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诗歌盛宴 需要备好原材料调味品( t. V' Z7 T% `6 W/ Y
" J3 b# L! Y3 t 中国不能没有唐诗,唐诗不能没有乐府民歌。唐诗固然是一朝盛宴,但不能说这席盛宴是仅由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这样的大厨师做出来的。它需要几百年的通力合作,需要汉、魏、晋、宋、齐、梁、陈和北魏为这场盛宴准备各色各样的原材料、各种各样的调味品以及历年的菜谱。9 k+ e1 B, I: S
7 {, {* z: e- K/ Z
就此而言,不了解汉乐府、南北朝乐府,就无法知道唐诗母题的来源、风格的继承、手法的运用、典故的背景及语源的出处。
/ ?1 m- B! V! F
" L, |* J: r, e8 {9 S+ ? 李白刚到长安,震慑住道士吴筠、吓坏贺知章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蜀道难》,就是五、七言乐府。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情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蜀道峥嵘、突兀、惊险的壮丽奇景和磅礴的气势。但“蜀道难”是乐府诗的“题目”,李白只是利用“旧题”写新内容。
) n. H: ^. p# N( N) n
, e/ r- V' l3 Y, t2 `. X: L, _ 李白诗歌和生命里流动的“水”,来自于南朝乐府民歌,来自江南长满青草的小河。他的《静夜思》《玉阶怨》,就是南朝民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改进版。- e0 |8 [. m4 k9 P$ G7 z
% d/ U+ M* V! e( J. W" R# p 和李白的浪漫主义不同,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翻一翻《杜工部集》,你会发觉,假如把杜甫对汉乐府改造后“即事名篇”的作品撤了,他可能就评不上“诗圣”。; j4 F: l. W* U9 s/ r7 x, v) k
5 @- }; f l* {' ?" A# e( Y1 m 安史之乱中,杜甫和众人一起流亡,所见之处,遍地哀鸿,而描写这种社会苦难最好的模本就是汉乐府民歌。汉乐府里的《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怨歌行》,都融化在杜甫的诗歌里。
, Q8 R7 F0 q$ z. R3 e: i1 l
% Y0 q) h3 w) L) s& v ] 因此,杜甫就像一个战地记者写“诗报告”一样,许多社会生活的方面甚至来不及用乐府诗的旧题,直接用新题最大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于是,他写下了《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等反映民间疾苦的经典作品。杜甫选择汉乐府模本的精神和传统,使得他成为安史之乱的一面“镜子”。
3 e; a6 G; u7 K( x. j5 j
8 }2 l" r3 \, P( O* Z 所以,杜甫以来,诗人们都认识到,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要想写出“诗圣”级的作品,要让自己的诗集具有“史诗”的性质,用汉乐府模本的精神和原典,是一个重要且可靠的途径。( v! _5 B- E6 S3 a4 B
; X1 D* y! j; [% s) l0 n! |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是“广大教化主”。他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但有意思的是,他与元稹还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提出以“新乐府”写生活的口号。白居易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理论,并要求根据反映事件的不同而自命新名,即“即事命篇,无复依傍”。; Q" }% o" P: d5 k
( s" {' s# Y/ F/ r, `7 z 由于白居易的努力,由杜甫《三吏》《三别》开创传统,元结、顾况继续写作,张籍、王建扩而大之的“新乐府运动”取得很大的影响。白居易的《新乐府》和《秦中吟》反映出了唐王朝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更常被后世评论者称赞。; j" k7 o' b, ? t' n6 u( Z
6 p+ R0 W3 r6 |) X5 \2 y
自创的“新乐府” 里面仍然装着传统的乳汁9 N9 t( L, o0 |9 F+ i
1 Z. g4 T! N+ u' m) {: L3 z
提到刘禹锡,人们不一定知道他做过什么官,但可能知道他贬谪到连州、朗州、夔州等地,写下了许多拟乐府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这些呈现鲜明地域色彩的文人“新民歌”,语言平易,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风情淳朴,历来让读者爱不释手。
" M$ U6 N, w2 U0 D. Y; F ^/ ? U0 w1 u" C. f0 E1 A
再如晚唐的李商隐,他是学习乐府民歌、从中汲取营养的又一个代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李商隐的诗歌风格,那就是融合了杜甫精深的格律、沉郁顿挫的风格和齐梁诗、六朝民歌的清丽。他的诗歌缠绵悱恻、芬芳馥郁,放在今天想来也足以迷住80后和90后年轻人。( u- Q2 N9 L3 I m' \: n i6 z
1 T/ a7 c4 A) a% s
在著名的《无题》诗中,就有许多南朝乐府民歌核心的支撑点。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南朝乐府“春蚕”“蜡炬”两首民歌意象的组合。六朝乐府民歌《西曲歌》里有《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以春蚕之丝,谐女子之思;以春蚕作丝之缠绵,谐女子日夜相思。看中这一“春蚕”意象的李商隐,从这首民歌里汲取意象并加以升华,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o/ Q$ `. U$ ?8 Y$ e1 Z4 A( I
) X" T7 t0 w1 ]1 t9 g( O. y 《无题》诗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李商隐诗下原注“古诗有‘小姑无郎’之句”,指的就是六朝乐府民歌《神弦歌?清溪小姑曲》 里青溪小姑的形象: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U2 t' p9 \! N5 A
; z1 y. G+ f3 v4 g% N8 ]" q* z [ 这是一个还没有出嫁的小姑的内心独白。你看,“开门”面对一片“白水”,“侧近”是一座“桥梁”,不是人居住的地方;“独处无郎”的孤独,是女神也无法改变的悲哀。在小姑的内心,她宁可要一个丈夫、一个家庭,也不要现在所处的令人瞻仰的寺庙和神的荣誉。但是,有什么办法呢?传说,她的男朋友就在“白水”附近,但李商隐说“青溪白石不相望”,凄婉之情溢于言表。9 @- p( `" x( F$ i% |: G
# c. f# a/ v" J4 }5 \1 k 此外,许多著名的篇章,有的都是直接用乐府诗的题目,如被闻一多誉为“顶峰上的顶峰”、写出“宇宙意识”的《春江花月夜》。此外,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蜀道难》《将进酒》、高适的《燕歌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以及《关山月》《塞下曲》《战城南》《北风行》等,都是用乐府诗的“旧瓶”装自己的“新酒”。虽然写的内容是新的,但与旧题也有一定的联系,如“从军行”多写参军及战事、“雁门太守行”多写边塞的风光和生活,不一而足。即使自创的“新乐府”,里面装的仍然是汉魏六朝乐府精神和传统的“乳汁”,是唐代诗人天天都要喝的。$ \0 y% ~* _, o& J2 J3 f1 O4 `8 p
9 ~( J* R: l* m4 b& B
值得一提的是,汉乐府中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但唐代继承的人不多,只有韦庄著名的叙事长诗《秦妇吟》一首,并称为“乐府三绝”。“三绝”中,乐府诗占两席,唐诗占一席。所以,只要《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在汉乐府里守着,《全唐诗》中的任何一首诗都不敢越过边界南下牧马或弯弓报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