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不得是哪个古人在一篇游记里说过:入之愈深,其境愈险愈奇。虽然是讲治学的,大概也可套到我们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上。越深入这个包罗万象的大世界,越不免慨叹如何穷尽?这个世界浩瀚若此,歧路众多,往往入得门来容易,如何再深一步想来是很多人困惑的问题。前一阵见到有乐友感叹迷途的苦经,很多乐友也现身说法来出谋划策。& V+ f1 G0 \& l! M! [" G
4 J% |! F$ W5 x5 q" I7 x 近日里,我倒是见到了一个英国乐友的剀切之言。此人大名johnstanley,不是音乐专业出身,但热爱古典音乐,投身唱片业,成为DECCA的制作人,和索尔蒂关系很好。前两年出了本新书,就叫《古典音乐》,口碑不错。这是一本专门面向吾辈乐友的音乐书,把西方音乐史和作曲家放到整个历史和文化中考察,当然没有朗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那样厚重专业。他注重的是情趣和背景,往往拿同时代的其它门类的艺术风潮来对比,配了好多插图,很漂亮(朗的那本不是白纸就是黑字),《留声机》杂志的很多撰稿人参与了此书的编纂。
- `; n, g% d( `; A
3 N3 D6 q$ P+ w8 T# [ m 在作者前言里,stanley提出自己的看法,从大文化的角度切入,来整合出一幅完整的“古典音乐文化拼图”。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新,我们这批从“月下盲女”入门的“索隐派”乐迷恐怕对此并不陌生。但stanley是从整个时代精神来“索隐”,比起津津乐道于奇闻轶事,其格局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3 E$ x) G8 j- v3 V- K* W' D
& l2 t2 _4 y* r) B& [! D' E$ ?! S( k 那么stanley的格局究竟如何?他的建议到底有何根据?我就先把该书的前言部分附在下面,索尔第生前专门为此书写了一个短序,一并附入.
" ?% `( X; M( s+ @' `
$ M% s$ z( Q9 q* f# h 序1 N7 F8 o$ k D+ A% @
; x, j! M( M) H1 L0 c8 Y0 L% s
乔治·索尔蒂著
: o9 L5 Z3 I# L* f/ N! ^) p7 z) z6 e/ N/ T9 w/ Y
谢力昕译
0 `$ S7 e3 f" c& S4 g
5 H3 ]$ a: c6 B& q 我早在本书策划阶段时,就饶有兴味地关注它了。约翰·斯坦利将伟大作曲家们的生活置于尽可能广阔的背景中描述,对此我极为赞赏。写音乐大师的书往往只关注音乐家和他们的音乐世界,这类书我们读了太多太多,所以本书聚焦各门艺术和时代风气对作曲家们的影响,自然会让读者兴趣盎然。
/ G4 e* P% E$ B5 O5 `) J5 d5 b6 |9 i
. x4 _3 D1 g+ S) l 所有伟大的作曲家对其它艺术形式都产生过兴趣,甚至是沉醉其中,这点有书信和记载为证。建筑巨构、绘画精品、文学杰作、政治事件、宗教典仪无不影响着他们的创作。历史事件的记载一旦要放在当时整个世代的背景中检验,风尚和思想的流变固然能映射出其更迭,音乐未尝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见证。
& M5 v, G1 E( c' r* w9 g
. J7 Y9 C" a/ i8 T/ m9 l 同样,古典音乐也是我们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相信,只要是音乐与艺术的爱好者,无论他身处何地,此书一定能吸引他。- J' |9 ]) G: V1 l; K( |( `) r; i- b
0 y8 ]* t5 O5 K- t- \
前言
1 x" s' D9 _+ u2 @$ l* k+ z' V0 }- H* t( [
约翰·斯坦利著' j5 I# c3 q, [* h8 H+ G# A d6 s8 S
' e4 g0 g1 q8 d- b5 v, M2 W9 c
谢力昕译7 ?4 ?3 }. ~$ G/ R3 e/ B) V
' |. v9 h2 m& q9 v) v4 D9 i6 l; x
歌剧院为了吸引新的听众,开始降低票价,改变风尚,但大部分听众还是心存敬畏,听歌剧多少像出化妆舞会。音乐创造力不受任何律条束缚。此类想象与个性的奇迹的确极受推崇,不过在世纪长河中,各类律条依然主宰着观众的反应。在褒贬何种艺术形式的问题上,教会、国家、个体的社群和进取心都具有影响力。
2 m6 Y* ` w/ |8 `% f% o
# Q! Z9 d) X& H7 I- ^, D2 S3 g; L 时值二十世纪成为历史之际,我们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像剃须一般,刮去了君主制、集权制、宗教的残留泡沫,连许多传统家庭伦理也未能幸免。等级制的压迫依然是强大的,但执掌方向盘的已是另一个神灵——消费者。如今竞争激烈的媒体越来越日新月异,精雕细刻的艺术家和缓慢演进的艺术运动得不到展现的机会。新鲜出炉的“自由”没有带来稳定,反而使人更深切地渴望追随某个文化共同体,个人能在其中得到归属感与安全感。这确确实实是一片真空地带,极具开发的潜能。
! s) N/ f2 _" O* }, ?& _+ e4 P5 s9 p2 B( l( f6 ]" D" W; I2 P
多年来,流行音乐弥补人们这个需求。青少年在战后社会中的比例高得惊人,充分就业给他们带来了经济上的独立和信心,使之随心所欲地购买唱片、轿车和服装。这个族群的成员深信:摇滚乐(众多偶像人物,诸如詹姆斯·迪恩和猫王为摇滚乐的“独立宣言”注入激情)是追随者的安全俱乐部,特定的衣着和处世之道是其会员的必要资质。然而四十年过去了,如今摇滚乐巅峰不再,剩下的代表大多体面光鲜,和摇滚时代的原初宣言恰恰相反。- z( o4 e" j& P; S/ e c
1 E" Q2 y# F8 A' X: b) A+ ?6 K+ c3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