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阿佤人心中,万物皆有灵。人与万物,在生命获取之时,机遇同在;在生命遭遇中,福祸同在;在生命价值里,完全平等。西盟阿佤人以其独有的方式,保留了人类童年的本真与单纯。走进西盟,自然迸发的欢乐、天赋人格的释放,让人无不感慨生命空间的广袤,人世间多少繁芜皆尽简化,剩下的只是生命的谦恭与舒展,知足和博爱,简单并随性。0 a' f8 L9 i0 E9 k% o
- \1 I9 q9 [9 W" [/ J) h
二十六年前的佤山之行,让我梦绕情牵,惦念着这个地方,惦念着佤山最漂亮的姑娘——叶春。二十六年过去了,她在哪里?这次西盟之行能见到她吗?当我无意中说出心中的这个愿望时,普洱市委宣传部傣族同胞岩山囡,却默默无言地去为我寻找这颗佤山上的“黑珍珠”。晚饭后,岩山囡告诉我:“二十六年前你采访过的叶春老师找到了,她今天晚上在酒店大堂等你。”听到他这么说,我的心中像涌动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
" b) X& F- A' f
" U# S$ P4 X V# b 终于见到了叶春,我们紧紧拥抱,非常高兴,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叶春拿出最好的佤山茶招待我,“一片茶叶代表一座山,一滴茶水代表一条河。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希望你们的福气为我们佤山带来吉祥。”接过她手中茶水,品一口,苦中回甘,不一会儿舌底生津,回味甚久。8 Q2 e+ Z% t, u) n% v
$ Y$ A7 X" W3 l3 O# ~0 e
叶春十八岁高中毕业就在西盟县民族小学当老师,至今她一直在为学生们教音乐舞蹈课,传授佤族传统文化礼仪。叶春的家乡在西盟县中科镇大寨村,父亲岩农是当地著名的佤族艺人,吹拉弹唱跳样样会。一九六四年,父亲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母亲艾萍非常漂亮,能歌善舞。父母常常教叶春和哥哥、妹妹一起唱歌跳舞。父母常说,要让他们好好学习佤族歌舞、传承佤族文化。哥哥岩龙是西盟县歌舞团演员,妹妹艾青歌唱得好、舞跳得好,三兄妹在当地都小有名气。
' E4 C3 D( ~/ j7 D$ R9 F E, p" N5 x* ]9 e8 Z7 E) C9 U
叶春从家乡的山水中汲取清醇的养分,带着泥土的芳香走出大山,来到深圳,在中华民俗文化村学习了哈萨克、维吾尔、高山、傣、白、彝等民族舞蹈,一年后她怀着那份包容与自信的心态,回到西盟民族小学继续教书。叶春真诚地说:我是土生土长的佤族人,生活在美丽的阿佤山,我熟悉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我为这块土地上多姿多彩的佤族文化而沉醉。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将佤族的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叶春和妹妹还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手工佤族织锦。如今,叶春又将这门佤族传统手工技艺传授给她的学生及更多的朋友。叶春告诉我:“佤族织锦广泛流传于佤族的村村寨寨,女孩子自幼就开始学习纺织。织锦是佤山美与奇的传说,织锦就是用丰富多变的色彩来编织佤山的美丽。”看着叶春手中一幅幅如彩虹般的佤族织锦,仿佛就是佤族同胞多姿多彩生活的写照。
, _+ R: S @( D Y) j9 N* m
- F4 r) a' e; R, y- h, H: m “我家住在阿佤山,我是小小江三木洛,欢迎朋友到我家,水酒稀饭等你尝……”这是叶春十三岁的儿子岩熙,四年前到北京中央电视台参加比赛时的一段台词。聪明的岩熙在比赛现场不但唱歌,还吹起了佤笛、芦笙,弹奏了佤族的独弦琴,最终从六万多名参赛小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好少年”的荣誉,那年他才九岁。我问他:“你最喜欢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佤族文化。”$ _0 J9 ]! \) X5 x
