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拉身着一袭墨蓝色印花大摆华裙,如同蔚蓝大海上神秘的人鱼公主。挥挥手,微微笑,架好琴,落了音。开场曲是巴托克的《罗马尼亚民间舞曲》。这首饱受独奏家青睐的组曲由六首情致各异的小曲组成,宛如六幅微型罗马尼亚乡间画卷,手法洗练,效果卓著。莎拉-张刻意放慢了速度,以在乐思变化间获得更大的戏剧张力。行至兴处,她由着性子踢起裙子,模拟波尔卡活泼的踢踏舞步。她果敢放弃了精致的音色控制,故意奏出“杂乱”的快速跳弓。此番粗犷夸张的艺术处理恰到好处地描摹了淳朴炽烈的民间风情。5 A8 a1 C% U' r9 u
/ L( J, S1 O# g/ V: j, q X* u 精湛的开场之后,莎拉与钢琴家胡里奥-埃利萨尔德联袂奉上了勃拉姆斯《d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Op.108。乐章间间或有观众卖力鼓掌打断了二人的气息,莎拉均是一笑处之,尽显优雅风度。她对长气息乐句的处理,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勃拉姆斯纠缠的长线条之下,隐伏的装饰音时而闪现,被演绎得细腻饱满、波涛暗涌。埃利萨尔德的钢琴时而轻捷平和,时而滞重苦闷,与小提琴形成精妙呼应。行至第三乐章,情绪由暗转明,逐渐达到焦躁难安的爆点。莎拉的琴声嘈嘈切切,气口短而迫切,如泣如诉。最后一乐章迎来了明亮的急板,小提琴与钢琴长久齐奏,钢琴音色干净、颗粒感十足,莎拉借力肢体动作,获取更大的爆发力,霸气十足。二者时而竞奏,分合之间不相伯仲,共同攀向至高山巅。
" f7 C$ Z3 {- M
( c: q* q# \% t 弗朗克的《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作于1886年,是作曲家赠与小提琴家依扎伊的新婚礼物。为了应景,开篇的几个小节被巧妙转译为法语“我爱你,我爱你”的音调;全曲极尽弗朗克的浪漫情怀,可谓预示了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的杰出之作。全然释放自我的莎拉在休止处自信从容地晃动身姿,将自由生长的旋律演绎得富于幻想性,漂浮在钢琴之上,欲语还休。华彩乐段,小提琴与钢琴若即若离,极高音上的持续揉弦如同在心尖上起舞,并不过分张扬,隐约透着东方人的节制感。
' ]) C% D: @, Y4 C; j) n7 H% H6 i+ S; J* ~
三曲结束后,二人三度返场,最后以一曲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画上了句号。莎拉的琴音澄静,毫无矫饰,足见精妙的巧思与控制力。感谢莎拉-张与胡里奥-埃利萨尔德,为沪上乐迷奉献如此音乐盛宴。欣喜之余,有个问题浮现脑海:我国如此盛产琴童,又有多少天才少年笑到最后,成为不断超越自我的音乐行者? , p5 Y9 w5 r* y, C. b* p q) Z2 N
' L- B+ @4 u% X$ L- V) _3 f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
|