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23|回复: 1

[原创散文] 散文/垣曲的寺庙

[复制链接]
野茫天茫城 发表于 2017-7-31 15: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简介
  申大局,山西省垣曲县人。运城市文联原驻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运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运城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运城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东文学》原主编。主要著作:大型文史丛书《五千年文明河东人》常务主编;电视连续剧《枣树沟》获国家电视“飞天奖”;戏剧《花菇岭的弯弯事》获国家人口奖;戏剧《情系法网》,歌曲《锄禾日当午》、《等你回家》、《妈妈的手擀面》等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电影文学剧本《喜满堂》、《水库边的女人》拍摄发行;出版发行文集《期待鸽讯》、《板话剧作选》等十三部。

申大局
作品
垣曲的寺庙



家   

古老的故事周艳泓-空


华峰宋村永兴寺
  前些时,随县文联组织的作家采风团,去看了皋落张家庄的玉皇庙,华峰宋村的永兴寺,蒲掌北阳村的二郎庙、洼里村的娘娘庙等等几个地方,感触颇多。这些年,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大,许多国保和省保级文物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财力支持。县文物局的工作做得也很扎实,这些寺庙的复原与修葺,就是很好的例证。
  看了这些寺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惊眼。
  这些寺庙,对我并不陌生。一、二十年前,在县里工作期间都不止一次地光顾过。一次翻阅老照片,看到我和四弟在永兴寺前塔下的一张合影。那时候,他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现在都是快奔五十的人了。印象中,塔的周围全是低矮的民宅,很乱。寺里仅有一座正殿,做了学校,传来孩童们哇哇的读书声。这次再去,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塔下的民宅全然不见,寺里也早已不是学校。村子好像整体西移,有意给寺庙留出了好大一片空间。寺与塔之间的距离变得很开阔,搞成了绿化带,栽植了许多柏树、冬青,有了浓郁的宗教气息。寺里的正殿,四椽五架梁柱头,圆筒灰瓦悬山顶,属金代建筑风格。据说,殿内曾有过北朝时释迦摩尼佛像的,早不知扔哪儿去了。如今殿里放置的神祗,金碧辉煌,据说是本村一位企业家花了十几万元钱从南方购置捐献的。神像质地不错,很饱满,表情也好,慈眉善眼,很有眼缘,耐看。
  那时候张家庄的玉皇庙,也仅有一个戏台,说是元代建筑,才得以保护下来。我是搞戏的,对元杂剧和元代舞台有一定的感情,张家庄离县城又不很远,去的次数不少。去了,也就是看看而已。印象中,先是用麦秸泥墙封起来的,只能看到个后背。和村里其他房厦的后背,没什么两样。后来墙扒了,戏台裸露出来了。我看了,觉得样子和别的戏台也没什么两样。我们馆的考古专家吕辑书先生却不这么看,他给我讲,咦!差池大咧,你看这建筑风格,明清的根本不可比。我不懂建筑,看看还是差别不大。专家就是专家,他们才能看出其所以然,我们只能看着是个戏台。如今,不仅戏台经过了重新翻修,而且又恢复了大殿,又叫回了殿里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要来,大殿肯定小了不行,矮了也不行。只好抬高,必须得高过戏台。得让玉皇大帝看戏舒服才行啊!于是,就成了现在的样子。戏台反倒成了陪衬,玉皇庙成了名副其实的玉皇庙,只是地方显得窄恰了一些。
  蒲掌的二郎庙和娘娘庙,留给我的印象,是在一个深沟里,不大引人注目。这次再去看,也与我的印象大相径庭。重新修整过的大庙,不仅抬高了位置,庙院开阔,视野通透,而且,建筑配套,殿台齐全,规模可观,香火缭绕。尤其是娘娘庙里,最为红火热闹。香客不断,还愿的旗子,挂满了娘娘殿的墙头。可见其庙娘娘的灵验,和当地百姓对神灵信仰的虔诚。
