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660|回复: 1

[名家特写] 一部先锋派音乐艺术作品 底色是温柔的故乡

[复制链接]

1538

积分

15

听众

77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538
龙婉娣 发表于 2017-10-9 08: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部先锋派音乐艺术作品 底色是温柔的故乡) ]! I$ k& I3 m8 p

5 F1 K" I( a+ H) H  ———评汉斯-季默为电影《敦刻尔克》所作配乐
$ ]4 \* P" s6 ?. B  E4 ^& ^% p, E. ?1 _5 [% p! B8 U# p4 A9 M
  传说“音乐是电影的灵魂”,很多电影配乐其实配不上这句话。但《敦刻尔克》配得上。如果没有配乐,这部电影的艺术效果将大打折扣/ Z/ S4 X/ Q: \& H' z  F3 [) R- ?

7 M1 s- U& B% Y8 s9 B  季默和诺兰共同打造的《敦刻尔克》无疑是一部成功的先锋派影音艺术品,但它终究以怀旧的浪漫主义旋律收场。当你买回这部电影的原声大碟,或许会选择循环播放“第十五变奏”,因为,那里有温柔的故乡
$ Q. Q6 f- l) M. X7 R* W4 Q* a
. @) V& y' j# ^0 w8 F# F  作曲家汉斯-季默和导演诺兰之前合作过《蝙蝠侠》三部曲、《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无论对于影片还是配乐,都是叫好又叫座,然而这次,国内许多观众有点不适应了。
  f2 s" \$ k4 f" M) Z' Z0 V( ~( `& q- S3 @: r1 R+ v& i& ~
  对我来说,这也算不上是愉快的观影体验。虽然观看诺兰的影片向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此次感觉尤其紧张且压抑。如果说诺兰让全场观众接近窒息,那么季默无疑是最大的同谋———他的音乐让一部结局毫无悬念的战争片生生变成了悬疑片!影片开始不绝于耳的钟表滴答声立即带来“既听感”———在《盗梦空间》里,我们就曾见识过这种“诺季”音效。当然,尽管《敦刻尔克》和《盗梦空间》一样是诺兰自编自导,尽管依旧是诺兰式的海陆空交错叙事,《敦刻尔克》终归和之前的盗梦神作有着本质差异。这里贯穿着纪录片式的镜头语言,不像有的纪实类战争片为了增强现实的苍白感而谨慎使用音乐,诺兰在这里完全将“悬疑”的任务交给了季默。
* z# m6 o$ Y( I9 R. I  X1 a4 m9 e6 N2 I6 R+ Z9 P3 S2 K" z: N. c
  长镜头下的漫长海岸线真美,然而,只要耳朵不聋的听众都会心神不宁———厚重的音响几乎塞满了每一帧画面,这是100年前默片时代的做法,如今似乎只有风景纪录片会这样做。哪怕在德军轰炸机消停时,“谢泼德音调”渐强渐高的音响错觉还是会让人如坐针毡。将轰炸场面拍到这份儿上,你已分不清轰炸的声音究竟来自飞机还是配乐。当你打开季默的音色库,会发现里面的音源来自汽笛、引擎、螺旋桨等机械化战争世界,还有,导演诺兰的怀表滴答声。它们经过计算机的变形处理,扭曲为配乐的特色音响。此时,音乐不仅和音效融为一体,还和你紧绷的神经绞在一起。
7 c) s) F" Y. l
; W+ e. c- o0 m+ a  一个英国导演,一个德国作曲家,联合制作了一部名叫《敦刻尔克》的MV。诺兰在操纵着音乐,季默也在主导着电影。
7 \: A5 K+ ]6 U% c5 s$ c0 {6 `+ [2 S% _& C/ j* d
  传说“音乐是电影的灵魂”,很多电影配乐其实配不上这句话。但《敦刻尔克》配得上。如果没有配乐,这部电影的艺术效果将大打折扣。反之,假如哪个乐团想演一场《敦刻尔克》电影原声音乐会呢?也不成。以前开过季默的电影音乐专场音乐会,许多作品即便被重新配器,还是无法实现电影院中的震撼效果,因为他的配乐里有无处不在的电子音效,单单传统管弦乐队显然无法胜任。这位非学院派出身的配乐大师摆脱了好莱坞传统的纯交响风格,将电影音乐真正带入了合成器的时代,他说:“很少有人真正理解,现在的计算机已经是一样你不得不学习并且善用的正统乐器了,跟钢琴是一样的。”! X" l( {" R; |& |
4 J% I4 s( i0 o" J& Y$ r, q* W: q
  当然,即便非要在音乐厅上演这部电影音乐,恐怕也没几个人能耐得住性子纯听这种重复至死的极简主义音乐,里面还夹杂着各类微分音、滑奏、序列以及噪音。季默为电影前一半所作的音乐其实非常先锋,就是给钱也没人愿意走进音乐厅聆听的那种,这种风格长期以来是惊悚片的最爱,如今也渐渐可以在其他类型的影片中听到。- z% i$ G' N6 p5 X
3 r9 Q$ X' u* Z+ c6 F# m% u
  在这部聚焦于弥漫在逃生人群恐惧心理的电影中,音乐以简短的动机代替了传统大片的主题旋律,很多地方甚至以低频振动代替了音高组织,季默刻意将速度从最初的每分钟48拍逐渐提高到每分钟60拍,观众的心跳速率也随之加快。所以,要想感受这种音乐的魔力,还非得在电影院听,此时,影院俨然成了音乐厅。0 O3 M' J+ _! F# p
" J& i- g, u  ~0 y$ u5 w$ b& C
  《敦刻尔克》没有“手撕鬼子”的镜头,甚至从头到尾压根没出现敌军正脸,却草木皆兵,不时袭来敌人的飞机、炮弹和冷枪,自家战舰来一个被炸一个,最后竟然是无数民用渔船完成了这场撤退。关键是,连一首让人燃起来的主题曲都没有!对于那些习惯在大片中听到主题曲的观众来说,《敦刻尔克》实在让人不爽。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38

