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 p7 C h. }( h! n: l2 f7 s “丝绸之路”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也是一个现实的话题。说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汉代武帝时期派张骞通西域所开辟的中西丝绸文化交流之路。除了陆上沟通之路外,通过海上的中外交流之路其实还要早,据学者杜亚雄考证,“海上丝绸之路”可上溯到西周初年周武王派遣箕子到新罗(朝鲜半岛)传授植桑、养蚕、丝纺技术。这两条古道上的丝绸文化交流也为中外音乐交融互动提供了基础,丝路文化遂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其现实,是指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7日上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并由此引发的新的、更大范围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盛况。如果说历史状态中的丝路侧重于物化式的有形之态的话,当前的现实语境中的丝路则既有物化形态下的中外沟通,更有交融内涵形态下非物化思想层面的沟通。因此,如何建构当下丝路,则需要全新的宏观架构和谨慎的顶层设计了。: r* H7 H" N5 ?3 v- m: ^2 F; ?
" Q7 N, N9 ]3 A
正是由于古今丝绸之路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发展,才为其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宏观架构则是这其中的首要环节。因为它关乎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的合理与否,关乎研究的方法、理念恰当与否,关乎研究的侧重点、深浅度把握的妥当与否。可喜的是,近年来各类主题的“一带一路”音乐文化活动,将这一繁兴的经济文化新景观进行了多种可行性探索,并解析出其现实表征,这已经成为当下音乐文化生活的主流,成为中国音乐连通古今、沟通东西的重要文化纽带。如何宏观架构?笔者从当前的有效尝试的辨析中,认为有以下策略可着意为之。' |1 |) a l1 T5 {% L# h0 a
2 c' ?5 r ]; Z
首先是要架构两条主线。以现有的成果及研究趋势来宏观地看待丝路探研,按照古今两条主线分别布局的视角非常必要,尤其应以现实问题的解决为主。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问题,一个触及历史问题的考证,一个涉及现实问题的辨析。以古代线索来看,对具有实证性的乐器考古及其特征辨析是主要视角,它可以具体地考察中外音乐交流文化触变的历史踪迹,冯文慈、张前、杜亚雄、赵维平等学者在这其中有过专题研究;以现实语境来看,以宏观视野出发而对具有推动“新丝路”的具体案例的辨析,是这其中的主要侧重点,它可以具体地考辨当代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诠释手法、演绎特点等问题。居于两者之间的丝绸之路周边现存传统音乐文化的调研,鉴于这一领域在既往的研究中已经较为全面和趋于成熟,它在当前的宏观架构中可以不作为主要研究重点,但其实践探索依然可为古今新旧丝路的研究提供补益。7 I z' }( g( [; m
6 {0 S/ j. i W" E# ]/ \. g0 v. t. \ } 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研究看似成果繁多,但某些一哄而上所造成的乱象、错杂,并未使丝路音乐文化的研究有所突破,这其中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的研究。因此,在宏观架构下,在注重整体性布局之时,还要着重具象研究,在注重传统历史考证与学理辨析之中要以交融的观念引入新兴的研究方法,其潮流或将引领学界很长一段时间。宏观架构的预设在当下势在必行。丝绸之路即已在脚下,音乐文化也已绵延至今,宏观架构而起的路线与方法,将引领学者在这其中顺畅地遨游,恰当地探研,巧妙把握丝路音乐文化赋予的学术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