  我们常看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看金庸的武打小说,看武侠电影、电视剧,都绕不开中国寺庙文化这个话题,都和儒、释、道、神、鬼文化休戚相关。道教,是中国的主要民族宗教,大约形成于公元前一世纪的东汉时期。它以黄老学说为基础,并吸收传统的鬼神观念和迷信方术,在发展中又受到佛教较大的影响。道教的神灵众多,天神,地祗,人鬼都受奉祀。主要有尊神、俗神和神仙三大类。尊神,是道教信奉的主要神灵。玉清、上清、太清是三位最高的尊神;其次,是包括玉皇大帝在内的四位天帝;再次,是天上的日神、月神、星神;最后,是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为四方之神。俗神,是流行于民间而为道教所奉祀的神祗,大都直接或间接为人的生活需要息息相关。如属于自然现象人格化的雷神、雨神、山神、风伯,为人们所敬仰的英雄神关帝、秦琼、尉迟敬德、赵公元帅、城隍、土地、灶王爷等等。神仙,也是道教崇尚的理想目标,是神通广大和长生不老的神人仙家,如王母娘娘、八仙、黛眉娘等,都是重要的神仙。
  佛教也具有庞大的神鬼体系。佛、菩萨、罗汉、天神,是佛教诸神的四种基本类别。佛,是指对人生和宇宙的真实觉悟者,是佛教的最高尊神。寺庙里常见的有现世教主释迦摩尼佛,未来世的弥勒佛,过去世的燃灯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菩萨,是能悟佛道、发愿普度众生的候补佛。常见的就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位菩萨。罗汉,是灭除烦恼、超越生死而进入涅槃果位的解脱者。常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之说。天神,就是佛的保护神,数量众多,如四大天王、二郎神、哪吒等。
  对照上述特征,垣曲寺庙多为佛道相混的寺庙,玉皇大帝、二郎神、王母娘娘、如来佛、文殊普贤菩萨都有,塔寺配套的也有,少,没名气,如永兴寺。据说砖塔是清代后补建的,得查一下县志。总之,宗教也是社会生活的总汇,神鬼观念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人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审美情趣、风俗人情、节日禁忌、日常生活,都会受到它的影响和作用。现代的人们在游览寺庙、宫观、风景名胜、阅读历史文献、文学作品、欣赏雕塑、彩绘、建筑、服饰的时候,都会遇到神鬼的题材。我们必须有一定的宗教知识,才能真正把握有关审视对象的意蕴情趣,提高欣赏水准,取得更高层次的收获。
  给我的第二个印象是:粗放。
  由于受经费的局限,这几座寺庙虽说得以修复,却都显得粗糙、拘谨、简约,人为痕迹大,没能做到修旧如旧。这也实在是件难办的事,国家虽然比以前富了许多,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但国计民生需要花钱的地方更多,不可能拿出钱来修建庙宇。从文物保护的角度讲,中国大地上老祖先们遗留下来的古董也太多太多了,各地只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之。文物部门也只能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分批实施,分期改造。在规模上,只能求其有,不能求其全;在质量上,请不起资质高的古建队,只能依靠当地的民间工匠来操持。包括彩绘用料,也只能采用一般性的油漆和工艺,很难经得风吹日晒。庙里的神塑,请不起正规的雕塑家,也只能找当地民间艺人来捏造,头大身小,比例失调,就一点不奇怪了。还有个问题是,庙里普遍缺少讲解员。这次采风,就只能由县文物局的李武斌局长亲自担任导游了。李局长讲得很客观,从各个寺庙的历史年代、建筑风格、考古价值的角度,让我们收获不小。但多数来“逛庙”的人,贯注的不在这上头。他们更多的是想要了解文化方面的东西,譬如,这是座什么庙?殿里都有些什么神?每尊神都是管什么的?在他们身上都发生过些什么故事?会给自己一些什么护佑?带来些什么好处?等等。这些,不用讲解员是无法办到的。所以,每座庙里都少不了讲解员。起码得让管庙的人能兼得起这个角色。让他把围绕这座庙宇所发生的民间故事、掌故传说,搜集起来,再传播出去。那么,这座庙可能就不再是一个死的建筑物了,而有了文化的灵魂。就变成了一个历史和文化的老人,能够和现代人产生对话了。