5 V! ^" p4 s8 h% C 谈到佤山的变化,叶春两眼晶莹闪烁,绽放光芒。她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过去,我们佤族的生活极度贫困,今天的阿佤山与二十六年前你来的时候相比,变化太大了。”叶春说,“多年来我心中一直涌动着感恩的念头,我深知,党和人民、祖国各地对我们佤山人真是太厚爱了,我所做的却微不足道。过去佤族人的日子苦得让人难以置信,今天我们的好日子,幸福得依然让人难以置信。”
1 {( e# Y- x2 h% T$ B7 i( {. f3 a/ e$ C8 n* v3 |
叶春是阿佤山的女儿,她的话语有乡音的厚重、爽快,带着佤山人民的醇厚与真诚。我被她朴素的话语感动,在我的眼中,这就是佤山本色。 y" @0 C; m' n/ J6 ~; Y
4 C- Q+ k8 C# q. E$ L: F
佤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只有佤语,没有文字,传承历史文化除了口耳相传、“结绳记事,刻木计数”,就是以歌传情、以舞抒怀,用歌舞艺术传承民族文化。佤族民间歌舞密不可分,每歌必舞,每舞必歌。仅流传西盟的民间歌舞就数不胜数,风格独特,颇为丰富,佤族民歌常见的有叙事歌、劳动歌、风俗歌、情歌、儿歌和祭祀歌。佤族舞有二十一个种类、二百零七个套路,他们将心灵的感悟、情感的传递,全都融入唱不尽、跳不完的佤族歌舞中。他们用歌舞诉说着佤族深厚的人文历史,展示着佤族丰富的文化艺术,表达着佤族人民追求幸福、憧憬未来的美好梦想。原始野性、粗犷古朴的《木鼓舞》《甩发舞》,多次荣获国家大奖,走出国门享誉世界。它是中国歌舞艺术宝库中的又一璀璨瑰宝,是研究佤族文化历史一部活的教科书。
0 s$ d& g) P/ p- `& h
! q4 x A9 J5 A2 K+ T ~ 阿佤山是歌的海洋、舞的世界。这里歌声和舞蹈就像那茂密的森林枝繁叶茂,其中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鼓舞》,更是蕴藏着佤族文化的深厚内涵。《木鼓舞》是佤族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千百年来佤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当我第一次听到这震撼心灵的木鼓声,内心感到佤族木鼓巨大的力量,此刻,我只想用心去走进它、聆听它、感受它……
' d4 N# I q5 s0 C8 h6 t2 h ?, B) S
自古以来,佤族少女习惯长发披肩,以黑发为美。美丽的长发随风飘舞,舂米时、俯仰时,长发随意飘散,灵动美丽。凡是到过佤山的朋友,一定会为她们美丽的长发所吸引,被她们即兴跳起的《甩发舞》所震撼。无论你是在司岗里狂欢节,还是在佤族村寨的打歌场,佤族姑娘踩着奔放的鼓点,以如火似瀑的甩发舞,宣泄着内心火一样的热情、水一样的柔情,柔中带刚,潇洒健美。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西盟佤族中学,蜻蜓飞过的绿草地上,欣赏着孩子们表演的《木鼓舞》《甩发舞》,内心感慨万千。这是源自佤族生活的真实写照的舞蹈,让世界认识了一个用头发跳舞、用心灵歌唱的伟大民族。佤族文化源远流长,给人类留下了伟大精神、高尚人格中令人钦佩的不朽魅力。他们的语言坚定有力,他们的歌声铿锵震耳,如声声木鼓在鸣响。
, h+ Y' A5 L. Z+ C, e: Z' W) z* l, I( x0 G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半个多世纪以来,一首脍炙人口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唱出了佤山的神韵,唱响了五洲四海,唱红了阿佤民族。走进新时代的今天,阿佤人民再唱新歌,他们唱着新歌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W$ y; O3 B7 C a( B$ U
; f+ ~, s) p4 N, {' m3 b8 c6 l* m* {
眼前,勐梭镇佤山龙潭湖畔,佤族青年男女载歌载舞,纵情歌唱,尽情狂欢。我站在小镇遥望高山,松涛深处鸟瞰西盟,内心涌起波澜。唯有身边佤族同胞那一嗓子高入云端、声震星空的“江山木落”和眼前刚劲粗犷的《木鼓舞》、火辣奔放的《甩发舞》,令人难以忘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