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简述弦乐四重奏的产生与发展?
# q' t; I" m/ y$ T
/ x7 G- o+ r' ?& ]; Z& M! l e. y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组成,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室内乐形式,也是室内乐中最理想、最融洽、最经典的组合,虽然在这种组合中找不到交响乐般庞大的气势,看不到歌剧中宏大的场面,但这种体裁的音乐以精致抒情为本,能营造出人与人之间亲切交谈式的音乐氛围。它最初仅限于家庭、沙龙范围,是贵族雅士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随后在历史的流变中,它从贵族庭院走向世俗舞台,发展成一种表达人类情感最深刻、最细致的重要器乐体裁。
$ V2 w% }0 I8 t T& T- @
. M/ m4 k, ]6 v1、弦乐四重奏的历史成因
0 @) {6 c, q+ k5 {
% V$ Y/ n5 C E* U/ A) k I) q18世纪是弦乐四重奏形成的重要时期,它的形成主要受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 ]+ Y0 k; p+ G) ]
1 F) g7 r5 |$ ? x4 s9 }& y(1)欧洲中世纪到巴罗克时期,教堂的弥撒曲和世俗的康塔塔及重唱大多为四声部音乐,它们恰似弦乐四重奏的四个声部,四声部的合唱、重唱为这种室内乐体裁提供了创作上的参照依据。4 ?: J0 I2 B; L
4 ^4 R( |7 P0 I% T2 B- ?5 f) W: S
(2)18世纪初,室内乐主要以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为主,它采用两把小提琴和演奏通奏低音的乐器,后来这种体裁在巴罗克音乐向古典主义音乐演变的过程中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由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组成的弦乐四重奏形式。这就是说,三重奏鸣曲的衰落使弦乐四重奏的形成成为必然。- h* L3 Y! ?/ M% Z9 ], l' @9 c+ Z
: |$ a0 @, P& v4 k9 S8 m& J0 Z(3)巴罗克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前者是复调音乐性质,后者是主调音乐性质。从历史现象来看,在18世纪上半叶古典主义音乐的形成过程中,巴罗克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之间曾出现一个衔接上的间隙,正是由于弦乐四重奏的出现,使这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得到了平稳过渡,这种既善于表现复调音乐又能尽现主调音乐魅力的体裁,恰如其分地充当了连接巴罗克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的桥梁。! _$ P+ u* k9 J# s) O! l$ x* H
* a1 ?8 P& I6 x; a, ~9 A+ ?2、18世纪中期弦乐四重奏的确立与发展
; u# v- C: ?$ X' ?+ \' }; j1 s# a, B% H8 W. `% X0 w+ M
里赫特(1709—1789)是首先运用弦乐四重奏组合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而最终确立弦乐四重奏形式的是海顿,从1760—1802年这四十二年间,海顿共创作了84首弦乐四重奏作品。古典乐派使弦乐四重奏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在里赫特、海顿、莫扎特、博凯里尼(1743—1805)等音乐前辈们凿山铺路之后,贝多芬这位功绩卓著的大师将弦乐四重奏发展到光辉灿烂的巅峰,他虽然只作有十六部弦乐四重奏,数量远不及海顿(84首)和莫扎特(23首)等人,但是这十六部作品中几乎每一部都折射出他的功力、经验、创新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体现了刚劲的气质、哲理的深思、质朴的世俗以及对彼岸的祈盼,他赋予了弦乐四重奏音乐最高的理念、最精致的结构和最丰富的情感,并用这种音乐形式编织出意味深长的乐思。: o1 ?( F o [' e
4 L+ k+ A; E4 i3、19世纪弦乐四重奏的承接与徘徊& k4 _) S) m/ e1 l7 T4 L2 }
6 R3 d" P# n- r