  其实,垣曲的寺庙远不止这几座,更有价值的也远不止这几座。垣曲虽然是个山区小县,宗教文化一点不弱于山外和河南。垣曲也曾经是个寺庙遍布的地域,不是村村有庙,而是村村有许多庙。听老年人讲,光我们允岭村就土地庙、马王庙、观音堂、山神庙,还有一座车氏家庙。我的小学就是在庙里上的。我们那时候还做打花包游戏,说童谣:“我打花包一月一,城隍庙里荠谷絮。”城隍庙在距我村三里之遥的老县城。老年人说,日本人没来之前,老县城简直是个寺庙博物馆,有大小寺庙几十座。除城隍庙外,关帝庙、泰山庙、龙王庙、这神那神庙,应有尽有,还有一座规模宏大的相国寺。寺的规模有多大不知道,我记事时已毁,只留下一个名字和一颗铁钟,滚在十字的路边上。读小学二年级时,老师让我和另一个同学进城去抬一筐铁砂。装多了,太沉,日落前回不去了。我俩就钻进铁钟里睡了一夜,可见铁钟之大、推断寺之阔了。
  还有三座庙宇或庙宇的废墟,我是见过的。一座是解元庙的黑龙庙,建于一条深沟的一块黑礁石上,三面环水,独具匠心,小巧玲珑,十分袖珍。就像去看壶口瀑布,走不到沟沿上是看不到的。庙里的神像,雕琢细腻,表情动人。好像是一位送子娘娘,怀抱一子,慈眉善眼,十分亲切。墙上的壁画,也极考究,线条流畅,色彩深沉,故事生动,绝非出自凡人之手,当属垣曲小庙中之极致、精品。一座是町坂西沟的商汤庙,据说庙里的神很大,又被称为大神庙。我的一位挚友就住在后边的泉子沟,去他家时必从庙前穿过。大神已经不见,大庙上的砖瓦灰土全然不见。像一个人脱光了衣服,丢了皮肉,只剩下了骨架。看到的只是裸露的梁柱。那个粗啊,都是一两个人抱不住的。可见庙宇的规模应该很像回事!每年的上庙也很像回事,东河槽十几个村子轮番主事,全猪全羊的供献,锣鼓旗伞的队伍,抬搁、狮子、龙灯、社火的表演,千人万人的热闹,雾气腾腾的香火-----老人们一说起来,就有无限的感慨:“嗨呀!那阵势,少见,通少见咧!”三是安窝黄河边上的鹰嘴庙。我见到的时候,已经是一片废墟。但庙院的大形还在,断壁残垣清晰可见,墙上的琉璃瓦光彩依旧,雄鹰展翅、鹰嘴伸向黄河的气势不减当年。据说当年的鹰嘴庙会也很了的,聚来的是河南、山西两省的香客,沿河两岸新安、渑池、三门峡、灵宝、平陆、夏县的山民们划船而来,上香,看戏,还愿,相亲,做山货交易。一只山鹰,给山里人带来不小的福气。
  寺庙,中国大地上的一种特殊建筑群落,历经风雨和战火的洗礼,能够得以存活下来,自有它的物理意义,即建筑特点、考古实证意义。这只是它的一个价值。恐怕它的最大价值还在于人文的、文化的方面,在于对人们的精神抚慰和心灵指引。即使纯自然山水的景点,也需要由人文的东西去作支撑,才能引起游客们的旅游兴趣。就我们垣曲来讲,要打全域旅游的牌子,少不得“舜耕历山”这个经典神话故事的文化支撑。而舜文化的精髓,则应有舜庙这个载体得以呈现和表达。垣曲同善神后村的舜庙原是很像样的,不知毁于何时何因。实在是个损失,毁掉了“舜王传说”故事的实证。好在品字形的舜井还在,舜王老子瞽叟的坟还在,不远处的“古负夏”城门还在,当年舜庙的碑刻图样还在。如若能将舜庙复修,支撑垣山曲水的自然景观就有了灵魂,就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亲近垣曲美景,寻找德孝之根。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有形的展现,总要胜于无形的传说。这,可能要算修复寺庙的一个现代意义吧。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白顺坚 发表于 2017-8-10 22: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谢谢. 我收藏了
音频应用店铺 音乐发布 中国原创歌词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音频应用|歌词网|投稿|中国原创歌词基地 ( 鄂ICP备13005321号-1 )

GMT+8, 2024-6-3 19:55 , Processed in 0.102968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Audio app

中国原创歌词网微信: 92417711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