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蜕变:吹着《小开门》梦想当艺术家
. _ m& B0 o/ `; h) ^+ i7 Z3 Y
+ O. L* W9 W) t* o/ n7 ~% } 走到唢呐的“金字塔”顶端,是刘英用毕生精力和努力作为代价的。刘英遗传了祖、父辈的艺术基因,他五六岁吹入门曲 《小开门》 时,就做起“白日梦”,梦想当顶尖演奏家。
! h; ]) Z$ Y: T3 Y, c2 ~ T# k) N
出生在安徽肥西县小镇的刘英,祖父是吹鼓班一员,在当地小有名气,常在十里八乡红白喜事上“吹个班”“吹个会”。他父亲则在镇上庐剧团里搞戏曲音乐创作和演奏,笛子、京胡、二胡等“十八件乐器”,信手拈来。
7 K% M' R# j2 {0 I' ^% S9 v; u+ A+ e9 V: L, U# _$ s
那个年代,剧团就是家。刘英整日在剧团里厮混,每天所见就是演员练功、吊嗓、排戏、演出。在这种环境里生长,什么庐剧、花鼓灯、小倒戏、徽剧、京剧、泗州戏、黄梅戏等戏曲,把刘英都给“熏糊”了。刘英对家中乐器产生了兴趣,常拿来把玩。唯有唢呐,他最有感觉,七八天时间,可把听来的小曲吹得像模像样。
, O5 K8 P2 W4 E6 J# r6 V+ T9 t% n3 Z+ T5 C6 @
父亲看出他的音乐天赋,便开始系统地教他。行话说,“管乐一口气”,为练好这“一口气”,又怕刺耳唢呐声吵到大院人家,父亲就在远离小镇的土坡上挖一个坑,盖上一层芦苇席,做了一个“隔音室”,将他赶下去。 L7 o- ^# v( k, J" o3 W6 \( a0 P* W
2 S9 r- ]) L6 G& l0 m 刘英说:“席子一盖,坑里昏天黑地,不到20分钟就有窒息感。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有时候还会爬进小蛇。一练就几个小时,每次,父亲把席子一掀,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天亮了’。”
^) |; O$ e* L6 T! d* R4 P4 J5 Y( G; k# I
嘴唇吹破了,撕点儿牛皮纸粘上接着吹。打下一定基础后,父亲便带着刘英进省城,拜师“拉魂腔”名家刘凤鸣、王文轩和丁怀成师傅。父亲工资微薄,有时没钱坐车,父子俩徒步十几里路前往省城学艺,酷暑严寒从不间断。
+ B& C/ }; G/ S
4 w) d" e2 `; j$ ?. P9 T3 | 1978年,《文汇报》上一则上音附中招生启事,让刘英父亲眼睛一亮,带上儿子直奔上海。6 R+ ^4 ?$ V5 d& \# f& R
7 w5 U! E0 v) t7 N/ ^ 在激烈竞争中,刘英突出重围,通过了专业考试。可在体检时,刘英因患先天性白内障而被一票否决。这可急坏了他父亲。晚上,他给医院主治医生写了一封言辞切切、长达17页的信,哀求医生放儿子过关。可惜未果。% s$ V$ r! O& U( D# v
% V; Y- L4 k2 V( t, e 正当父子俩心急如焚之时,时任上音附中校长何占豪听说了此事。何占豪拿着体检表,亲自找主治医生了解病史。在终审会上,何占豪果断拍板:“这个小鬼唢呐吹得了不得,我们破格录取他。我问过医生,就算他眼睛看不见,也要到四十岁左右,说不定那时医学已经能解决这个问题!”7 L* T% s4 \1 ~/ A/ |1 f/ @9 G
7 o; n5 U, ~' s. z% T 刘英说:“如果没有何校长的坚持,哪有我刘英的今天!”
