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88|回复: 1

[名家特写] 朱践耳:将“山歌”献给党和人民

[复制链接]

1万

积分

27

听众

741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5296
sina 发表于 2017-10-17 09: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践耳:将“山歌”献给党和人民
, d- @% s- l: M5 n" s2 K
  {- Q2 k3 z( _  X+ k. Z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谱写这段深情宽广音乐的人走了。昨天,上海交响乐团确认,我国杰出的音乐艺术家、原上海市文联主席朱践耳在上海瑞金医院辞世,享年95岁。根据朱老遗愿,不开追悼会,家中不设灵堂,遗体捐献给国家的医学研究。
2 V8 D( t3 J& q7 X: Y5 T$ ~$ Z3 h/ a4 E
  作为一位著作等身的作曲家,朱践耳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英雄的诗篇》 之所以动人,因为它歌颂的是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作为一位杰出的音乐艺术家,朱践耳23岁加入新四军,从此开始跟随革命理想、与人民同行的人生,注定了《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深情音乐,能从他的笔下流淌进一代又一代人民心中。此外,他不仅为《接过雷锋的枪》谱曲,还写下了这样脍炙人口的歌词:“接过雷锋的枪,雷锋是我们的好榜样……学习他,对人民无限忠诚……学习他,为祖国献出青春。”
$ `8 g, z2 f2 b3 R( y8 z1 E7 a
: T0 T9 ~9 _" ~) d  一生为革命理想写歌,也以一生回报祖国% e$ i7 |: q" t! A6 u
8 G" S( T. G# U! A& h2 ]
  朱践耳1922年生于天津,原名荣实,字朴臣。青少年时期的苦难,并未磨去他心头对理想的憧憬。那个年代少有偶像,朱践耳却早早地对聂耳的作品情有独钟。他如今广为人知的名字“朱践耳”就是为偶像而改,寓意“践行聂耳的道路”。他曾说:“只要他的作品出来,我马上要买来。1935年,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海滨不幸溺水身亡。我知道这个情况后,觉得非常可惜,聂耳若活着,一定是非常伟大的人民音乐家。”6 l7 K1 Q% e$ e3 v4 U6 d; I( J$ n
, L. u* v; C$ c3 @9 `; C: r
  像聂耳那样,为救国图存谱曲,为人民呐喊,是朱践耳此后始终不改的理想。
! a8 J) ~$ k( w; T9 T: O4 j& C9 U2 K6 v+ i: a
  1945年,朱践耳加入新四军苏中军区前线剧团,1947年担任华东军区文工团乐队队长兼指挥,在此期间创作了《打得好》等传遍部队的军乐曲。《打得好》问世后,战士们士气高涨,打到哪里歌就唱到哪里。1959年留学前苏联期间,他在遥远的莫斯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周岁生日写下《节日序曲》。毕业作品,他也以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为题材,选用了《清平乐-六盘山》《西江月-井冈山》《菩萨蛮-大柏地》《忆秦娥-娄山关》以及七律诗《长征》五首毛泽东诗词配乐写歌,组成五个乐章的交响大合唱———《英雄的诗篇》。3 x. R; o4 n  l, {; _! t" ?4 b: O
) T  e2 [7 P+ j7 [; K
  1960年,朱践耳学成归国。不久后,全国掀起学雷锋热潮,他根据《雷锋日记》里的一阕短诗,仅用了半个小时便谱成了曲,定名《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层次丰富、情真意切的曲子经由才旦卓玛的演唱广播后,在中华大地引起热烈反响,至今仍在人民中传唱。同一时期,他还为《接过雷锋的枪》谱曲并作词,为千千万万个与雷锋拥有相同理想的青年人鼓舞士气。
# B3 s2 a6 S9 ]2 H# i& z( k3 Z, g0 Z2 J4 J3 g- l/ }4 n
  著名指挥家陈燮阳告诉记者,201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英雄的诗篇》重返舞台演出,“那一晚,已经93岁高龄的朱老格外激动”。
* I8 O$ H# T) S4 H7 i( _3 A9 _( q" l9 M
  一生为革命理想写歌,也以一生回报祖国。这些年,上海交响乐团的后生晚辈是朱老家中最常见的客人。团长周平回忆:“老人每一次都悉心准备,他拿出报纸、音乐期刊,那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他的感悟。我们一到,就开始讨论创作。”仅有几次谈话与音乐无关。他嘱咐上交的人,自己身后不办追悼会,家中不设灵堂,遗体捐献国家。
3 Y8 x+ w- i7 ]) ~, ?3 r( D1 P
4 y- b. t- Z* a( \& C: x& |  “从他身上看得到一种浓浓的为人民而创作的情怀”$ @2 J7 v2 k/ u: O; y' s
$ u2 x5 F: f/ w) i7 s- \
  在陈燮阳眼里,朱践耳是前辈也是音乐诤友,“从他身上,看得到一种浓浓的为人民而创作的情怀,让人敬重”。
% S# a0 q" @. B" c3 p0 G; [4 d0 R# C) h! p1 ~2 c3 |
  这种人民情怀,写在朱践耳音乐道路的每一步中。正是他去西南、去村寨,与人民生活在一起,才谱出了风格各异的民族交响。陈燮阳对朱践耳的创作如数家珍:“《第六交响曲》中,他把民歌的原始录音直接植入交响乐;《第八交响乐》是‘二人交响曲’,只用一把大提琴和一件打击乐器,就用交响乐的手法曲式谱了出来;《第十交响曲》中,他将最具民族神韵的古琴和京剧吟唱与现代作曲技法熔于一炉。”朱践耳曾说,中国人作曲有优势,那就是我们的文化背景、音乐传统非常深厚。中国语言本身就很音乐化。音乐本身就是人民创造的,后来慢慢走向专业化,走向精细甚至高级。他现在所做的,是回到了本原,也就是保留音乐的朴素美、自然美、内心美、深层美,还它远古的、历史的、原来的面貌。那些原始的记谱是歌唱家、演奏家模仿不出的,是非常神奇的。
3 [6 z* R" P, B; f1 |
" S( O& D  M0 o3 P% \  “他是人民的知音。”上海音乐家协会的曹畏记得,1982年《黔岭素描》在“上海之春”首演,朱践耳在后台被一位少数民族听众拉住,“我们民族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朱老后来告诉曹畏:“1981年,我去贵阳观摩‘苗岭音乐节’,而后前往黔东南的山区生活了一个多月,亲历了他们的生活风情,我惊喜地发现少数民族的音乐中充满了十二音,使我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感染和震撼,好似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朱老把《黔岭素描》比喻成“用音乐的刻刀刻画成的一组单色木刻”,这般对多调性、侗族特殊调式与非三度叠置和弦的运用,在当时既标新立异,又返璞归真。  ^, G8 H/ Z3 m# s  }- H, F# z
* m) e9 D! t! y  r2 m0 V7 d
  朱践耳那次深入黔东南的采风适逢春节前夕,苗家人热情端出的土菜让花甲之年的朱践耳肠胃不适,上吐下泻外加高烧不退,折腾了许久。但那次深入生活,他带回了《纳西一奇》。“朱老的创新,是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民间音乐传统为创作根基的,同时结合新的创作技法。”周平说,朱践耳在一次次去云贵、去西藏的过程中,发现中国民间音乐五彩斑斓的个性,“并从中悟出,其实中国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跟西方现代派音乐很接近”。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积分

