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贝多芬逝世190周年。
7 Z5 G6 X7 y% d9 ]; f9 q1 a9 [/ C2 }- |' R- a
190年来,贝多芬似乎并未走远,但真正走近他的人却并不多。3 b6 \ M. `- R7 X. e ~( R8 {
- _& D1 f: v2 {& b1 B4 A+ q$ B" f 在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看来,在贝多芬的众多作品中,32首钢琴奏鸣曲可谓是他的“音乐自传”,是解读贝多芬的“最佳密码”。0 e+ F/ c: }" `. e) O# u3 _
( J: j& n# O+ |% S& R" a6 J* C7 Y 32首作品串起音乐与人生的双重轨迹1 ]! e$ m, M2 b8 l% }- E
7 I, W( `) u7 A3 q% {$ J( w/ Y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9部交响曲、16首弦乐四重奏。他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也都是钢琴演奏大师们的常备曲目,考验着一代又一代的演奏家。. H0 }! x) d# y# k, B' L; g
! p4 p0 H5 {- E5 F 为什么钢琴演奏家必弹贝多芬,为什么在他离世190年后依然不断有观众喜爱、探究他的钢琴奏鸣曲?
5 E) Y& X* ^6 E/ q& U* Z0 O! M* |, n, A4 R2 c( ~
杨燕迪教授认为,首先因为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聆听这些凝结成音响建筑的心智结晶,就像是在与这位音乐家对话沟通,能够得到心灵的哺育与滋养。更重要的,是这32首钢琴奏鸣曲贯穿于作曲家成人之后的30年人生,几乎是全景式地记录和见证了贝多芬的音乐发展和人生思考,具有文献性的价值和意义。在音乐史上几乎很难找到像这样具有文献价值的作品:既有相当的数量,又保持极高的质量,同时又能覆盖一位艺术家的一生。
* m- P, ~8 E2 n9 ^$ U; k) r
) W' U. G, ]/ ~; c3 v 在美术史上倒是有类似自传意义的作品,那就是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自画像系列。他留下的约40幅油画,跨越了近40年的人生,伦勃朗用画笔深刻记录了自己的形象变化、性格成长、灵魂升华的过程,也是画法技术的不断探索见证。
+ A ~9 e1 Q, v2 L( S1 P
& r& }6 D; W, { }) @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就好比是音乐家的自画像,是他对自身生命境况和人生意义的系列探索,其中蕴藏了他对世界和人生真谛的感悟、认知和呈现。+ _4 s7 w0 q! r0 ~! Z* H
: e$ g( m/ V. f/ f8 `
杨燕迪教授把贝多芬的人生境界归纳为三个层次:即青年勇士、中年英雄和晚年哲人。这三个人生阶段的三种音乐风格境界都生动体现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