4 z+ Y3 M6 V2 w% A) q8 e! y& k t; t; ~2 R+ e- e% I. d
进入上音附中后,刘英师从唢呐大师任同祥。在严格系统训练下,他的音乐天赋得到进一步挖掘,全面、扎实地掌握了唢呐演奏的绝大多数曲目、技术、流派,成为上音附中的佼佼者。在附中及之后的大学本科,作为学生的刘英,常常受上海市及国家有关方面指派,与闵惠芬、俞逊发等名家出访国外,或同台演出……) l$ o: t" w7 o! x: V2 {" F) P2 y
" i1 J) Y& A4 u4 Y6 }4 t: v% v }
几十年后,刘英梦圆,完成了从唢呐匠人到艺术家的升华。他对启蒙老师———父亲怀有很深的感情。提起年迈老父,刘英常常泪眼朦胧。“是父亲让我真正走上了专业道路,他注重‘童子功’训练,带我遍访名师,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并奠定了良好基础,让我在专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 @( V; I. e. t% ^; ]0 c: T
% N: b2 Y6 d1 s, J( T8 a. l 坚守:“唢呐在,文化精神犹在”) C5 v7 \+ y- Q* I: L+ o
8 D8 |3 P' H- f- r! x. L 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比,中国民乐面临着更大挑战。而今,在西方音乐、现代音乐及文化多元化的巨大冲击下,不少民乐团生存艰难,演出频率下降,市场份额被挤占,民乐日渐呈现“边缘化”,人心开始浮躁。在这种大环境下,“坚守”是一种可贵的选择。+ }" I" q, o( @# @
. b3 ^; o, g# r# j$ w* C! E 刘英自豪地说:“在音乐界,有人丢了唢呐改吹萨克斯,走穴于宾馆与酒店,每天来钱很快。一些民乐演奏员纷纷效仿,也开始改行。但我坚守下来了,决不会变成赚钱机器而走偏路子。留住传统唢呐的根是我的责任。”
0 K1 s: {+ W9 w5 Z3 K! ]; S' r- Z* w8 F D) X
2017年夏天的陕北行,让刘英对“责任”二字理解更深。在中国民间,唢呐的作用无法替代,这块土地上,唢呐在,文化精神犹在;唢呐若亡,文化精神也就亡了。 w# H3 p4 Z7 u {
. d: @" \$ s" N! B. ?* c; P
原来,在陕西榆林举办的中国唢呐大赛上,刘英发现,仅米脂一个县,就有四万人在吹唢呐。这个数字,实在让人振奋。当地,有个人听说刘英来榆林后,费尽周折觅到他的电话号码。刘英说,“在电话那头,刘英听到他的声音激动到发抖,几乎在恳求,‘刘老师,我能见到你一次,这辈子都值了’。”4 q: n, i: }5 Q G0 Z
8 F0 e* _6 J8 m, L
在陕北,他深切感受到,唢呐就是陕北人的命、生活的乐趣,婚丧嫁娶,一样都少不了它。中国各地农村,又何曾不是这样? 尽管唢呐这种草根性的民间形态,在社会变革中受到冲击,但它依然还旺盛地活着。$ _% Q3 O( t& l3 a3 a& `* v
( F% B% _0 G( f9 R
刘英自信地说:“作为一个唢呐专业的教授、演奏家,必须与时俱进,让唢呐艺术走进大众生活。唢呐从民间走上舞台再走向世界,历史并不长,但发展得很快。随着唢呐技术的不断更新,视野日渐开阔,许多新创作的现代作品已将唢呐色彩性音色融入大乐队、融入到交响乐队中。《天乐》的实践就走出了一条民乐交响化、交响民乐化的道路。”. ~6 z* m0 d4 \: r+ K
( P" a+ g) {: ^" ` e( L% e' P; a 而今,耕耘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著书立说成了刘英毕生的事业。他创立了“刘派唢呐艺术”,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唢呐人才;出版了《当代唢呐曲选》《唢呐考级曲集》《唢呐演奏快速入门》《唢呐经典作品选总谱集》等专著。, i) n8 {! `9 S! }3 _! l
) q. a1 g) h3 @/ q3 w9 M( s
一位身价数亿、年届七十的浙江富商,酷爱唢呐。一次音乐会上,他认识了刘英。之后,他托人带信给刘英说,为了圆这辈子的梦,恳切希望能跟刘英学艺,他在信中说:“如果你愿意收我为徒,我可以给你很多钱。”
' g3 g+ e# w& ~7 t( K. ?# i
; i- V, n4 R( @( V 刘英告诉他:“我敬佩你对唢呐的挚爱,但我的时间有限,希望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搞教材、出书、录音,弥补唢呐专业上一些缺失和空白。你可能知道,在各地农村和边远山区,人们要找一首唢呐曲总谱有多难啊!我现在致力于做这些有益的事。”
# b; }9 ?/ p: P) V0 s @
* d6 V; Q: m2 j2 `3 v- [1 Y+ P# t 如今,中国民乐需要有开拓者,需要有刘英这样的现代派大师,牢牢把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加以发展、创新与传承。中国文化的薪火相传需要更多的像他这样的志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