27

听众

7415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中级

积分
15296
 楼主| sina 发表于 2017-10-17 09: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纯粹许音乐,梦寐以求是“动人心扉的大交响曲”) q. p! T# w- f

2 @2 y) E4 _7 c6 j" P  青年时期一次卧病在床,为朱践耳打开了通往音乐殿堂的大门。彼时,一台借来的老式收音机陪伴他走向焕然一新的人生。他从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得到鼓舞;为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感到惊叹;在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发现新奇;为斯特拉文斯基的当代作品《春之祭》《火鸟》日夜沉醉。那些美妙的声响让这个病榻上的年轻人心生欢喜:“我不由遐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写出动人心扉的大交响曲。”
: |4 m$ \: C, e, L
. z0 o3 w/ N* Z" a9 J  从23岁许愿到1986年他的《第一交响曲》问世,梦想的达成,朱践耳用了40余年。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没有一分纯粹,不可能抵达。”* M" T/ t1 R, i! _5 i
  p' k* V4 F. m
  “纯粹”可以是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1985年到1999年间,朱践耳创作了10部属于中国人的交响曲。在周平看来,
5 ~, O8 H; N: P$ h, y: p* y' a5 M# _* ?2 e
  “这既是一位音乐老人用毅力制造出的传奇;其中部分交响曲在观念和技法上的先锋性,更显示了一位中国音乐家将西方交响纳为己用的创作胆识。他不仅有古典音乐创作的技艺,而且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作曲技法,许多作品呈现出的当代性,甚至远超许多年轻作曲家。”
$ @  r4 J( h3 l/ A3 }8 E
* d- p5 i0 V+ c* p" D  “纯粹”也可以是一种日日不虚度。朱践耳70岁时是上海音乐学院课堂里最年长的“学生”。他的晚年时期,最乐在其中的休闲活动便是与后辈谈音乐。他用布满皱纹的手所写出的总谱,被出版社惊叹“工整得可以直接付梓”。曹畏告诉记者:“朱老敬畏音乐,他用最纯粹的音乐之心与人相交。他珍视听众的评价、媒体的评价、同行的评价,每每有心得,就记在小本子上,反复拿出来推敲。”许多人都见过,朱老随身带着本红色笔记本,里面写着他对生活、对音乐的感悟。他给小本子取名“一得篇”。一本写满了,换一本继续,天长日久,便成了“一得集”。
' D* I& v8 b+ V# ]- c4 h2 o7 K
- C* Z2 Q/ X& k/ W: x  先生千古,国内音乐界一片哀泣。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正在欧洲准备乐团巡演,惊闻噩耗,心情沉痛异常,他说:“朱老是中国老一辈音乐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音乐家的良心。他对上海交响乐团、对中国交响乐事业的贡献,是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周平说:“音乐是先生留给上海交响乐团、留给中国音乐界的财富,这个时代有朱践耳先生是何其幸运。对朱老的离去,我们唯有用音乐深深地缅怀和致敬。”! G' `) Y" v" k
$ X1 X7 `2 t5 S# G' |+ M
  今年10月21日,原本是上海交响乐团复排的《天地人和———朱践耳作品音乐会》上演的日子。这台音乐会作品由朱老不同时期创作的四部代表作构成,蕴涵着“和”的艺术境界以及生生不息上下求索的人文理想,包括《节日序曲》、第六交响曲《3Y》、唢呐协奏曲《天乐》、第十交响曲《江雪》。周平叹息:“最可惜的是,朱老再也不能像往常那样,坐在台下看我们排练了。”陈燮阳则从抽屉里找出一只珍藏的信封,皱皱的纸上写着端正的字:“陈燮阳老友,排练太辛苦了,吃点巧克力。”
/ H8 u& c2 k% A4 B9 d9 ?, u8 S6 c& ^; R$ i! v
  曾经有乐迷说,有朱先生和他的音乐在,真是这个时代莫大的幸事。如今,他的作品仍回荡在风里,我们何其有幸。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8-30 05:08 , Processed in 0.113425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