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新江湾去吃酒吧!”+ x: t. N/ s: d# T2 c
! u6 k. n! P5 o7 X( n) C% x: e+ E- i
梳理复旦校歌的产生,还不应忽视一个特殊地域——江湾。江湾地处上海北部,当年因地价低廉,私立学校云集,文化名人蜂拥而至,形成阵容强大的“江湾朋友圈”。在立达,既有匡互生、丰子恺、夏丏尊、刘薰宇、方光焘等创办人,也有茅盾、胡愈之、刘大白、叶圣陶、郑振铎、朱自清、陈望道、俞平伯、周予同等“立达学会”成员;因立达与复旦同属江湾,互相毗邻,刘大白、周予同和陈望道等,也同时在两校兼课。6 ~9 [% r1 x, {: ^
k# ?# m- r7 } “江湾朋友圈”既激发创作灵感,也给丰子恺等人留下美好记忆。1925年,经朱自清介绍,丰子恺认识了郑振铎,两人成为挚友。郑振铎请他为《文学周报》创作漫画,并经常乘淞沪列车去江湾索画:“当我坐火车回家时,手里夹着一大捆子恺的漫画,心里有着一种新鲜的如占领了一块新地般的愉悦。”(郑振铎 《〈子恺漫画〉序》)丰子恺也记得,有一次他借给郑振铎5块钱,郑振铎却到江湾来还他10块钱,双方推来挡去,被刘薰宇一把抢过:“拿到新江湾去吃酒吧!”于是,他们与匡互生、夏丏尊、方光焘等一起,到江湾小酒馆喝得烂醉……6 H2 p& r# [7 A( L
0 ^1 U, Y" L8 ~4 o' y, a; f) l( ?
江湾的人文环境,是复旦校歌孕育的土壤。在丰子恺笔下,“江湾”是重要的地理名词。1925年12月,丰子恺出版了他最早的漫画集《子恺漫画》,他亲笔署下“一九二五年黄花时节,子恺在江湾”。同时,在他出版的第一部音乐理论著作《音乐的常识》文末,他署“一九二五年岁晚著者在江湾立达学园”。他后来在江湾创作的重要作品,几乎都署“子恺记于江湾缘缘堂”。丰子恺为复旦校歌谱曲,应该也“记于江湾”。据说曲谱完成后,江湾一带,无论童叟,皆会哼唱几句“复旦复旦旦复旦”……" i6 A5 r0 V& B M: A3 f
2 R* W) \7 F$ a z! u 然而,复旦校歌谱曲的过程,一直湮没无闻——这一现象不仅限于丰子恺一人。在上世纪20年代,专业的作曲家凤毛麟角:赵元任是著名语言学家,除了为《教我如何不想她》谱曲外,他还是钢琴曲《和平进行曲》的作者;李四光是著名地质学家,却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小提琴曲《行路难》……他们的作曲经历,被他们各自在专业领域的耀眼光芒所遮蔽,作为漫画家、散文家和音乐教育家的丰子恺也同样如此。* E7 P. }& O% m b) S% u
5 U6 D e/ c. [ 其实,丰子恺极有音乐天赋,会演奏钢琴、小提琴。1922年,他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就在贝多芬钢琴曲欣赏会上,亲自演奏了《月光》;他还为母校崇德县立三小校歌和春晖校歌《游子吟》谱过曲。遗憾的是,他的音乐作品大都没有流传下来。诞生于江湾的复旦校歌,也许是丰子恺唯一传世的音乐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