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声乐的学科属性
) \5 [7 Y! h6 F1 m4 a 声乐学是一个特定的学科概念。声乐学作为艺术类学科,其作品创作以文学为基础,其表演是充满艺术性与创造性的审美实践与创作活动,其基本属性是人文学科。声乐学研究是涵盖文学、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并与表演学、美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诸多外延学科交融的综合研究体系,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既具有人文学科的丰富内涵与属性特点,又含有自然学科的科学本质与学科基础。
3 p9 ~4 d, L: }$ q9 `2 c h5 r6 r(三)声乐的研究内容 0 B4 y' \& D* a
声乐学是专门研究声乐艺术的内涵与外延、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学科。声乐学研究,须根据悠久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艺术实践,通过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梳理,使感性(感觉、经验与体会)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反过来对声乐艺术实践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 Y# J. m9 W* X& _( c- Y% j1 [
声乐学研究 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声乐理论、声乐技能、声乐表演、声乐教学、声乐审美、声乐文化等多个方面,并以纵横交错的形式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多个学科相交叉。声乐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具有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的包容性、诸学科渗透的多元性、多学科交叉的广泛性,其学术研究具有广阔而深厚的空间。 0 t( L+ _8 h2 A
声乐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声乐学的基本概念、学科属性、学科体系研究。
* S& {! k; {6 T' T& M( g7 [" _6 R 以物理学(声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歌唱发声的科学原理,解析人类歌唱发声的心理、生理、物理机理与本质;研究歌唱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包括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共鸣、声区、语言等技术、技巧基本功训练的科学性,以及声乐演唱与教学相关问题的研究。
: J- P8 V7 A8 N8 c5 d 运用美学、表演学、文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与声乐学的交叉视角,审视声乐的创作、表现、审美等艺术现象,研究其本质规律,从事声乐艺术的审美鉴赏、声乐作品的研究与评论等。结合文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关联学科,开展声乐文化的现象与本质,以及声乐艺术形式与声乐艺术发展史的研究。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开展声乐心理学研究,探索声乐演唱、声乐表演、声乐审美、声乐创作的心理问题;开展声乐教学的研究,梳理声乐教学的理念与原则、内容与方法,总结声乐教学实践经验,从而揭示声乐教学的本质与规律,提高声乐训练与教学的科学性与效率。 ( o$ n$ B6 `6 n1 S: } j y; S, r# _
声乐是实践性、艺术性很强并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学科。声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声乐艺术创作与实践的提高,提升声乐的文化含量与文化品位。
0 l: W3 _9 N1 O0 x, R 声乐的学科发展" V, Z/ G8 L( j' A) X$ i
在声乐领域,歌唱发声科学的研究大大滞后。在歌唱实践中,经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一直以歌唱中的自我感觉为依据解释发声与共鸣的原理,如“面罩共鸣”“头腔共鸣”“胸腔共鸣”等。人类发声与共鸣的科学本质是什么?这是声乐界一直存在困惑与探究的问题。20世纪上半叶之后,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歌唱科学研究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国际歌唱科学领域运用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歌唱有了更为科学的认识。特别是运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如X光摄影、快速摄影、喉动态镜、频谱仪、示波器、肌电图、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将歌唱发声的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
3 a% A, s& [7 S+ W% k8 i0 N 1954年发声生理学家伍尔德里奇采用波谱分析法,在歌唱家鼻腔塞满棉花发元音进行比较,结果是无明显差别。威廉·文纳将液体注入歌唱者的鼻窦做实验,证明这一操作对音质、音量均无影响,得出“‘鼻腔共鸣’‘鼻窦共鸣’都没有充分根据”,“鼻腔共鸣”“鼻窦共鸣”说“无疑必须放弃”的结论。威廉·文纳否定“胸腔共鸣”“气管共鸣”:“胸部不是共鸣体,因为它不是一个腔体!胸廓充满着类似人们用以隔音的软的、海绵状物质,它倾向吸收而不扩大声音。”范·登·伯格测量气管的特性:“说来奇怪,这种共鸣与其说是帮助,倒不如说它是障碍。”
- D/ h- D: g* P J; T 现代歌唱研究揭示了发声的科学机制及本质内涵。以“歌唱声道”“簧管发音偶组”“两管共鸣”“歌唱共振峰”“贝努里效应”等学说组成的声乐生理声学,与声乐心理学相互交叉,构成歌唱发声科学的理论体系。歌唱,是心理与生理支配机制驱动歌唱器官的生理机能产生的物理现象,是一个心理、生理、物理功能相互交融与转换的科学机制。歌唱的技能技巧是综合训练的科学结晶。
* P5 k- `$ t% h1 L& G) [9 s 随着歌唱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声乐已由传统的“看不见,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与经验相结合的方向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美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威廉·文纳等为代表的“新机理学派”,集国际歌唱科学研究成果于大成,采用“心理—机理教学法”,通过“官能听觉”及有效的心理、生理、物理机能引导,驾驭声乐教学及训练活动。该理念着眼于帮助歌唱者建立与形成心理、生理的良性互动,产生正确声学效应的循环“链条”,是一个综合机制的科学训练体系。它显示了当代国际声乐教学科学化的发展水平,指示着声乐学科前沿的发展方向。 : [+ G( Y( `+ v! s: |9 q8 [
观念更新,是声乐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声乐教师要站在学术前沿,加强发声科学的研究,提升歌唱心理—机理的理解力、洞察力,并与教学、演唱实践经验相结合,培养“官能听觉”及其引导方法与教学手段,从而掌握“心理—机理教学法”,推动声乐学科建设及声乐教学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在当今这个文化繁荣、学科发展的机遇期,这一使命必然落到当代声乐教师肩上!
( A0 e% b" |" p1 \( J& x. B 我们欣喜地看到,高等教育发展及学科建设已取得可喜的成绩,艺术学已成为国家学科体系中独立的学科门类。音乐与舞蹈学已经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声乐的学科建设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声乐,这个一直被传统观念认为是没有什么理论可言的学科,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声乐理论研究的意义越来越得到重视与提升,理论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气氛颇浓,成果颇丰。声乐的文化内涵丰厚,文化外延丰富。一个开阔的学科视野与文化图景,清晰地展示在面前,指示着声乐的学科发展方向。让我们张开双臂迎接一个声乐新时代的到来吧!《歌唱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