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中的用嗓与共鸣腔 ! G. C4 s$ h( E, x . D# d$ `# |$ M/ x 近年来,在民族声乐中,真假结合声音成份多,南方人占假声成份多。我们要求有真声基础,真假结合。这就是必须有基音,声带积极。在训练声音的过程中,低、中声区必须靠前,高声区略靠后,两大牙床之间逐步要张开,面带笑容,使声音进入头腔,这与戏曲中的“脑后摘筋”或“脑后音”是同一道理。这就是说,后面要开,软口盖提起,但必须前面笑肌、上口盖要提起,才能使声音出来,有放射性和穿透力。这时的声音要求不能闷在里面。与此同时,必须注意喉头的位置要适当,要相对稳定,保持吸气状态的喉形(不要吊喉头)。喉头吊必然影响声带正常工作。要么虚,要么挤,要么声音出现压扁。但我们也不要太强调放喉头,一切片面的强调都会造成僵局。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各部分发声器官协调有机的配合。& F2 V* p: Z0 f( f% f
# w$ o i' q# w/ Y& S. y" w
总的来说,民族声乐既要使之运用发声的科学性,又要保持其鲜明的风格特点。我们将发声器官比之为管状,民族声乐的管状要比美声专业的管状要小些(男中、低音另当别论),在要求上,可归纳为“四不太”,即:声音不要太深、太靠后;喉头不要太下;共鸣不要太多。不论怎样,还是要“字正腔圆”,达到声音“甜、脆、水、美”的要求。7 I* m% ?1 J8 q3 f
0 ^2 \# Y& i' T9 M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行腔韵味规律 & l, h; u# A, n $ q$ U* L7 J& e k8 w7 y% \ 各地的语言、音乐、生活风俗、表达感情的习惯不同,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风格特点。歌唱艺术是人声与语言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各地语言四声的不同,形成了歌曲风格特点的一些装饰音。有上滑音下滑音,慢滑快滑,颤音上下快慢长短;在运用声音色彩上,抑、扬、顿、挫,起起伏伏、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等,这便是不同风格的行腔韵味,也有人叫做润腔。例如新疆维吾尔族歌曲《牡丹江》、苗族《飞歌》、山东民歌《包楞调》、河北梆子的歌剧《红珊瑚》,它们都有鲜明独特的风格,特别有行腔韵味。如果唱一般歌曲的演唱者不去学习它们,就无法唱出风格与韵味来。只有通过广泛学习各地民歌及戏曲作为打底子,才容易掌握其它民族歌曲及戏曲行腔韵味的特点。 a) O z( w8 c
, t) j U0 Y+ N- I/ ?/ o- L1 V+ D p8 U% t- K0 u1 @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