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002|回复: 1

[名家特写] 乌兰牧骑:为农牧民演出六十年

[复制链接]

2415

积分

3

听众

1027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2415
姜真倩 发表于 2017-8-14 19: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世纪50年代,一支刚刚成立的乌兰牧骑小分队艰难行进在漫天风雪中,队长钢普力布带领队员们赶着一架“勒勒车”,迎着呼啸的风暴艰难跋涉。在偏远的牧点,少年那日苏第一次看到乌兰牧骑的演出,兴奋的他跃跃欲试,唱起了最喜爱的长调。歌声打动了所有乌兰牧骑队员,在队长钢普力布的鼓励和民间艺人特戈希的支持下,那日苏加入了乌兰牧骑。7 \2 {; q7 e& Z
3 ^( U6 t2 N1 l8 ?( g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是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小型文艺团队。) M! ]( G( C( p1 |5 v/ L
5 |6 t$ Y/ U: x% c/ O" q
  6月29日晚,由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乌兰牧骑排演的民族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在锡林浩特歌舞剧院完成了第22场演出。作为活跃在内蒙古广大农牧区的“文艺轻骑兵”,内蒙古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乌兰牧骑今年迎来第60个生日,而这部历时半年创排的原创剧目,正是以主人公那日苏个人的成长经历为脉络,讲述了一代乌兰牧骑人的故事。& X0 \+ _" _% m- ?8 h4 d3 l
, ?6 t( A6 x: t* }& g$ c
  1957年6月17日,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当时这支乌兰牧骑只有9名队员,他们带着马头琴、三弦等几件简单的乐器,坐着两辆“勒勒车”,到旗下各苏木巡回演出,无论是定居点还是放牧点,哪怕只有一个牧民,他们也会照演不误。) t% {$ d6 J% y% t+ ^9 O) Y) V. I; d

: w& y6 e/ z: F  “乌兰牧骑”的名字从此在草原上迅速传播开了。榜样的作用下,锡林郭勒盟12个旗县市的乌兰牧骑相继组建,队伍不断壮大。到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共有75支乌兰牧骑,而作为乌兰牧骑的“老大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从建队至今,已经在苏尼特草原上巡回演出了7700多场,观众达425万人次。
7 [: n2 W) [& y' e2 P& q, n* U: E4 I1 Y+ w+ z
  “那时下乡演出,服装、乐器、被子所有东西都和演员们在‘勒勒车’上,大家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乌兰牧骑的职能就是演出、宣传、辅导、服务,演员们除了演出,还会种地、挤奶、做饭洗衣、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锡林郭勒乌兰牧骑团长、舞蹈家孟玉珍今年56岁,就在10天前举行的全盟庆祝乌兰牧骑成立60周年大会上,她和另外62名从事乌兰牧骑30年以上的队员被授予了荣誉证书和纪念奖章。
: H* B1 R% ~$ z! K4 s' O! t; X( K. D2 A! Q+ A% C
  1980年,19岁的孟玉珍以舞蹈演员的身份进入乌兰牧骑这个大家庭,接下来的近40年里,她从一名最基层的乌兰牧骑队员,成长为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团长。" G4 }) ], ?' u- [1 V

0 h# N/ @' i2 n. [) I1 |6 _" r  “把天空当成明亮的灯光,把草原当成移动的舞台,哪里有牧民兄弟姐妹,乌兰牧骑就会来到你们的身边……”就像《我的乌兰牧骑》里唱的那样,歌声、琴声、马蹄声,记载着乌兰牧骑60年的光荣岁月,也留下了他们和草原人民的深厚情谊——在内蒙古这片土地上,乌兰牧骑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队员则被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 ~& u  w. w# c0 M/ L# ]
0 ^: ~9 [$ E0 w3 t$ P8 X: ]
  回忆起当年作为乌兰牧骑队员下乡演出的日子,孟玉珍说:“是乌兰牧骑培养了我,乌兰牧骑精神是一份宝贵财富,让我受益终生。”5 p$ d) Z8 P! m5 G/ h

0 K: {  H0 T6 r+ V  内蒙古地域辽阔,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有不少牧区走上百里路才能碰到一两个蒙古包,基层文化生活很贫乏,牧民长期看不到电影、图书、展览和文艺演出,听不到广播。一系列相关文化调查之后,乌兰牧骑横空出世了。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15

积分

3

听众

1027

金贝

中国原创歌词基地初级

积分
2415
 楼主| 姜真倩 发表于 2017-8-14 19: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乌兰牧骑的队员大多来自草原农牧民,三四十人的队伍精简利索,装备轻便,队员都是身兼数职、一专多能,报幕员也能唱歌,歌唱演员还能拉马头琴伴奏,放下马头琴又能顶碗起舞。乌兰牧骑的节目多为自编自演,以反映农牧民生活为主,许多创作灵感都来源于农牧区基层,演出剧目还原了农牧民的生活,把生活融于了艺术中,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喜欢看乌兰牧骑表演的原因。' ]6 H9 g2 b* t) J3 w& k1 c: \; J
0 Z- b2 H. T3 M9 j8 Z+ J4 z
  在孟玉珍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的乌兰牧骑,演员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精美的舞台,演出常常就在农舍和蒙古包中间的一块空地上,“舞台”上就一块幕布,既没有灯光,也没有音响,演员们点着煤油灯、汽灯、“火把灯”为农牧民演出。条件虽然艰苦,但是看演出的人特别多。
; Y( x- Y+ [) t/ y% Y% w6 s* T" b( A) V8 [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乌兰夫等多次观看乌兰牧骑的演出并接见乌兰牧骑演员。在周恩来的倡导下,乌兰牧骑于1965年第一次走向全国。1965年6月至1966年初,文化部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组织了内蒙古3个乌兰牧骑代表队,分赴全国27个省(区、市)进行巡回演出。从1974年起,乌兰牧骑开始走出国门。几十年来,分别在亚、非、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巡回演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把欢乐和友谊播种到哪里。
8 S0 Q6 A' x' @; H' N
; k5 @0 X# E% p# C9 ~! W  如今,孟玉珍所在的锡林郭勒乌兰牧骑每年平均深入牧区、厂矿、军营等演出百余场,“一年365天有200多天都在基层演出,最远的地方到了中蒙、中俄边境哨所”。
) P. O; z! v( T. k
; Z* U6 r+ Z% `" u  在孟玉珍看来,几代乌兰牧骑人用他们的热血和汗水铸就的人格魅力和品质,已被时代检验和认可,已被人民验收和珍藏。7 v, d+ }4 q( i' a

) n: O0 T! s4 ]# s- {0 K3 J  60年来,乌兰牧骑队伍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加至40人左右,出行工具由“勒勒车”变成了汽车,演出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现在锡林郭勒乌兰牧骑还有了音响设施先进的剧场,但“传统”两个字在这里仍然有着掷地有声的力量。
" F' M, S. s0 ^+ i+ _) R; }3 |
* S0 P  u3 t0 U6 O: U  “乌兰牧骑的精神就是这样一代代传递下来的,演出环境变了,但是乌兰牧骑为基层农牧民服务的演出宗旨没有变。”在《我的乌兰牧骑》中饰演那日苏的蒙古族演员乌日嘎说。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5-11-21 03:20 , Processed in 0.096744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