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嘻哈”遮蔽的,是曾构成华语流行音乐丰富样态的清流 - k. {0 O2 z! I9 O$ B' t( X. ?* T* _. h
作为华语音乐史上有重要地位的音乐人,罗大佑时隔多年推出的新专辑,依旧用真诚的音乐讲述现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图为罗大佑为新专辑《家Ⅲ》所拍摄的音乐录影带,用几个普通家庭故事,传达“因为有爱,所以不一样的人们,有了一样的家”的主题。/ ?; x1 c0 s1 ?- l h
- I1 i+ M. A$ P; U1 y9 j3 N( x 吴亦凡发布嘻哈新歌《我选择的路》,距离他担任“制作人”的热门网络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总决赛落幕不过三天。而比他更早搭上节目热度的,是另一位“制作人”潘玮柏。他发布的新专辑同样主打嘻哈曲风,宣传期与节目播放期重合,让嘻哈的热效应叠加。与此同时,在眼下的网络上,几位参赛选手的《天干物燥》《Life’s A Struggle》等曲目也成为播放热门。嘻哈这种海外舶来的流行音乐曲风,不再处于昔日小众、边缘的窘况,一时风头无二。 8 V' y: I) J4 G/ \: Y% K9 y; a; K2 \8 e+ I$ A
与之相对的,是张信哲、万芳、罗大佑等这些华语乐坛曾经的中流砥柱虽相继发布新歌、新专辑却几近悄无声息。他们用或深情、或恬淡的曲风,以摇滚与交响的跨界混搭、民族音乐元素融合下的浅吟低唱,在嘻哈千人一面的喧嚣躁动中,各有各的姿态,成为难得的“清流”,却没有引发太多反响。翻看华语流行音乐近期上架的新碟,霸占榜单的,是一众影视剧流量小生和综艺咖。7 b! U6 b% z2 ^: }" @# N9 `
; L2 x! g7 Y8 P# O8 s2 a) B 互联网平台和各类综艺节目的兴起,理论上为流行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再小众的音乐都有发声的机会。然而由此带来的海量选择,让作品脱颖而出更加困难,更加直观的点击量、话题度也带给创作者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流行音乐正越来越依赖于综艺和当红流量明星带来的关注度,昔日丰富的音乐样态正在同化、甚至消失。. k% E( {! ^- x( W' h. }( V
) x/ V2 J( o6 [+ f
乐坛“中流砥柱”推出新作,却没能吹皱当下流行乐坛这一池春水+ k" F: @' G9 u
* R+ `- X% ~- n3 B6 H 比如当下,最响亮的声音就是嘻哈———借助《中国有嘻哈》这档节目,这种一度小众的音乐样式以刷屏的节奏进入大众视野。“押韵”“Freestyle”等技巧性内容被一再放大,选手也将带动现场气氛作为第一要务,嘻哈内在的审美逻辑和原创能力无法得到很好地发挥。没有传唱基础、真正经得住细细品味的原创作品,却形成了满城争说“Freestyle”的热闹,喧嚣而单一。 * W9 H/ E V+ [/ {( G1 K, {2 O 3 D- e- g( `" Z1 B 诚然,流行音乐本就是“流行”“大众”的产物。回溯华语流行乐史,风靡的音乐风格换了一茬又一茬。然而,即便在同一流行风潮下,仍注重创作和表演的多样化。 4 ]0 z3 {% ]% n2 E5 l3 }, a& l s2 j' {0 j I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摇滚方兴未艾。黑豹、唐朝、魔岩三杰奔放的奔放,诗意的诗意。旋即校园民谣接棒,高晓松的《同桌的你》与朴树的《白桦林》各有各的青涩纯真。而同一时期的港台音乐,则有相当一部分金曲翻唱自日本歌曲,例如张学友的《爱火花》、张国荣的《谁令你心痴》等。不过,经由当时音乐人匠心独运的编曲、本土化的填词,这些翻唱拥有了新的姿态,甚至让人觉察不出原唱的痕迹。2 r, w) w8 A" j" f: d9 P9 e* g
3 ?* Z2 b' G C' `' p 即便与嘻哈同为西洋舶来品的节奏蓝调和灵魂乐,经由几代歌手与华语流行音乐的融合探索,呈现出的质感各不相同。上世纪90年代,“第一代”杜德伟以独特的嗓音配合简单的配器,诞生《无心伤害》等深情缱绻的情歌小品。陶喆的《小镇姑娘》《爱,很简单》则将节奏蓝调特有的转音技巧运用得恰如其分。及至周杰伦,通过《爱在西元前》《龙卷风》将“节奏蓝调”的消费欣赏群体缩小至青少年。在此后的创作中,古典音乐采样、电音舞曲、美国乡村音乐“蓝草”……均被纳入他的创作之中。甚至,他和王力宏、林俊杰等人还尝试把众多元素与中国传统音乐进行融合,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风”,诞生了《东风破》《青花瓷》《千里之外》等流行金曲。6 r' n, K3 t- B) t2 C6 F
0 G. Z- ~3 m! t Q5 I% O$ B+ Z 潮流在迭代,会有新的热浪接替嘻哈,对流行乐坛进行下一轮冲刷。但是华语流行音乐曾经的丰富与多样,不该成为随风的往事。 G9 ]5 ~7 f( } q T1 a
( X( c. Z K/ q!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