19世纪,弦乐四重奏处于低谷徘徊时期,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贝多芬在弦乐四重奏上构建了巨大而令人眩晕的成就,使其后浪漫乐派的大师们面对弦乐四重奏这种体裁时,只能望洋兴叹;二是,浪漫主义音乐含有多种人为的主观色彩,旋律具有强烈幅度的变化,缺乏声部均衡的稳定感,弦乐四重奏不适应这些动荡不定的因素,阻碍了它的发展。所以在众多浪漫主义大师中,只有那些接近古典主义的作曲家,还能在弦乐四重奏这种体裁上有所建树,如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柴科夫斯基、弗兰克(1822—1890)等。在整个19世纪弦乐四重奏领域,贝多芬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柏辽兹、瓦格纳、马勒等音乐大师干脆回避室内乐、回避四重奏,以免与“乐圣”产生碰撞。
/ q9 S: D, L7 ]) r3 k% z# k- B, S6 c7 E0 P
4、20世纪弦乐四重奏的创新与回归! w- T( H6 i7 N9 p @/ }5 |6 C M0 \
2 Z* c+ ~2 X, Y. e, x m
20世纪时,弦乐四重奏通过近一个世纪的“酝酿”,终于又放射出了光彩,以巴托克为中心的音乐大师们,如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欣德米特、肖斯塔科维奇等,把弦乐四重奏推向奇光异彩、风格各异的舞台。" P2 v: \) p. L. m& ^
* ?, B- w2 Q4 Z k1 t纵观弦乐四重奏三百多年的历史,从海顿的创立,贝多芬的发展,巴托克等人的创新,到肖斯塔科维奇的回归,我们看到了一条古典—现代—古典的发展轨迹。* a+ w% u' H% ]" Z/ a* F$ ?! Y7 I
) y6 J; B& g( ^八、简述奏鸣曲的发展?1 w [) S0 c+ k4 f
& c5 f6 F/ O+ w, h' A奏鸣曲一词来自意大利文sonare,为鸣响之意,在16世纪前就已存在。8 ~ [( u2 S- X1 E! ~* K2 i
5 M4 G8 l2 q4 {8 Y* K( ]
16世纪时泛指一切器乐曲,与声乐曲相对。" d) b2 j4 |- i- p* U4 X4 K
- D! k& `; t0 ~5 v, z
17世纪早期,由五段或更多段对比性乐段组成的器乐合奏作品一般被认为是奏鸣曲,由此发展成巴罗克式的奏鸣曲,三重奏鸣曲是当时的重要体裁,通常有两种形式:“室内奏鸣曲”和“教堂奏鸣曲”。$ ]. ~: v0 e' A6 v
- ?) u, `$ L, G) a0 o9 j0 E! j到18世纪上半叶,独奏奏鸣曲取代了三重奏鸣曲的地位,最早为键盘乐器创作独奏奏鸣曲的作曲家是萨尔瓦托雷(Salvatore)和库瑙(J.Kuhnau),其后的独奏奏鸣曲以D.斯卡拉蒂和D.阿尔贝蒂等作曲家的作品为代表;C.P.E.巴赫确立了近代独奏奏鸣曲(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形式,包括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三部曲式;第三乐章慢板、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
4 H3 r7 p7 [7 e2 d$ d0 t6 \
/ m6 N+ d. K. C# Y18世纪下半叶,海顿、莫扎特省去了以往奏鸣曲中的第二乐章或第三乐章,确立了三个乐章的奏鸣曲形式(快板—行板—快板);在贝多芬的发展下,奏鸣曲体裁又向前迈了一步,就乐章数量来看,他的作品包括三个乐章,有的扩展为四个乐章(创用小步舞曲,稍后用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在发展规模上接近交响曲结构;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为这种体裁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标志着奏鸣曲进入成熟的发展时期。
/ s) E1 S& f$ f. t3 A5 G, i+ S6 f
( u: g, G! R5 P9 q+ q1 l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奏鸣曲始终是由一件或两件乐器演奏的最重要的器乐体裁,它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史诗性、标题性、主题的发展性、变奏性和歌唱性等方面;乐章的数目有所发展,多乐章、单乐章(李斯特首创)不一。该时期对奏鸣曲做出重要贡献的有舒伯特、肖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
9 G& I& `4 }' [ m/ K* D; p( ?( k; E: Z! [$ _! B( Z% e1 f0 E
20世纪的奏鸣曲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方式,当时重要的作曲家大都写过这种体裁的乐曲,但风格迥异,形式不同。例如巴托克的奏鸣曲融入了民间音乐因素而且具有协奏风格;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的奏鸣曲受到新古典主义的影响;布列兹、潘德列茨基运用新技法进行奏鸣曲的创作。
" C% U+ U. s9 G# Y# `) K, u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