 p
( z. Q* E' t& X' a$ A }
【韵与平仄】% m" g5 j8 z: M
关于押韵和平仄问题,从古以来就有很多专著韵书,但是古音和今音不同,所以对我们现在按乐填词没有太大用处。但是其中规律性的总结是十分值得借鉴的。" ]$ {4 Z g) ]4 s) D
古代诗歌在格律方面讲求“和谐”与“音乐美”,如近体诗的平仄安排,是两平两仄相间,而以用双字为准,分很多范式。
6 n0 R/ {( v" I3 Y0 k3 n 引举其一:
/ l- k% E. z" m( I- R2 e9 Z- @ 五绝仄起: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7 m3 l: w5 W5 {& P% B
大家可以看出,每两句平仄相对,平仄各占半数,平声柔,仄声刚,所以不管填什么进去,只要按这个格律,都能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音乐美。6 |9 s5 ?0 D9 d5 J
近体格律诗一无调和,二缺变化,美则美矣,若看多了就会审美疲劳,即使这样,其中“用双字”和“协刚柔”的准则,用起来也是很好的。$ N2 o. ~7 C, t: ]3 n. l
% O, m# x! _0 c. m% s* R 【举例】5 A$ g, N8 W$ h- R; n! F; H
月吟诗所作《临安初雨》:
( O6 t2 ]8 _) p; i7 Q' C 临安初雨 一夜落红 平平平仄,平仄仄平
n; R& W) E v* | 春水凝碧 断雁越澄空 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5 a- `5 D) j& j @) a/ g 挥袖抚琴 七弦玲珑 平仄仄平,平平平平
& n; x; f$ z, C 芦苇客舟 雨朦胧 平仄仄平,仄平平
, L: I2 ?) @6 O' Y+ \* U# A
$ {7 Q8 D% q! ~+ E8 ^3 H0 a8 m 起句末“雨”字上声,这时候的乐下压后上提,刚好合调。一二两句韵脚“红”“空”,一阳平一阴平,与曲调相合,显出从容而大气之感。8 t; K% C% \9 o C
奇数句,“雨”“碧”都是仄声,一上一去,刚好和韵脚相应,且这两句平仄和谐,错落有致,音韵和谐,再加上色彩鲜明,文辞出众,堪称佳句。5 U6 \6 A1 P# a; \* X: F
但是,后两句,平仄不是很搭,韵脚“珑”“胧”都为阳平,且“雨朦胧”处乐调下压,“胧”字就很难唱上去,尤其“胧”字是喉音,(应该说这个韵脚用的是喉音)前面铺排的大气到这了就觉得暗了下去,若是押上去声字,感觉就会完全不同。所以因为这首曲子由于在调末处明显下压,若要唱的响,不应该用喉音的韵。6 i% \8 r& ` F( g; p
- [4 g+ D3 c4 H) X* q+ D
[关于押韵的几条规律]; x) q+ b5 V7 D" X! Z
一、韵脚平仄相对,可形成跌宕起伏的美感。例子参照以上。
2 l1 @. A, ~2 r, q/ p2 ? 二、若韵脚密集,其句中平仄和谐的要求就更高。一般押韵密集就会有一种情感强烈急切的氛围,此时押平声韵,就有凄切之情,押上声就有悲壮之意,押去声韵则激越之感。可以参照着与乐调相配合。
( h7 L0 B; ?/ L) y8 Y# F+ }- e$ V h8 p* u6 I
三、如果在比较豪放的乐中,可在句首适当使用仄声去声字,可有“振起”全句的效果。* P5 Z6 m1 j9 k/ B0 h/ ?1 u
【举例】
) q6 K+ m4 ^! d6 r( }焰31作《长安李白》8 Z+ |, G0 p; I! B1 d2 j
谁能只手书了唐半世风烟% r9 F7 @/ ]# G6 O; i
看流云任时间,唱不完这清弦
( F7 `0 ?) ]& k4 ?7 Y9 P- x% v4 d' F5 l& o, I9 W$ t) ^
第一句“谁”字阳平,随音乐上扬,至句末音乐下压,第二句起首“看”字去声,“唱”字去声,起全句,发聩激昂。9 g5 T( E- h) j5 R
9 V d, V7 b7 m' I% ^" g 四、若要表达和柔哀婉之声,最好平仄相对,且以平韵收尾,避开在字数为奇数的句子里连用两平或两仄。7 r: B- s9 ?: q- o( H0 o+ V
【举例·二、三同此例】3 b6 X! H9 U0 v0 v+ Z8 Y4 ]
[作者未知,若有谁知道,告诉一下,俺去要个授权]作《纵横天下》:1 [0 R; x* t% |' A' a3 ~6 N! ]
叹一身飘零,笑一世痴狂, 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
+ Q: {) f8 c- G) M3 P% h冷眼对沧桑。 仄仄仄平平
* p0 l& v! T8 Q1 z6 Z9 A3 F许一个承诺,记一段过往, 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9 P7 a1 F) H& H; v) j1 n# b8 L, [
最难忘那年月色如霜。 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T6 p# J3 [9 z" u/ E& ]
写一首醉词,谱一曲断肠, 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
, P( q( C$ I! s# X6 a0 v没提防无情却被多情伤。 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 q" z! a! Q; o, j! K
游子回故乡,就算是好梦一场, 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
+ Z- P7 Z9 ?8 D: e& T! u9 ^+ f0 u, O梦醒后何处话凄凉。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J% M" o- n9 I2 s* Z9 R
因为倔强轻蔑了泪光, 平仄仄仄平仄(轻)仄平
8 b Y4 R6 R6 y; M3 T8 p我惟有握紧这寒枪。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 S" s% v" l; s$ e
9 g5 J5 B7 Q, m5 N4 g1 _这里既押紧韵又连押平韵,但其间有仄韵,能够恰当地配合音乐表现沉缓的哀伤之情,而不会显得太过平淡。
9 m* N5 ?7 t8 \( T) I5 _“就算是好梦一场”处全是仄声字,所以连起来唱的时候就会有窒息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