积分

15

听众

774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1538
 楼主| 龙婉娣 发表于 2017-10-9 08: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高潮和主题曲都有,只是过于温柔绵长,没能触及到观众们最喜欢的那个点。当那架燃油耗尽的喷火战斗机沿着海岸线滑翔,许多观众泪目了,催泪弹正是背景音乐———“第十五变奏”。它实际上基于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谜语变奏曲》的第九变奏“Nimrod”,在英国是家喻户晓的思乡曲。诺兰在父亲 的葬礼上听到“Nimrod”,情动之下打电话给季默,指明要将此曲作为《敦刻尔克》的音乐素材。“第十五变奏”并非季默亲自操刀,而是转交给英国作曲家沃尔费什。他将“Nimrod”的旋律拉长至难以辨识,绵延的音乐仅仅在哀叹那些不知所终的人们吗? 不是。镜头和音乐一道从飞机上俯瞰大地苍生,为即将展开的残酷历史而悲吟,最后的渐强却又为每次国破家亡的人们注满力量。电影末尾,返回故土的奥德赛们终于从噩梦中醒来,此时却一反常态不再有任何音乐,阳光显得如此宁静。
" T; E. w8 P2 T: B; l, I+ a( y9 B! R2 j4 M  I: o* b
  季默之所以会赞同使用埃尔加的音乐作为主题曲,大概是因为他也有深深的英国情结。他的母亲是犹太人,1939年从德国逃到英国才幸免于难。母亲的音乐修养深深影响了他,虽然他自幼丧父,也没有经过正规的钢琴训练,但在玩乐队的自娱自乐中逃避现实,掌握了音乐创作技能。他的音乐生涯始于伦敦,直至为电影《雨人》配乐后才转战好莱坞。将季默的早期配乐与《敦刻尔克》相比,实在无法相信这些配乐出自同一人之手。与其说是季默的个人风格转变巨大,不如说是我们时代的声音进化太快。
9 M4 w, |8 O& g( O' h: ~, A% }' ]% x  l$ t. p2 t5 S3 H
  二战后,西方作曲家在纯音乐领域的先锋实验中走进了无人区。如今,当一部电影想让你听到恐惧时,就会尽情调用先锋派前辈开发出的高冷音效,当年实验室里的成果终于进入了商业市场。季默和诺兰共同打造的《敦刻尔克》无疑是一部成功的先锋派影音艺术品,但它终究以怀旧的浪漫主义旋律收场。当你买回这部电影的原声大碟,或许会选择循环播放“第十五变奏”,因为,那里有温柔的故乡。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1-21 12:58 , Processed in 0.083825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